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y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文为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对初中数学课的导入介绍了几种方法和体会.
  【关键词】 数学;情境;导入;教学
  
  “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创设教学情境,本人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例如:在讲正方形时,先复习矩形和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这样学生较易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正方形的知识.
  二、类比导入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学习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结构特征上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则可以用类比的方 法导入新课.比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a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物体三视图时,让学生自己建立模型,观察,体验,思考,从而从实践中总结三视图的画法,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实例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亲切,易于接受.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位于教室中的几排几列,让学生从实例中领悟“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这时再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就水到渠成了.
  五、设悬念导入法
  设悬念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名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不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例如:在讲线段的轴对称时,先在薄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折纸使两端点重合,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然后在折痕上任意取一点,连接线段两端点,又有什么结论呢?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急于释疑的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 “二元一次方程课”时,可先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 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发现很复杂,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说起乘法分配律,不少人都认为它只是一个运算规律. 其实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它还是一种全新思维. 如果教师能充分认识它的内含,拓展它的外延,并利用这一规律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必将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乘法分配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安排在小学数学第8册第七单元,作为运算规律来介绍,主要用于简便计算. 其实作为规律,乘法分配律同其他规律一
【摘要】在数学中,类比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新领域和创造数学新分支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应该学会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应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具创造力.  【关键词】类比推理;数列教学    在高中数列教学中如果采用类比教学的方法,那么效果将会非常显著.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
【摘要】 《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从“规范”“减负”等多方面对学校办学、教师师德、教学行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规定的出台大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规范、减负”并不是减质. 如何在“规范、减负”的背景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谈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
环境管理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我国煤炭矿区在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矿区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出来。通过环境管
数学,是一门古老而基础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 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一提到数学,就觉得可怕、难学. 有些老师也感觉到数学课难上,不管老师怎么讲、如何探究、怎么引导,学生还是觉得没有兴趣,对数学的学习缺少动力和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乐趣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爱护学生,融洽师生感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的观察美平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每日分3次使用,疗程均为7~14d。比较2组临床疗效、细菌学改变及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讲了一道例题,让学生来做稍有“变脸”的题目,很多学生还是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可能处于“思维定式”,只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不会变通.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公理、定理、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