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赖声川:家风培育与自我修炼都需利他精神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one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著名华人戏剧家赖声川走进杭州市纪委监察局官方网站“杭州廉政网”,讲述为人为艺,畅谈文化与家风。
  近来,赖声川正拉着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何炅一起排练上演新话剧《水中之书》,诗意的名字下,凝聚了他的哲学思考:在水里写书法,一边写字一边就化归于无形了,就像有些生命中发生的事一样,我们是否应该执着于此呢……
  不论其它,至少在致力文化事业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赖声川的执着。在赖声川身上,有着众多头衔:著名华人戏剧家,“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上剧场”艺术总监、乌镇戏剧节常任主席,曾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院长、美国斯坦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还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
  褪去这些标签,对赖声川而言,在他的生活中,满满都是戏剧、佛法和家庭。
  对待艺术与为人处事要回归“初心”
  艺术创作于赖声川而言,意义非凡,他认为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有太多乐趣在其中。
  正如他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创意是一个神秘的旅程,我们都是探险家。人类的创意作品涵盖我们所有的希望和恐惧,所有的需求和欲望,所有的思维、情感和疑惑。从古到今,艺术家、科学家,任何创意人,都有无数需要表达创意的理由,也找到无数的表达方式。
  《暗恋桃花源》诞生三十年,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对此赖声川曾说“最棒、最有票房的作品,一定是在最没有功利心的时候创造出来的。”
  他认为,任何作品的成败,到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动机”上面,即一个人当初创作一个作品的动机是什么,最后出来的成果,必须以此动机作为评论的依据。
  赖声川解释道,如果你的动机是写一个票房十亿的电影剧本,那最后你的成败就看是否有达到十亿的票房。如果有人说这是一部烂戏,你不会受影响,因为那不是你创作动机中的目标;反过来,如果你的动机是因为单位需要创作一个作品去参加某个奖,那最后的评比方式也是根据这个动机,重点就是它有没有得奖,而不会去讨论票房如何市场如何艺术价值如何。
  “如果你真的是从心目中想写出一个最好的剧本,不在乎其他任何,那最后出来的东西就很有可能是一个好作品。至于这个作品能不能进入到市场,能够赚多少钱,这并不是你在乎的,因为不是你当初的动机。”在赖声川的经验中,这样的作品反而应该是在市场中最有机会的。
  这种对待艺术的心态,赖声川认为也同样适用于做人做事。
  他认为在生活为人处事中,这个道理也无所不在,“我们跟人交往,或者我们做任何事,我们的动机是什么?这就会深深影响我们在做的这些事,我们所交往的这些朋友。”
  家风培育与自我修炼需利他精神
  赖声川注重修行,在他眼里,他的人生中,戏剧、佛法和家庭是完全连在一起的。“很多人对佛法并没有很正确的了解。在我的认知里,佛法并不是宗教而是一个道路。它就是一个寻找生命,寻找宇宙间真理的一种检视方法,以及一种训练自己心的方法。”在赖声川看来,我们都有运动员锻炼中心,却很少有自己内心锻炼的中心,佛法就是一个内心锻炼中心。
  而在当下物欲膨胀的社会,如何弘扬好家风家训,如何修炼一个向上向善、自在圆满的自我,赖声川则认为都要回到价值观问题,“我们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尽量争取一切,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还是我们愿意尽量奉献给这个社会,给人类?”
  他认为,这两种价值观就是自私以及利他的两种不同精神。一个社会如果是自私主导,它就会出现各种乱象及不公平;而一个社会如果主导它的精神是利他,一切就会回归和平与和谐。
  正如在赖声川的认知里,“文化”这个名词也是中性的,可以高雅,也可以低俗。“文化就是一个族群的表现。而文化是进行式,于是它可以从低俗恶质变成高雅。其中最重要的共识就是价值观,即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被大众所认同的?”他作了一个对比,一个族群是崇尚“抢”还是“让”,我们是抢劫的民族还是礼让的民族。这就是文化表现的两面。
  一言以蔽之,即好的家风,修炼向上的自我,都离不开正面的价值观。
  说起自己的家风,赖声川提到了自己的家乡江西会昌。用他的话来说,父亲赖家球先生是会昌小地方出来的,“说实话,我小时候看着父亲不论是在国学方面、书法、甚至外文能力,包含到欣赏外国诗词及文学的造诣,都让我想不通他怎么学到的。”
  他表示,从小在家里就感受着严格的中式家风,同时也完全接受西方开放的风气。“这其实是培养艺术人才不错的环境!”赖声川认为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
  家风需要言传身教,代代相传,赖声川认为父母跟孩子相处也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跟我孩子从小沟通,我从来不把她们当孩子,也就是说,我从来不认为她们有任何大人的话是听不懂的。于是我们一向来都像是朋友,有着畅通的沟通管道。”他认为,一家人能沟通、互相没有隐瞒,也因此能有更多的依赖和信任,反过来,大人在小孩身上也可以学到更多。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力量。
其他文献
