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美国和阿富汗政府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噩梦。
策划者之外,没人想到,刺杀能距离阿富汗的权力中心如此之近——就在驻阿富汗美军和北约部队最高指挥官奥斯汀·米勒上将身前几米远,卫队中突然有人举起手中的冲锋枪,对着高官群扫射。
“美军中最致命的人”
奥斯汀·米勒的军旅生涯,可以称得上传奇。“他是美军中最致命的人。”一名美军官员说。
1961年出生在夏威夷,198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此后35年的軍旅生涯,米勒几乎一直在特种部队度过,包括第82空降师、第2步兵师、第75游骑兵团和三角洲部队。
2005年夏天,米勒接管了三角洲部队的指挥权。那是伊拉克最为血腥、混乱的时期,美军特种部队每天都在对抗反抗分子。在摩苏尔,米勒所乘的装甲车遭到汽车炸弹的正面冲击,但他本人只受了轻伤——算是因祸得福,他为此赢得了“紫心勋章”。
更多的功绩,米勒是在阿富汗取得的。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第一批攻入阿富汗的美军特种部队就是由当时还是少校的他带队。
2016年,他升任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登上了特种作战界的最高峰,也从此脱离了媒体的光圈,直到特朗普提名他出任驻阿美军司令。于是,2018年9月2日,米勒第四次来到阿富汗,就任驻阿富汗美军和北约部队的第九任司令官,并于当天收获了自己肩章上的第四颗将星。
被迫拔枪自卫的美军上将
米勒不愿待在指挥部,喜欢到处飞行、巡视。
10月18日,米勒来到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南方重镇坎大哈,迎接他的是阿富汗军政系统的核心,其中包括抵御塔利班的柱石、阿富汗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坎大哈省警察局局长阿卜杜勒·拉齐克将军。
米勒与阿富汗高级官员的会晤持续了大约半小时,主题是确保10月20日阿富汗议会选举的安全。会晤在坎大哈省省长的官邸举行,现场安保格外森严,省长扎尔迈·韦萨还把自己的私人卫队部署在了会场。
其中一名年轻的卫兵,当时坐在会议室的入口处,身上带着两把冲锋枪,一把挂在胸前,另一把挂在背后。
会议结束了,贵宾们移步走向官邸大院后面的直升机停机坪,联军的第一架“黑鹰”已经停稳,第二架正在降落。
年轻的卫兵站在停机坪,突然举起了武器,对准迎面走来的高官群开始扫射。第一梭打出了四发子弹,全部命中了距离他大约1.5米的拉齐克将军,使他当场毙命。接着刺客调转枪口,向包括米勒将军在内的其他人打出了第二梭子弹,随即被一名美军警卫开枪击中头部。在他倒下时,来自各个方向的无数子弹打在了他的身体上。
“整个事情可能不会持续超过10秒。”当时距离刺客只有几步远的阿富汗警卫马萨德·阿库德扎达说。
米勒第一时间抽出了他的手枪,然后一跃翻滚到了掩体后面——对一位美国陆军的四星上将来说,需要拔枪自卫的情况是如此罕见,以至于美军官员日后在发布会上说,他们无法立即回忆起上次发生这种事情是什么时候了。
21岁的塔利班卧底
这场突发的袭击,除拉齐克将军当场身亡之外,还造成13人受伤,其中有3名美国人,包括阿富汗南部美军的指挥官杰弗里·斯迈利准将。
虽然塔利班第一时间宣布对刺杀负责,但刺客的真实身份仍一时众说纷纭,甚至连名字都搞不清。
省长的其他卫兵,说他叫古勒卜丁,美国媒体称他阿布·杜贾纳。后来,塔利班发布了一段时长7分21秒视频,称这位“英勇的殉难者”的真名叫穆贾希德·哈菲兹·扎比胡拉,《纽约时报》则说他其实叫拉兹·穆罕默德,现21岁。
在阿富汗,层出不穷的“友军反水”(美军的说法是“内部攻击”),让美国人无比头疼。最高峰的2012年,61名联军士兵被“自己人”打死,占当年阵亡人数的15%。今年9月3日,刚刚有一名美军士兵被“内部攻击”而死。为应对这些攻击,美军制定了“守护天使”计划,要求只要与阿富汗人接触,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穿防弹衣、戴头盔。
