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度
用他则治,舍他则乱——裴度,字中立(765—839),绎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历事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而其实,他自德宗贞元五年(789,二十四岁)中进士,即授河阴(今属河南)县尉,旋升监察御史。他秘密上疏论权幸,语言直切,激怒德宗,将他外派为河南府功曹(主管人事)。德宗后,尚有一顺宗在位八月,合计他一共经历了六个皇帝,史称他事四朝,以全始终,只是说他负主要责任的四朝而已。
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今淮河上游安徽、湖北部分地区的军政长官)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举兵屠焚舞阳四县(今属河南)。朝廷讨伐,不能取胜。主和派乘机要求罢兵,而裴度则力主平乱。次年六月,对抗朝廷的两个藩镇(王承宗与李师道)为了支持淮西的叛乱,暗派刺客,潜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裴度身中三剑,幸得随从舍身相救,得免于难。同日,主战的宰相武元衡亦被刺客暗杀身亡。宪宗授予裴度相位,以示朝廷平乱的决心。元和十二年(817),淮西之役历时四年,国力渐已感到疲惫,裴度自请亲临前线,临行前上奏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词情慷慨,宪宗流泪。裴度到达前线之后严肃军法,统一号令,奏请撤除了监阵的宦官,使用兵权专属于将,于是出战皆为捷报。是年十月十一日,裴度采纳李愬的建议,派其雪夜奇袭蔡州(今河南汝南),一举生擒吴元济,结束了淮西十年的割据。淮西既平,其余藩镇甚为恐惧,争送人质,归顺朝廷,唐朝行政再度威行,贞观、开元的盛世局面,几乎可以说是再现,史称此段为“唐室中兴”。
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宪宗开始贪图享乐,进取志衰,偏信谗言,贬裴度为河东节度使。穆宗继位,他又遭到宦官排挤。敬宗时,则受李逢吉等构陷。文宗朝,又遇牛僧儒等嫉恨。他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虽然屡遭诬陷迫害,却从不与奸恶同流。他状貌不过中人,而风采俊爽,论对雄辩,观者听者皆肃然起敬。时有奉使绝域的,四夷君长必问他的年龄多少,状貌如何,天子用他没有。他威名远播,华夷畏服,“以身系国家之安危,时势之轻重者二十年”。晚年隐居洛阳,时常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吟诗作赋,高歌放言,自娱自乐。每有人从东都洛阳回到京师长安时,文宗必问他的情况。开成二年(837),再令他以本官兼太原尹、北都(山西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他接诏后累表固辞,不愿再典兵权。文宗不允,并派人到洛阳宣旨:“卿虽多病,年未甚老,为朕卧镇北门也。”并即促令上路。三年(838)冬,病重,请许还东都(河南洛阳)养病。四年(839)正月,诏许还京师,拜中书令(宰相)。文宗赐诗赐札,刚送到他家门口,他已卒。文宗震惊而悲悼,乃令重新缮写御札,置于他灵前,并册赠太傅。文宗怪他无遗表,家人进陈遗表草稿,表中以太子未定为忧,言不及家事。
颜师古
唐朝将相,裴度之后,似无什么好说的了。不过,其他方面的人物,可以说的倒是很多,而且想说都说不完。这里且就儒学重镇,先说一说颜师古。
颜师古(581—645),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其祖颜之推徙居关中,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颜思鲁以学艺著称,唐高祖李渊时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处理各种文书)。师古少承家学,博览群书,尤精训诂,亦善诗文。初仕隋,任尚书左丞(宰相的助手)、安养尉(安养即今湖北谷城)。尚书杨素见其年幼尚且体弱,问:“安养是个难管的地方,你能胜任吗?”师古回答:“割鸡焉用牛刀。”到任之后,果然以治著闻。不久,却因坐事免职,回长安,十年不得调任。家贫,以教授为业。及唐高祖李渊起兵,任朝散大夫,随从平定京师,拜敦煌公府文学(陪皇帝读书),转起居舍人(掌侍皇帝的起居,记述皇帝的言行),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太宗即位,升为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封琅邪县(今属山东)男爵。
