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青薯168的特征特性的分析,提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种薯选择及处理、适期播种与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促进该品种在宁夏南部山区的推广。
关键词 青薯168;特征特性;高产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宁夏南部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32.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062-01
青薯168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1989年选育而成。1997年引入宁夏南部山区,在当地属晚熟外销型品种,占当地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60%;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认定,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现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自然条件
宁夏南部山区属典型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短、冬季漫长,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350~400mm,其中60%降雨集中在7~9月,5~9月平均气温4~24℃,冬季绝对最低气温-30.7℃,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18.6℃,≥10℃有效积温1 930.0~2 389.3℃。无霜期120~150d。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 322h。海拔1 688~2 633m,气候冷凉,风速大,蚜虫少;雨热同季,降雨适中,真细菌发病轻,因此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是自然形成的传统种薯基地和商品薯生产集散地。宁夏南部山区主要土壤类型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结构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含速效氮30~50mg/kg,速效磷5~10mg/kg,有效钾130~180mg/kg,pH值7.8~8.5。土壤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发育,生产的马铃薯块茎表皮光滑洁净,色泽好,干物质含量高,病虫危害轻,有利于贮运。而且由于境内多山,山地高低相差悬殊,具有天然隔离条件,因此减少了病毒和其他病害的传播。
2品种特征特性
青薯168幼苗直立、深绿色,株丛繁茂,株形直立高大,生长势强。株高109cm左右,茎粗1.16cm左右,茎浅紫色。主茎数3个左右,干旱时只有1个,分枝数4个左右,叶色深绿,茎杆绿色带红,叶片中等大小,边缘平展,复叶椭圆形,排列中等紧密,聚伞花序,有7~15朵花,浅紫色,天然结果少。薯块椭圆形,表皮光滑、红色。薯肉黄色,致密度紧。芽眼浅,芽眼数7~8个,结薯集中。生育期127d左右,全生育期163d左右,休眠期长约180d,属中晚熟品种。耐旱、耐寒、耐盐碱性强。植株高抗晚疫病,抗逆性强。耐贮藏。块茎食用品质优良,块茎大而整齐,商品薯率高达90%以上。块茎淀粉含量17.3%,蒸食品味好。是当地鲜食外销主要品种。一般产量22.5~30.0t/hm2,高产可达45t/hm2。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选地整地
地块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交通方便的土地,前茬作物最好为小麦、豌豆等,不宜选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茄科作物,马铃薯重茬不应超过2年。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早耕、深耕,晒垡熟化土壤,耕深25cm以上,耕后应及时耙耱保墒。秋季9月下旬进行末次耕翻、耙耱平整田面,使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无砖块等其他杂物。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秋覆膜、早春覆膜或播种覆膜,增温保墒。
3.2种薯选择及处理
种薯应选择脱毒薯为宜,要在入窖时和播前进行2次精选。主要拣除病烂薯、混杂薯、泥土砖块及杂质等,要求种薯净度、纯度在98%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符合一级、二级良种标准。在切种时要选芽切块,充分利用顶芽优势。薯块大小以30~35g为宜,每个薯块留1~2个芽眼。切刀要随时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切好的薯块随即用草木灰拌种。若条件允许最好选择小整薯播种,促进苗全、苗齐、苗壮。
3.3合理施肥
结合秋后末次耕翻土壤,秋施优质农家肥60~75t/hm2,普通过磷酸钙750kg/hm2;播种时施磷酸二铵150kg/hm2,尿素150kg/hm2或碳酸氢铵400kg/hm2,硫酸钾75kg/hm2。现蕾前结合培土追施尿素150kg/hm2。开花后用磷酸二氢钾200~300g/hm2进行叶面追肥。