对友军阿富汗安全部队,美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招收的新兵必须通过多达八步的审查程序;数百名被怀疑“激进”的士兵被开除;增加了300名情报专家以帮助揪出渗透者,75%的官兵已经接受调查并登记进入生物识别数据库——美军甚至会随机抽查阿富汗士兵的手机。
但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和西方在阿富汗的许多其他努力一样,归于徒劳。
今年8月,拉兹来到坎大哈,并顺利加入了省长的精英私人卫队。堂兄巴西尔·艾哈迈德——他已经担任了州长的卫兵近一年——为拉兹提供了担保,帮助他跳过了背景审查。阿富汗官员事后表示,拉兹当时所提供的个人资料全是假的,他用假名字、假身份证在省长身边活动了一个半月,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有消息说,拉兹等待他的目标已经6年了。在塔利班发布的视频里,拉兹说自己“立志于消灭入侵者,让那些侵害我们自由的人付出代价”。
“失败的开始”
“我的评估是,我并不是(刺杀)目标。”事后在采访中,米勒暗示,枪手可能是故意避免打死他。
由于美国政府正在寻求和塔利班和解以促进撤军,所以军方不愿公开就坎大哈事件指责塔利班——10月12日,塔利班代表团刚刚在卡塔尔会见了美国特使扎尔迈·哈利勒扎德,这是双方第一次正式确认的会面。
美国人的态度在喀布尔制造了更多不满,在社交网络、街头巷尾,甚至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之间都在流传一则谣言:是美国人暗地里支持杀死了拉齐克将军。
在与美国驻阿富汗大使的私人会谈中,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坦言“大部分阿富汗人”认为美国人是真凶。
米勒的遇袭促使北约开始全面收缩。大部分与阿富汗军队的面对面接触都取消了,代之以电话和电子邮件交流,引来了塔利班的嘲笑。
但这并未阻止“内部攻击”继续,11月3日,又有一名阿军在喀布尔街头开枪,打死打伤美军各一名。
摘自《看天下》
策划者之外,没人想到,刺杀能距离阿富汗的权力中心如此之近——就在驻阿富汗美军和北约部队最高指挥官奥斯汀·米勒上将身前几米远,卫队中突然有人举起手中的冲锋枪,对着高官群扫射。
“美军中最致命的人”
奥斯汀·米勒的军旅生涯,可以称得上传奇。“他是美军中最致命的人。”一名美军官员说。
1961年出生在夏威夷,198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此后35年的軍旅生涯,米勒几乎一直在特种部队度过,包括第82空降师、第2步兵师、第75游骑兵团和三角洲部队。
2005年夏天,米勒接管了三角洲部队的指挥权。那是伊拉克最为血腥、混乱的时期,美军特种部队每天都在对抗反抗分子。在摩苏尔,米勒所乘的装甲车遭到汽车炸弹的正面冲击,但他本人只受了轻伤——算是因祸得福,他为此赢得了“紫心勋章”。
更多的功绩,米勒是在阿富汗取得的。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第一批攻入阿富汗的美军特种部队就是由当时还是少校的他带队。
2016年,他升任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登上了特种作战界的最高峰,也从此脱离了媒体的光圈,直到特朗普提名他出任驻阿美军司令。于是,2018年9月2日,米勒第四次来到阿富汗,就任驻阿富汗美军和北约部队的第九任司令官,并于当天收获了自己肩章上的第四颗将星。
被迫拔枪自卫的美军上将
米勒不愿待在指挥部,喜欢到处飞行、巡视。
10月18日,米勒来到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南方重镇坎大哈,迎接他的是阿富汗军政系统的核心,其中包括抵御塔利班的柱石、阿富汗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坎大哈省警察局局长阿卜杜勒·拉齐克将军。
