【摘 要】
:
针对目前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强度仍以实验和二维平面预测为主,提出一种能真实反映纤维空间结构的三维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模型.基于概率方法修正“混合律模型”对临界区域内纤维的作用进行详细的理论公式推导,建立基于纤维取向、长度和体积分数等因素的三维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模型.以短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为例进行强度理论预测、Abaqus有限元仿真分析和拉伸试验.结果表明,理论预测值比仿真值更接近试验值,且与试验值误差在10%之内,误差较小,吻合较好.说明建立的三维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模型精确合
【机 构】
:
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南京 211100;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 2018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强度仍以实验和二维平面预测为主,提出一种能真实反映纤维空间结构的三维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模型.基于概率方法修正“混合律模型”对临界区域内纤维的作用进行详细的理论公式推导,建立基于纤维取向、长度和体积分数等因素的三维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模型.以短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为例进行强度理论预测、Abaqus有限元仿真分析和拉伸试验.结果表明,理论预测值比仿真值更接近试验值,且与试验值误差在10%之内,误差较小,吻合较好.说明建立的三维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模型精确合理.科学准确地预测三维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可为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件的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结合汽车空调出风口塑件的结构特点,使用局部分型和整体分型相结合的优化设计办法对模腔分型,依据塑件的脱模需要确定模具结构为单腔布局、直接浇口浇注两板模具.模具模架改进为增加1次开模打开,以驱动定模侧的斜顶机构完成先抽芯.针对塑件上众多且复杂的附加特征的脱模,设计了7个脱模机构用于这些特征的脱模,包括1个定模斜顶机构、2个动模斜顶机构,2个动模斜导柱滑块机构及2个动模油缸斜抽芯机构.动模斜顶机构优化为万能斜顶机构以缩减机构对模架尺寸的使用要求.各成型滑块上,针对小尺寸特征的成型,成型件优化设计为组合型小镶件,
对比研究了聚苯砜(PPSU)树脂聚合过程中闭环脱水工艺和传统连续通氮脱水工艺两者的尾气排放量和物料损耗情况,并采用高压毛细管流变测试、力学性能测试、高温注塑等方式,系统地评估了闭环脱水工艺对树脂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闭环脱水工艺的效果较原连续通氮脱水工艺更优异.闭环脱水工艺制备所得到的PPSU树脂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与连续通氮脱水工艺所得树脂接近;当进釜气速为0.1 m3/h时,闭环脱水工艺的尾气排放量较连续通氮脱水工艺降低64.5%,氮气消耗量降低95.6%,环丁砜(溶剂)损失量降低92.0%,二
以空气为等离子体反应气体对聚丙烯(PP)样板表面进行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电晕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征了处理后PP样板的表面形貌、表面润湿张力以及表面基团类型.将处理后PP样板与聚氨酯粘合剂以及聚氯乙烯(PVC)皮革复合制得PP/PVC复合板,测试了三者之间的粘结强度,并对粘结强度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等离子体处理工艺,可以获得表面形貌无损的PP样板;表面无损PP样板的表面润湿张力相较于未处理样板仅由28 mN/m提高至31 mN/m,但粘结强度由40 N/m提
依据双联斜齿轮和单斜齿轮2个塑件同模注塑的需要,以双联斜齿轮塑件的模腔设计为中心,设计了一副一模两腔点浇口多板模注塑模具.模具中,双联齿轮的上、下斜齿轮斜齿分别使用2个可旋转斜齿轮成型件进行成型;单斜齿轮使用1个可旋转斜齿轮成型件进行成型.3个斜齿成型件设置成转动型成型件,依靠塑件的移动以驱动斜齿成型件转动,达到塑件斜齿脱模的目的;塑件的脱模移动有两种动力来源,一种是模具模板的打开驱动,一种是使用推管顶出驱动.模具为一种改进型三板模结构,定模侧增加了流道板,动模侧增加了垫板,从而可以实现模具的4次开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