3.4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本品种生育期长,要求适当早播,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7℃,土壤10cm深度地温达到7~8℃时,是当地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期。半干旱区于4月中下旬播种,阴湿山区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在适宜播种期内应视土壤墒情抢墒播种。播种时宜采用畜力步犁或小型拖拉机开沟,人工点播,播种深度10~15cm,最好芽眼向上,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机械化作业播种。播种时一般采用单行平种、双行平种或双行垄作法种植。因该品种株型直立,分枝较少,应适当密植,以保苗6万株/hm2为宜,采用单行种植,株行距为60cm×27cm;双行垄作宽行行距70cm,窄行行距30cm,株距为33cm。
3.5加强田间管理
3.5.1中耕锄草。6月上中旬当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第1
次中耕锄草;7月上中旬现蕾期后进行第2次锄草,以后视杂草生长情况及时拔除大草。
3.5.2去蕾摘花。现蕾开花期及时进行去蕾摘花,以减少养分消耗。
3.5.3控蔓促薯。该品种应适量施氮肥,防止徒长。在开花期,当地上部茎蔓生长过旺时,可用120mg/kg多效唑或矮壮素溶液叶面喷施,以控制营养生长,促使块茎形成和迅速膨大。
3.6病虫害防治
该品种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防治。
3.6.1农业防治。应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及时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应用综合管理措施保全苗,培育无病虫壮苗。
3.6.2生物防治。尽可能减少使用化学合成农药,积极应用生物农药。保护七星飘虫、食蚜蝇、步行甲等天敌,创造有利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应用天敌防蚜。
3.6.3化学防治。在播种时用辛硫磷乳油拌细土顺犁沟撒施于犁沟内,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时首先人工拔除,并用1 000倍硫酸铜或1∶1∶100的波尔多液对发病区周围植株和土壤进行消毒。根据田间病情消长变化情况,每隔7~10d用波尔多液全田防治2次。田间发现有翅蚜迁飞时,在田间设置黄色诱虫板进行诱杀,还可用2.5%敌杀死或50%避蚜雾灭蚜,以防病毒侵染传播。
3.7适时收获、贮藏
3.7.1收获。当田间大部分茎叶由绿变黄呈现枯萎,块茎表皮老化,匍匐茎末端易于主茎脱离时则为生理成熟期,此时为最佳收获期。收获时轻拿轻放,防止创伤。
3.7.2储藏。入窖前,首先打扫清理储藏窖,再用生石灰或药剂消毒。收回的鲜薯要集中堆放15d左右,拣除病烂薯和损伤薯,然后再下窖储藏。装满至窖容积的2/3即可,并要经常检查,通风降温保温,窖温以保持1~4℃为宜。
4参考文献
[1] 陈永金. 关于山区加快发展秋马铃薯生产的建议[J]. 农业信息探索,1995(2):37-38.
[2] 温源婕,毛辉.秋马铃薯的栽培[J].云南农业,2002(7):11.
[3] 罗品忠,李咏,黄巧云,等.秋马铃薯覆草简化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5(3):8.
[4] 陈贵善.秋马铃薯栽种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8):14.
[5] 苏玉鹤.德化地区秋马铃薯高产栽培关键措施[J].中国马铃薯,2005(6):374-375.
[6] 陈卓良.武汉地区秋马铃薯的催芽与种植适期[J].湖北农业科学,1988 (7):31.
关键词 青薯168;特征特性;高产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宁夏南部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32.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062-01
青薯168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1989年选育而成。1997年引入宁夏南部山区,在当地属晚熟外销型品种,占当地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60%;并于2006年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认定,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现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自然条件
宁夏南部山区属典型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短、冬季漫长,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350~400mm,其中60%降雨集中在7~9月,5~9月平均气温4~24℃,冬季绝对最低气温-30.7℃,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18.6℃,≥10℃有效积温1 930.0~2 389.3℃。无霜期120~150d。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2 322h。海拔1 688~2 633m,气候冷凉,风速大,蚜虫少;雨热同季,降雨适中,真细菌发病轻,因此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是自然形成的传统种薯基地和商品薯生产集散地。宁夏南部山区主要土壤类型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结构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含速效氮30~50mg/kg,速效磷5~10mg/kg,有效钾130~180mg/kg,pH值7.8~8.5。土壤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发育,生产的马铃薯块茎表皮光滑洁净,色泽好,干物质含量高,病虫危害轻,有利于贮运。而且由于境内多山,山地高低相差悬殊,具有天然隔离条件,因此减少了病毒和其他病害的传播。
2品种特征特性
