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的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做到:身教胜于言教,传递给学生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标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主人翁的意识;恰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民主环境,培养学生轻松自主地成长。
关键词: 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方法 教师工作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法国学者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学校是教育场所,学生则是这个教育场所的核心组成。一所学校的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能否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班级能否拥有好的学习环境秩序,以及学校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经历,受过不同教育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下各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发现,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示榜样
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一个班级组成之后,这些性格千差万别的孩子及老师就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此时的老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们的“家长”,于是,“新家长”的一举一动就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的一个又一个学生。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以丰富的知识陶冶学生,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要比学生拥有更严谨的学风,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组织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几点集合,老师就绝对不能迟到;老师要求学生衣着整洁,首先自己要注重形象,衣着得体大方而不是奇装异服;要求学生进教室不带手机,老师绝对也不带,等等,即执行的规定自己首先不能违反。还记得已故著名教师孙维刚的学生在回忆孙老师时谈到,孙老师因病上课迟到,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解释却自己罚自己的站的事,对他整个学生时代影响很大,甚至使他一生受益匪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给自己提要求的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作为提要求的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示范,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让榜样的力量在无形当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影响。
二、循循善诱明标准
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衡量好坏的标准,学生也如此。然而,由于学生家教、个人素质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对于事物的理解及评判的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衡量事物的尺度,让学生在能够正确评判自我及他人行为举止合理与否的前提下,出现在人群当中,与人接触,和人交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客观、公正的面对自我及他人优缺点的能力,理性地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的标准不一定会被每一个人所接受,但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思想慢慢渗透给每一个学生,让它对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影响,这样,集体的尺度确立下来以后,在一个良好的氛围的影响下,个别人的尺度也自然就会规范起来。
三、转换思维找优点
“态度决定一切”。要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的说教是起不了作用的,就像“看皮看不了瓤”一样。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从内因上发生变化——给学生一个意识——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的形成过程当中,我认为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的意义,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当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其为集体服务的积极性和处处为集体着想的意识,从而在无形当中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此,发自内心的自我行为约束,也自然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四、恰当施压晓责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压力”并不是给学生多大的心理负担,而是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因此,他们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根本不明确自身的存在对于他人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主要原因。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明确个人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他们负责任地给自己的人生明确定位,让学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一个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学生,他的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自然就逐渐形成了。
五、千方百计讲民主
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集体,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行为举止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一教育中来,把学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管理,由“老师要我怎么样”变成“我要变成怎么样”,以求达到我们预期的学生自治、自律的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满腹牢骚,不悲观失望,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有价值的大事上。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快乐,从与别人的和谐相处中感受幸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要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要盯得紧,管得上。抓反复、反复抓,时刻提醒,落实到位,坚持不懈。教学生是为了将来不教,管学生是为了将来不管。当学生的良好习惯都成为自然时,我们的工作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关键词: 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方法 教师工作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法国学者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学校是教育场所,学生则是这个教育场所的核心组成。一所学校的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能否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班级能否拥有好的学习环境秩序,以及学校能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才能使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经历,受过不同教育的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下各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发现,要想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示榜样
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一个班级组成之后,这些性格千差万别的孩子及老师就共同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此时的老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们的“家长”,于是,“新家长”的一举一动就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的一个又一个学生。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以丰富的知识陶冶学生,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要比学生拥有更严谨的学风,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组织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几点集合,老师就绝对不能迟到;老师要求学生衣着整洁,首先自己要注重形象,衣着得体大方而不是奇装异服;要求学生进教室不带手机,老师绝对也不带,等等,即执行的规定自己首先不能违反。还记得已故著名教师孙维刚的学生在回忆孙老师时谈到,孙老师因病上课迟到,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解释却自己罚自己的站的事,对他整个学生时代影响很大,甚至使他一生受益匪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给自己提要求的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作为提要求的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示范,真正做到“身正为范”,让榜样的力量在无形当中给学生以充分的影响。
二、循循善诱明标准
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衡量好坏的标准,学生也如此。然而,由于学生家教、个人素质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对于事物的理解及评判的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衡量事物的尺度,让学生在能够正确评判自我及他人行为举止合理与否的前提下,出现在人群当中,与人接触,和人交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客观、公正的面对自我及他人优缺点的能力,理性地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的标准不一定会被每一个人所接受,但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思想慢慢渗透给每一个学生,让它对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影响,这样,集体的尺度确立下来以后,在一个良好的氛围的影响下,个别人的尺度也自然就会规范起来。
三、转换思维找优点
“态度决定一切”。要想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的说教是起不了作用的,就像“看皮看不了瓤”一样。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从内因上发生变化——给学生一个意识——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的形成过程当中,我认为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集体的意义,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当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其为集体服务的积极性和处处为集体着想的意识,从而在无形当中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此,发自内心的自我行为约束,也自然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四、恰当施压晓责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压力”并不是给学生多大的心理负担,而是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多数是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因此,他们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根本不明确自身的存在对于他人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主要原因。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明确个人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让他们负责任地给自己的人生明确定位,让学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动下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一个能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学生,他的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自然就逐渐形成了。
五、千方百计讲民主
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集体,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行行为举止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这一教育中来,把学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管理,由“老师要我怎么样”变成“我要变成怎么样”,以求达到我们预期的学生自治、自律的效果,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有了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才能装得下事,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不满腹牢骚,不悲观失望,才能把自己的脑力用在有价值的大事上。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中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帮助和爱护。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快乐,从与别人的和谐相处中感受幸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教师在工作中,一方面要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要盯得紧,管得上。抓反复、反复抓,时刻提醒,落实到位,坚持不懈。教学生是为了将来不教,管学生是为了将来不管。当学生的良好习惯都成为自然时,我们的工作也就达到了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