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式复习是相对于一般的机械式复习而言的。所谓问题式复习,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理出一系列的重点、难点,作为问题的中心内容,并以问题的提出为复习的前提、以问题的设计为核心手段、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的一种复习方式。目前初中科学教师在复习时,往往采用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然后呈现一大堆题目,让学生去做,最后教师讲解。这样复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因而收效甚微。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思考这个问题,提炼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问题式复习,即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它的特点是:知识以主题形式呈现,学生通过主题把握重点、建构知识框架与体系,在复习知识的同时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这种复习通过问题的阶梯设计,既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又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培养,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的要求。
问题式复习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不同的设计方式、不同的设计内容,其复习效果将会完全不同,因此下面就对问题设计的一些必要条件作一探讨。
先来看笔者在复习固体压强的时候设计的一组题目。
有一个80kg的大力士在表演时,站在1个鸡蛋上,而鸡蛋没有破,你相信吗?
1.此时鸡蛋受到了几个力?画出鸡蛋所受力的图示,哪几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2.此时,大力士对鸡蛋产生的压强是多少?如果鸡蛋不破,鸡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与大力士对鸡蛋产生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鸡蛋会破(实验器材足够),如果要验证的话,通过哪两个量来判断?
4.要知道这两个量,需要测出哪些量?你会用什么方法(工具)来测量?
5.能用简要文字写出其中一个量的测量步骤吗?总的实验步骤会写吗?
6.如果你是大力士的话,表演时有什么方法来保证演出的成功?
从这组题目的设计,可以归纳出复习课问题设计的几个必要条件。
一、问题设计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题目从一大(大力士)一小(鸡蛋)设计,引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觉得这不可能,这样就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就能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力也就马上集中到探究其原因上来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和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所决定。因此,现代的教育理论都强调在问题的设计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当然,用什么情境来激发,方法不是唯一的。
二、问题设计必须把握重点内容
问题设计要紧扣教材,把握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在重难点上设问,有利于学生在把握重点内容的同时,理清知识结构的脉络,抓住复习的主要矛盾。上题的设计可以看出,问题1是复习与压强有关的力的知识,是压强计算的基础知识储备,因此也是复习的重点之一;问题4是通过探究的形式来复习固体压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固体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理解压强是压力的效果,才能用替换法来测出鸡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复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三、问题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此复习应首先夯实基础。在班级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的能力是不在同一层次的,所以复习时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如上题中的问题1和问题2,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课堂复习也能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但是,基础好的学生,对上面的内容早已掌握,因此后面的问题设计应有挑战性和探究性(如问题3和问题4),这样才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兴趣。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因此,问题3和问题4的提出恰好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而问题3又是问题4的阶梯,降低了问题4的难度,使学生的思考可以有一个过渡。同时,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同学的问、议、答和教师的讲解,知道了这个问题原来是这样去思考、解答的,也能让他们感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快乐。
四、问题设计应体现一定的方法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方法是思维的一种技巧。因此,在科学复习中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上面所举的例题中,问题3和问题4就体现了这种设计思想。这两个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等效法(或者是转换法)测鸡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
五、问题的结构性分布要合理
现实情境中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为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可以通过特定步骤获得确切答案;而结构不良问题条件和目标不明确,也没有确定的解决途径。结构不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就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因此在科学复习(或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多接触现实情境,如上例中的问题3、问题4和问题6,它们提供的信息条件和目标不明确,也没有确定的解决途径。通过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体会到某种或某几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进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当然,如果结构不良问题太多,学生会感到学习太累、太难,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更感到不适,同时也会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实际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阶段培养能力的目标,合理安排问题。这样才能照顾学生的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六、问题设计应体现一定的科学思想
社会是发展的,教学也是发展的。因此问题设计应与社会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相联系,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能源问题、人口和资源问题等等,都可以在问题设计中进行合理穿插,达到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理念的目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问题复习只是复习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问题复习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教师依照各种现实情况作出灵活的应变。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思考这个问题,提炼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问题式复习,即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它的特点是:知识以主题形式呈现,学生通过主题把握重点、建构知识框架与体系,在复习知识的同时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这种复习通过问题的阶梯设计,既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又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培养,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的要求。
问题式复习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不同的设计方式、不同的设计内容,其复习效果将会完全不同,因此下面就对问题设计的一些必要条件作一探讨。
先来看笔者在复习固体压强的时候设计的一组题目。
有一个80kg的大力士在表演时,站在1个鸡蛋上,而鸡蛋没有破,你相信吗?
1.此时鸡蛋受到了几个力?画出鸡蛋所受力的图示,哪几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2.此时,大力士对鸡蛋产生的压强是多少?如果鸡蛋不破,鸡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与大力士对鸡蛋产生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鸡蛋会破(实验器材足够),如果要验证的话,通过哪两个量来判断?
4.要知道这两个量,需要测出哪些量?你会用什么方法(工具)来测量?
5.能用简要文字写出其中一个量的测量步骤吗?总的实验步骤会写吗?
6.如果你是大力士的话,表演时有什么方法来保证演出的成功?
从这组题目的设计,可以归纳出复习课问题设计的几个必要条件。
一、问题设计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题目从一大(大力士)一小(鸡蛋)设计,引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觉得这不可能,这样就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就能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力也就马上集中到探究其原因上来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和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所决定。因此,现代的教育理论都强调在问题的设计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当然,用什么情境来激发,方法不是唯一的。
二、问题设计必须把握重点内容
问题设计要紧扣教材,把握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在重难点上设问,有利于学生在把握重点内容的同时,理清知识结构的脉络,抓住复习的主要矛盾。上题的设计可以看出,问题1是复习与压强有关的力的知识,是压强计算的基础知识储备,因此也是复习的重点之一;问题4是通过探究的形式来复习固体压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固体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理解压强是压力的效果,才能用替换法来测出鸡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复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三、问题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此复习应首先夯实基础。在班级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的能力是不在同一层次的,所以复习时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如上题中的问题1和问题2,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课堂复习也能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但是,基础好的学生,对上面的内容早已掌握,因此后面的问题设计应有挑战性和探究性(如问题3和问题4),这样才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兴趣。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因此,问题3和问题4的提出恰好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而问题3又是问题4的阶梯,降低了问题4的难度,使学生的思考可以有一个过渡。同时,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同学的问、议、答和教师的讲解,知道了这个问题原来是这样去思考、解答的,也能让他们感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快乐。
四、问题设计应体现一定的方法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方法是思维的一种技巧。因此,在科学复习中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一定的思路和方法。上面所举的例题中,问题3和问题4就体现了这种设计思想。这两个问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等效法(或者是转换法)测鸡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
五、问题的结构性分布要合理
现实情境中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为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可以通过特定步骤获得确切答案;而结构不良问题条件和目标不明确,也没有确定的解决途径。结构不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就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因此在科学复习(或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多接触现实情境,如上例中的问题3、问题4和问题6,它们提供的信息条件和目标不明确,也没有确定的解决途径。通过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体会到某种或某几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进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当然,如果结构不良问题太多,学生会感到学习太累、太难,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更感到不适,同时也会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实际的问题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阶段培养能力的目标,合理安排问题。这样才能照顾学生的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六、问题设计应体现一定的科学思想
社会是发展的,教学也是发展的。因此问题设计应与社会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相联系,如安全问题、环保问题、能源问题、人口和资源问题等等,都可以在问题设计中进行合理穿插,达到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理念的目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问题复习只是复习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而且,问题复习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教师依照各种现实情况作出灵活的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