起死回生  正和岛商学院最近游学日本的一场重头戏,是与今年5月(3W注:2015年5月)刚卸任良品计划株式会社会长的松井忠三先生面对面交流。  不到无印良品店,不知道她有多少中国粉丝,参观东京有乐町旗舰店,连同行的大老爷们们都舍不得离开,男人的“战利品”中最多的竟是各种精美的笔和本子;  不到日本来,不知道松井忠三在日本有多受尊敬——是他妙手回春,让破产边缘的无印良品东山再起——当66岁的松井先生
历经坎坷在香港成功上市,仅仅15个月后,万达商业宣布私有化,很多人对此不解。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在参加央视《对话》专访中,首次谈及万达商业私有化的问题。他表示,万达商业估值太低,对不起股东和投资人,一定要私有化。  王健林指出,万达商业上市仅仅一年半又私有化退市,一定要付出比上市更高的成本。坚持私有化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最核心原因有两点。  第一,价值被严重低估。万达商业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公
蛰伏两年,冯小刚终于遇到让自己“有激情和欲望执导的好剧本”——根据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改编的同名电影。  电影开机那天,他在微博写道,“咱们这儿不兴叫黑色幽默,于是有了更温和的表述,冷幽默。一个人在前面撒芝麻,后面跟着一千个人在捡。所有人都很认真,很严肃,不苟言笑。但事情却朝着越来越可笑的地步发展”。  今年3月,《我不是潘金莲》发布先导预告片,大胆采用圆形遮罩画面,并宣称正式上映也将采用这
俗话说得好: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理财、屌丝死于P2P。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  今天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霍英东之子涉20亿基金黑幕,明星与央企高管全套牢!》。话说有个叫霍文芳的人号称是霍英东的儿子,他搞了一个基金叫六宝,发了很多信托理财产品,现在该基金遭遇了兑付危机,总额大约有20个亿,受害人加起来接近400人,这么算起来,平均每个被骗的人金额高达500万元。 
刚刚坐实换帅的消息,接棒天猫超市总经理职务的江畔第一次公开亮相便招来竞争对手隔空“抗议”。京东“借用”一名京东超市员工的口吻,质疑天猫超市已成为“线上第一大超市”的说法。而日前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又公开表示,要在三年内结束商超之战,做线上线下第一。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口舌之争,实则是两大电商巨头抱团线下巨头后的底气,仍处于低渗透率状态的线上超市成为新战场。“猫狗”两大阵营已经列阵。  打口水仗:均称
2007年,设计师出身的魏明辉,一直在琢磨自己的原创品牌,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成为再造设计的开端。无意中,一次电脑上显示内存不足,魏明辉觉得“内存”这个词和容纳、箱包等概念不谋而合,便开始启动这个名字。刚开始甚至设计一些包的时候把包的容量也“内存”化,小容量的包的叫32M,大容量的叫1G、5G、50G。后来这个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就一直沿用至今。  2008年4月,北京为了迎接奥运会,大大小小的广告
不关心新闻行业的人可能不知道,201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在今天揭晓。  普利策新闻奖是全美国、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著名最权威的新闻奖项,从1917年首次颁发,到今年正好是第100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新闻界的奥斯卡。  在今年普利策的各个奖项中,获得“公共服务奖”的是美联社的一组包括7篇长篇调查和两则视频的报道,就讲述了一个惊天动地、可以拍成奥斯卡获奖影片的真实故事。  我花了一个下午看完这些报
2016年8月18日,一年一度的乐视云发布会再度发声,以东方哲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人”为主题,围绕其独创的Vaas(Video-as-a-Service)体系,发布了覆盖6大场景的总计21款产品,立志要成为全球最强大的视频云生态“新物种”。重新改写从传统媒体,电台卫视到双微新媒和直播行业的内容创作,分发,盈利的底层逻辑。  在演讲中,吴亚洲特别强调乐视云是“基于产业链垂直整合,全面开放的跨
电影在原创佳作不断、技术更趋成熟的今天,理应在独特性方面有更多发挥和创造。对待改编自文学的非原创电影,仅仅要求后者忠实于原著是不够的。  当下盛行的追捧IP、尤其是网络IP之风,可能是世界性的。争夺大IP资源,造成IP虚高,就如炒房地产一样,最终损害的是艺术的健康发展。  电影借力文学IP,来路已久  即便在一连串不断飘红的票房数字面前,我们可以说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影大国,但要成为电影强国无疑还有很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此前,知名会计事务所德勤发布《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称,中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由于在创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法律环境等方面的表现尚待提高,预计到2020年排名将下滑至第二位。  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经济崛起,“传统制造业的寒冬已经来临”“实体经济无足轻重”等“去制造业”论调时有耳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