太宗叹惜经籍去圣人已远,文字讹谬,诏师古于秘书省考证诸经。他多所厘正,考证完后具奏太宗,太宗即召儒生评议。当时,由于以讹传讹,传习已久,各人均以自己所学质疑师古。于是,他引晋、宋旧文,随口解答,根据详明,而且皆出大家意表,结果自然人人叹服。于是,他又兼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贞观七年(633),拜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长官),专掌刊正天下奇书难字,众人疑惑的地方,他都适当地进行分析,把源流说得清清楚楚。他还多引后进之士协助校勘,却又往往压抑平民,而先录用富家子弟,因此舆论说他受贿。太宗无奈,只好外放,派他去任彬州(又名邠州,今陕西彬县)刺史。太宗爱其才,亲自面谕他:“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长,未为清论所许……以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再以他为秘书少监。
师古既负其才,且累被任用,亦因数次被罪谴责而郁郁寡欢,意气消沉。自是闭门守静,杜绝宾客,葛巾野服,恣意于园亭,以访求古迹、搜集古器为乐事。不久,又奉太宗之诏,与博士们撰定《五礼》,进升子爵。太宗又命他为太子注解班固所著《汉书》。他“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太子奏明太宗,太宗颁给赏赐,又升他为秘书监,并授弘文馆学士(唐朝最高学府的负责人)。贞观十九年(645),他随驾东巡,病卒于路途,享年六十五。
师古一生著述宏富,可以说是著作等身,除协助孔颖达撰定《五经正义》外,还有《急就章(汉元帝时史游所著)注》、《匡谬正俗》等。尤其是他注释的《汉书》,不但当时大行于世,而且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我们翻阅的《汉书》,虽然增加了很多注解,但那底本仍是颜注。
孔颖达
说了颜师古,就不能不说孔颖达,就像我们若说李白,就不能不提杜甫一样。这之间有什么道理?你可说出很多道理,也可说是没有道理,世间人事就是这样。
孔颖达,字仲达,一作仲远或冲远(574—648),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祖及父均仕于当时。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长大后,尤其明于《左传》及郑玄所注的《尚书》、王弼所注的《周易》,还有《毛诗》和《礼记》,而且精于算术历数,论辩作文也很好,在家便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年(605)举明经,名列前茅,即任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征召诸郡儒官到东郊集合,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他们讨论经典,颖达成绩最好,年纪也最少,先辈宿儒耻在其下,暗中筹划派人杀他,幸亏杨玄感(礼部尚书,掌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爱才心切,招他住在自己家中,他才脱险得免于难,并被补为太学(受教者为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助教。隋末乱起,他避祸武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李世民讨平王世充时,引用他为文学学士。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又升他为国子博士,掌管国子馆的教学。 贞观初(627),太宗即位不久,留心政事,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曾以《论语》“有若无,实若虚”问他作何解,颖达解答说:“圣人设教,欲人谦光……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太宗深为赞许,升他为国子司业(国子监副职),让他协管一国的教育。一年多之后,在他兼国子司业的同时,又升他为太子右庶子,将储君的教育也委托于他。当时,他与诸儒议定历书以及明堂(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之事,诸儒均遵他的建议。后来,他又与魏征共同主撰而成《隋书》,加位散骑常侍一职。十一年(637)他又与诸儒修定了《五礼》,所有问题由他解决,书成,晋升为子爵。太子令撰《孝经义疏》,他因文见意,由此及彼,更广规讽之道,学者都很称赞。接着,又升国子祭酒,仍如先前侍讲东宫。无奈太子爱好声色,而太宗又偏爱魏王,太子终被废为庶人,好在太宗心里明白,知他已经尽力尽心。