米勒与阿富汗高级官员的会晤持续了大约半小时,主题是确保10月20日阿富汗议会选举的安全。会晤在坎大哈省省长的官邸举行,现场安保格外森严,省长扎尔迈·韦萨还把自己的私人卫队部署在了会场。
其中一名年轻的卫兵,当时坐在会议室的入口处,身上带着两把冲锋枪,一把挂在胸前,另一把挂在背后。
会议结束了,贵宾们移步走向官邸大院后面的直升机停机坪,联军的第一架“黑鹰”已经停稳,第二架正在降落。
年轻的卫兵站在停机坪,突然举起了武器,对准迎面走来的高官群开始扫射。第一梭打出了四发子弹,全部命中了距离他大约1.5米的拉齐克将军,使他当场毙命。接着刺客调转枪口,向包括米勒将军在内的其他人打出了第二梭子弹,随即被一名美军警卫开枪击中头部。在他倒下时,来自各个方向的无数子弹打在了他的身体上。
“整个事情可能不会持续超过10秒。”当时距离刺客只有几步远的阿富汗警卫马萨德·阿库德扎达说。
米勒第一时间抽出了他的手枪,然后一跃翻滚到了掩体后面——对一位美国陆军的四星上将来说,需要拔枪自卫的情况是如此罕见,以至于美军官员日后在发布会上说,他们无法立即回忆起上次发生这种事情是什么时候了。
21岁的塔利班卧底
这场突发的袭击,除拉齐克将军当场身亡之外,还造成13人受伤,其中有3名美国人,包括阿富汗南部美军的指挥官杰弗里·斯迈利准将。
虽然塔利班第一时间宣布对刺杀负责,但刺客的真实身份仍一时众说纷纭,甚至连名字都搞不清。
省长的其他卫兵,说他叫古勒卜丁,美国媒体称他阿布·杜贾纳。后来,塔利班发布了一段时长7分21秒视频,称这位“英勇的殉难者”的真名叫穆贾希德·哈菲兹·扎比胡拉,《纽约时报》则说他其实叫拉兹·穆罕默德,现21岁。
在阿富汗,层出不穷的“友军反水”(美军的说法是“内部攻击”),让美国人无比头疼。最高峰的2012年,61名联军士兵被“自己人”打死,占当年阵亡人数的15%。今年9月3日,刚刚有一名美军士兵被“内部攻击”而死。为应对这些攻击,美军制定了“守护天使”计划,要求只要与阿富汗人接触,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穿防弹衣、戴头盔。
对友军阿富汗安全部队,美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招收的新兵必须通过多达八步的审查程序;数百名被怀疑“激进”的士兵被开除;增加了300名情报专家以帮助揪出渗透者,75%的官兵已经接受调查并登记进入生物识别数据库——美军甚至会随机抽查阿富汗士兵的手机。
但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和西方在阿富汗的许多其他努力一样,归于徒劳。
今年8月,拉兹来到坎大哈,并顺利加入了省长的精英私人卫队。堂兄巴西尔·艾哈迈德——他已经担任了州长的卫兵近一年——为拉兹提供了担保,帮助他跳过了背景审查。阿富汗官员事后表示,拉兹当时所提供的个人资料全是假的,他用假名字、假身份证在省长身边活动了一个半月,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有消息说,拉兹等待他的目标已经6年了。在塔利班发布的视频里,拉兹说自己“立志于消灭入侵者,让那些侵害我们自由的人付出代价”。
“失败的开始”
“我的评估是,我并不是(刺杀)目标。”事后在采访中,米勒暗示,枪手可能是故意避免打死他。
由于美国政府正在寻求和塔利班和解以促进撤军,所以军方不愿公开就坎大哈事件指责塔利班——10月12日,塔利班代表团刚刚在卡塔尔会见了美国特使扎尔迈·哈利勒扎德,这是双方第一次正式确认的会面。
美国人的态度在喀布尔制造了更多不满,在社交网络、街头巷尾,甚至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之间都在流传一则谣言:是美国人暗地里支持杀死了拉齐克将军。
在与美国驻阿富汗大使的私人会谈中,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坦言“大部分阿富汗人”认为美国人是真凶。
米勒的遇袭促使北约开始全面收缩。大部分与阿富汗军队的面对面接触都取消了,代之以电话和电子邮件交流,引来了塔利班的嘲笑。
但这并未阻止“内部攻击”继续,11月3日,又有一名阿军在喀布尔街头开枪,打死打伤美军各一名。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