青薯168幼苗直立、深绿色,株丛繁茂,株形直立高大,生长势强。株高109cm左右,茎粗1.16cm左右,茎浅紫色。主茎数3个左右,干旱时只有1个,分枝数4个左右,叶色深绿,茎杆绿色带红,叶片中等大小,边缘平展,复叶椭圆形,排列中等紧密,聚伞花序,有7~15朵花,浅紫色,天然结果少。薯块椭圆形,表皮光滑、红色。薯肉黄色,致密度紧。芽眼浅,芽眼数7~8个,结薯集中。生育期127d左右,全生育期163d左右,休眠期长约180d,属中晚熟品种。耐旱、耐寒、耐盐碱性强。植株高抗晚疫病,抗逆性强。耐贮藏。块茎食用品质优良,块茎大而整齐,商品薯率高达90%以上。块茎淀粉含量17.3%,蒸食品味好。是当地鲜食外销主要品种。一般产量22.5~30.0t/hm2,高产可达45t/hm2。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选地整地
地块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交通方便的土地,前茬作物最好为小麦、豌豆等,不宜选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茄科作物,马铃薯重茬不应超过2年。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早耕、深耕,晒垡熟化土壤,耕深25cm以上,耕后应及时耙耱保墒。秋季9月下旬进行末次耕翻、耙耱平整田面,使土壤细碎、上虚下实,无砖块等其他杂物。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秋覆膜、早春覆膜或播种覆膜,增温保墒。
3.2种薯选择及处理
种薯应选择脱毒薯为宜,要在入窖时和播前进行2次精选。主要拣除病烂薯、混杂薯、泥土砖块及杂质等,要求种薯净度、纯度在98%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符合一级、二级良种标准。在切种时要选芽切块,充分利用顶芽优势。薯块大小以30~35g为宜,每个薯块留1~2个芽眼。切刀要随时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切好的薯块随即用草木灰拌种。若条件允许最好选择小整薯播种,促进苗全、苗齐、苗壮。
3.3合理施肥
结合秋后末次耕翻土壤,秋施优质农家肥60~75t/hm2,普通过磷酸钙750kg/hm2;播种时施磷酸二铵150kg/hm2,尿素150kg/hm2或碳酸氢铵400kg/hm2,硫酸钾75kg/hm2。现蕾前结合培土追施尿素150kg/hm2。开花后用磷酸二氢钾200~300g/hm2进行叶面追肥。
3.4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本品种生育期长,要求适当早播,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7℃,土壤10cm深度地温达到7~8℃时,是当地马铃薯的适宜播种期。半干旱区于4月中下旬播种,阴湿山区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在适宜播种期内应视土壤墒情抢墒播种。播种时宜采用畜力步犁或小型拖拉机开沟,人工点播,播种深度10~15cm,最好芽眼向上,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机械化作业播种。播种时一般采用单行平种、双行平种或双行垄作法种植。因该品种株型直立,分枝较少,应适当密植,以保苗6万株/hm2为宜,采用单行种植,株行距为60cm×27cm;双行垄作宽行行距70cm,窄行行距30cm,株距为33cm。
3.5加强田间管理
3.5.1中耕锄草。6月上中旬当苗高10cm左右时进行第1
次中耕锄草;7月上中旬现蕾期后进行第2次锄草,以后视杂草生长情况及时拔除大草。
3.5.2去蕾摘花。现蕾开花期及时进行去蕾摘花,以减少养分消耗。
3.5.3控蔓促薯。该品种应适量施氮肥,防止徒长。在开花期,当地上部茎蔓生长过旺时,可用120mg/kg多效唑或矮壮素溶液叶面喷施,以控制营养生长,促使块茎形成和迅速膨大。
3.6病虫害防治
该品种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防治。
3.6.1农业防治。应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及时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应用综合管理措施保全苗,培育无病虫壮苗。
3.6.2生物防治。尽可能减少使用化学合成农药,积极应用生物农药。保护七星飘虫、食蚜蝇、步行甲等天敌,创造有利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应用天敌防蚜。
3.6.3化学防治。在播种时用辛硫磷乳油拌细土顺犁沟撒施于犁沟内,防治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时首先人工拔除,并用1 000倍硫酸铜或1∶1∶100的波尔多液对发病区周围植株和土壤进行消毒。根据田间病情消长变化情况,每隔7~10d用波尔多液全田防治2次。田间发现有翅蚜迁飞时,在田间设置黄色诱虫板进行诱杀,还可用2.5%敌杀死或50%避蚜雾灭蚜,以防病毒侵染传播。
3.7适时收获、贮藏
3.7.1收获。当田间大部分茎叶由绿变黄呈现枯萎,块茎表皮老化,匍匐茎末端易于主茎脱离时则为生理成熟期,此时为最佳收获期。收获时轻拿轻放,防止创伤。
3.7.2储藏。入窖前,首先打扫清理储藏窖,再用生石灰或药剂消毒。收回的鲜薯要集中堆放15d左右,拣除病烂薯和损伤薯,然后再下窖储藏。装满至窖容积的2/3即可,并要经常检查,通风降温保温,窖温以保持1~4℃为宜。
4参考文献
[1] 陈永金. 关于山区加快发展秋马铃薯生产的建议[J]. 农业信息探索,1995(2):37-38.
[2] 温源婕,毛辉.秋马铃薯的栽培[J].云南农业,2002(7):11.
[3] 罗品忠,李咏,黄巧云,等.秋马铃薯覆草简化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5(3):8.
[4] 陈贵善.秋马铃薯栽种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8):14.
[5] 苏玉鹤.德化地区秋马铃薯高产栽培关键措施[J].中国马铃薯,2005(6):374-375.
[6] 陈卓良.武汉地区秋马铃薯的催芽与种植适期[J].湖北农业科学,1988 (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