贞观十四年(640)太宗亲自光临国学,举行祭祀孔子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颖达负责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若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众发难辩驳,他“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难解纷,使诸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称赞他为关西孔子、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颖达治学的最大成就是编纂《五经正义》,一共一百八十卷,是对中国经学的统一以及汉学的最好总结。太宗为此再诏褒奖:“卿等博综古今,义礼该恰,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太学博士马嘉运驳论颖达所撰《正义》,于是,诏令颖达更加详定,功竟未成而病卒。颖达所具的“风格高爽”以及他的“探颐明敏”,可以媲美于颜师古,而德行则有过之,所以旧史称其“异人”。
褚遂良
褚遂良是政治家,也是史学家,更是书法家,或者说,他首先是书法家、史学家,其次才是政治家。中国现在的二十六史,成于大唐时期的有《晋书》、《南史》、《北史》、《周书》、《梁书》、《陈书》和《隋书》,此外还有研究史学或者保存史料的著作,比如刘知几的《史通》,吴兢的《贞观政要》与《则天宝录》,杜佑的《通典》以及他褚遂良所记的《太宗起居注》。
他是杭州钱塘人,字登善(596—658),其父褚亮在隋时已经算得是个名人,入唐进入秦王府,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在隋朝随父居陇右(今甘肃、新疆大部地区和青海湖的以东地区),薛举(?—618年,隋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边人)称帝后,任命他为通事舍人(掌管传达之事),举失败后,转归唐室,任秦州(今属甘肃天水市)都督府铠曹参军(掌管铠甲等军备事务)。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处理文书)转任起居郎(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以及相关的国家大事)。他博涉经史,尤工隶书。虞世南死后,太宗叹惜:“无人可与论书矣!”魏征即荐曰:“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王羲之字逸少)。”太宗即日召见了他,令他为侍书。太宗喜爱羲之书法,不惜拨出内府金帛,全国各地悬赏征购,天下自然争送至京,却又无人能辨真伪,只有他能品评鉴别,而且没有一点差错,由此可见他的慧眼及其书法渊源了。《唐人书评》论其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可谓的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书法方面的论说,他无一字留传下来,只有这么一个故事,多多少少可以透露他受哪些人的影响。某日,他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智永大师如何?”答曰:“听说大师一个字值五万,你如何能比?”又问:“比欧阳询如何?”又曰:“听说欧阳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你怎能比?”遂良生气:“既然如此,我还学什么书法?”虞世南说:“若使手和笔调,勤于习作,亦深可贵也。”遂良大喜。
贞观十五年(641)迁谏议大夫,依旧兼任起居事。太宗曾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日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戒,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这就是说他所记的(即太宗的所言所行),拒绝太宗自己索阅。太宗又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邪?”遂良曰:“……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时,黄门侍郎刘洎在旁,插言道:“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人亦必记之矣!”意谓天下人如不记在简册里,也必记在心目中(后来的《剑桥中国隋唐史》在写到唐太宗一节时,亦曾这样分析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遂良在官,时有匡益,太宗以晋王为太子,即是听从他的建议。他前后谏奏、上书数十,多见采纳。贞观二十一年(647)以本官检校大理卿,接着又拜为中书令(宰相)。太宗病重,召他和长孙无忌入宫,嘱咐他们辅佐太子。高宗李治即位,赐他河南县(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处青、甘、川三省之津要)公爵。永徽元年(650),进封郡公。后坐事出为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刺史。后又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太子宾客。再后来是出任尚书右仆射(宰相),依旧知政事。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决反对,高宗无奈,打算放弃,最后却又借着李绩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下定决心而立了。武氏既为皇后,即贬遂良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接着再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不久,又贬爱州(今属越南)刺史,最后终于卒于爱州,享年六十三。
用他则治,舍他则乱——裴度,字中立(765—839),绎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历事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而其实,他自德宗贞元五年(789,二十四岁)中进士,即授河阴(今属河南)县尉,旋升监察御史。他秘密上疏论权幸,语言直切,激怒德宗,将他外派为河南府功曹(主管人事)。德宗后,尚有一顺宗在位八月,合计他一共经历了六个皇帝,史称他事四朝,以全始终,只是说他负主要责任的四朝而已。
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今淮河上游安徽、湖北部分地区的军政长官)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举兵屠焚舞阳四县(今属河南)。朝廷讨伐,不能取胜。主和派乘机要求罢兵,而裴度则力主平乱。次年六月,对抗朝廷的两个藩镇(王承宗与李师道)为了支持淮西的叛乱,暗派刺客,潜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裴度身中三剑,幸得随从舍身相救,得免于难。同日,主战的宰相武元衡亦被刺客暗杀身亡。宪宗授予裴度相位,以示朝廷平乱的决心。元和十二年(817),淮西之役历时四年,国力渐已感到疲惫,裴度自请亲临前线,临行前上奏曰:“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阙无期!”词情慷慨,宪宗流泪。裴度到达前线之后严肃军法,统一号令,奏请撤除了监阵的宦官,使用兵权专属于将,于是出战皆为捷报。是年十月十一日,裴度采纳李愬的建议,派其雪夜奇袭蔡州(今河南汝南),一举生擒吴元济,结束了淮西十年的割据。淮西既平,其余藩镇甚为恐惧,争送人质,归顺朝廷,唐朝行政再度威行,贞观、开元的盛世局面,几乎可以说是再现,史称此段为“唐室中兴”。
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宪宗开始贪图享乐,进取志衰,偏信谗言,贬裴度为河东节度使。穆宗继位,他又遭到宦官排挤。敬宗时,则受李逢吉等构陷。文宗朝,又遇牛僧儒等嫉恨。他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虽然屡遭诬陷迫害,却从不与奸恶同流。他状貌不过中人,而风采俊爽,论对雄辩,观者听者皆肃然起敬。时有奉使绝域的,四夷君长必问他的年龄多少,状貌如何,天子用他没有。他威名远播,华夷畏服,“以身系国家之安危,时势之轻重者二十年”。晚年隐居洛阳,时常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吟诗作赋,高歌放言,自娱自乐。每有人从东都洛阳回到京师长安时,文宗必问他的情况。开成二年(837),再令他以本官兼太原尹、北都(山西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他接诏后累表固辞,不愿再典兵权。文宗不允,并派人到洛阳宣旨:“卿虽多病,年未甚老,为朕卧镇北门也。”并即促令上路。三年(838)冬,病重,请许还东都(河南洛阳)养病。四年(839)正月,诏许还京师,拜中书令(宰相)。文宗赐诗赐札,刚送到他家门口,他已卒。文宗震惊而悲悼,乃令重新缮写御札,置于他灵前,并册赠太傅。文宗怪他无遗表,家人进陈遗表草稿,表中以太子未定为忧,言不及家事。
颜师古
唐朝将相,裴度之后,似无什么好说的了。不过,其他方面的人物,可以说的倒是很多,而且想说都说不完。这里且就儒学重镇,先说一说颜师古。
颜师古(581—645),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其祖颜之推徙居关中,遂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颜思鲁以学艺著称,唐高祖李渊时任秦王府记室参军(处理各种文书)。师古少承家学,博览群书,尤精训诂,亦善诗文。初仕隋,任尚书左丞(宰相的助手)、安养尉(安养即今湖北谷城)。尚书杨素见其年幼尚且体弱,问:“安养是个难管的地方,你能胜任吗?”师古回答:“割鸡焉用牛刀。”到任之后,果然以治著闻。不久,却因坐事免职,回长安,十年不得调任。家贫,以教授为业。及唐高祖李渊起兵,任朝散大夫,随从平定京师,拜敦煌公府文学(陪皇帝读书),转起居舍人(掌侍皇帝的起居,记述皇帝的言行),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太宗即位,升为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封琅邪县(今属山东)男爵。
太宗叹惜经籍去圣人已远,文字讹谬,诏师古于秘书省考证诸经。他多所厘正,考证完后具奏太宗,太宗即召儒生评议。当时,由于以讹传讹,传习已久,各人均以自己所学质疑师古。于是,他引晋、宋旧文,随口解答,根据详明,而且皆出大家意表,结果自然人人叹服。于是,他又兼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贞观七年(633),拜秘书少监(秘书省的副长官),专掌刊正天下奇书难字,众人疑惑的地方,他都适当地进行分析,把源流说得清清楚楚。他还多引后进之士协助校勘,却又往往压抑平民,而先录用富家子弟,因此舆论说他受贿。太宗无奈,只好外放,派他去任彬州(又名邠州,今陕西彬县)刺史。太宗爱其才,亲自面谕他:“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长,未为清论所许……以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于是,再以他为秘书少监。
师古既负其才,且累被任用,亦因数次被罪谴责而郁郁寡欢,意气消沉。自是闭门守静,杜绝宾客,葛巾野服,恣意于园亭,以访求古迹、搜集古器为乐事。不久,又奉太宗之诏,与博士们撰定《五礼》,进升子爵。太宗又命他为太子注解班固所著《汉书》。他“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太子奏明太宗,太宗颁给赏赐,又升他为秘书监,并授弘文馆学士(唐朝最高学府的负责人)。贞观十九年(645),他随驾东巡,病卒于路途,享年六十五。
师古一生著述宏富,可以说是著作等身,除协助孔颖达撰定《五经正义》外,还有《急就章(汉元帝时史游所著)注》、《匡谬正俗》等。尤其是他注释的《汉书》,不但当时大行于世,而且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我们翻阅的《汉书》,虽然增加了很多注解,但那底本仍是颜注。
孔颖达
说了颜师古,就不能不说孔颖达,就像我们若说李白,就不能不提杜甫一样。这之间有什么道理?你可说出很多道理,也可说是没有道理,世间人事就是这样。
孔颖达,字仲达,一作仲远或冲远(574—648),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祖及父均仕于当时。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长大后,尤其明于《左传》及郑玄所注的《尚书》、王弼所注的《周易》,还有《毛诗》和《礼记》,而且精于算术历数,论辩作文也很好,在家便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年(605)举明经,名列前茅,即任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征召诸郡儒官到东郊集合,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他们讨论经典,颖达成绩最好,年纪也最少,先辈宿儒耻在其下,暗中筹划派人杀他,幸亏杨玄感(礼部尚书,掌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爱才心切,招他住在自己家中,他才脱险得免于难,并被补为太学(受教者为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助教。隋末乱起,他避祸武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李世民讨平王世充时,引用他为文学学士。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626),又升他为国子博士,掌管国子馆的教学。 贞观初(627),太宗即位不久,留心政事,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曾以《论语》“有若无,实若虚”问他作何解,颖达解答说:“圣人设教,欲人谦光……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太宗深为赞许,升他为国子司业(国子监副职),让他协管一国的教育。一年多之后,在他兼国子司业的同时,又升他为太子右庶子,将储君的教育也委托于他。当时,他与诸儒议定历书以及明堂(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之事,诸儒均遵他的建议。后来,他又与魏征共同主撰而成《隋书》,加位散骑常侍一职。十一年(637)他又与诸儒修定了《五礼》,所有问题由他解决,书成,晋升为子爵。太子令撰《孝经义疏》,他因文见意,由此及彼,更广规讽之道,学者都很称赞。接着,又升国子祭酒,仍如先前侍讲东宫。无奈太子爱好声色,而太宗又偏爱魏王,太子终被废为庶人,好在太宗心里明白,知他已经尽力尽心。
贞观十四年(640)太宗亲自光临国学,举行祭祀孔子大礼。会上,群儒执经宣义,颖达负责主讲《孝经》,他声若洪钟,口若悬河,义理分明。太宗令众发难辩驳,他“金汤易固,楼雉难攻”,排难解纷,使诸儒师大为折服。太宗手诏褒之曰:“洪钟待扣,扣无不应;幽谷发响,声无不答……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称赞他为关西孔子、西汉伏生,与先圣先师并辉齐明。
颖达治学的最大成就是编纂《五经正义》,一共一百八十卷,是对中国经学的统一以及汉学的最好总结。太宗为此再诏褒奖:“卿等博综古今,义礼该恰,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太学博士马嘉运驳论颖达所撰《正义》,于是,诏令颖达更加详定,功竟未成而病卒。颖达所具的“风格高爽”以及他的“探颐明敏”,可以媲美于颜师古,而德行则有过之,所以旧史称其“异人”。
褚遂良
褚遂良是政治家,也是史学家,更是书法家,或者说,他首先是书法家、史学家,其次才是政治家。中国现在的二十六史,成于大唐时期的有《晋书》、《南史》、《北史》、《周书》、《梁书》、《陈书》和《隋书》,此外还有研究史学或者保存史料的著作,比如刘知几的《史通》,吴兢的《贞观政要》与《则天宝录》,杜佑的《通典》以及他褚遂良所记的《太宗起居注》。
他是杭州钱塘人,字登善(596—658),其父褚亮在隋时已经算得是个名人,入唐进入秦王府,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在隋朝随父居陇右(今甘肃、新疆大部地区和青海湖的以东地区),薛举(?—618年,隋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边人)称帝后,任命他为通事舍人(掌管传达之事),举失败后,转归唐室,任秦州(今属甘肃天水市)都督府铠曹参军(掌管铠甲等军备事务)。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处理文书)转任起居郎(记录皇帝的日常活动以及相关的国家大事)。他博涉经史,尤工隶书。虞世南死后,太宗叹惜:“无人可与论书矣!”魏征即荐曰:“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王羲之字逸少)。”太宗即日召见了他,令他为侍书。太宗喜爱羲之书法,不惜拨出内府金帛,全国各地悬赏征购,天下自然争送至京,却又无人能辨真伪,只有他能品评鉴别,而且没有一点差错,由此可见他的慧眼及其书法渊源了。《唐人书评》论其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可谓的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书法方面的论说,他无一字留传下来,只有这么一个故事,多多少少可以透露他受哪些人的影响。某日,他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智永大师如何?”答曰:“听说大师一个字值五万,你如何能比?”又问:“比欧阳询如何?”又曰:“听说欧阳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你怎能比?”遂良生气:“既然如此,我还学什么书法?”虞世南说:“若使手和笔调,勤于习作,亦深可贵也。”遂良大喜。
贞观十五年(641)迁谏议大夫,依旧兼任起居事。太宗曾问:“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日之起居,古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鉴戒,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这就是说他所记的(即太宗的所言所行),拒绝太宗自己索阅。太宗又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邪?”遂良曰:“……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时,黄门侍郎刘洎在旁,插言道:“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人亦必记之矣!”意谓天下人如不记在简册里,也必记在心目中(后来的《剑桥中国隋唐史》在写到唐太宗一节时,亦曾这样分析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遂良在官,时有匡益,太宗以晋王为太子,即是听从他的建议。他前后谏奏、上书数十,多见采纳。贞观二十一年(647)以本官检校大理卿,接着又拜为中书令(宰相)。太宗病重,召他和长孙无忌入宫,嘱咐他们辅佐太子。高宗李治即位,赐他河南县(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处青、甘、川三省之津要)公爵。永徽元年(650),进封郡公。后坐事出为同州(今陕西渭南大荔)刺史。后又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太子宾客。再后来是出任尚书右仆射(宰相),依旧知政事。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决反对,高宗无奈,打算放弃,最后却又借着李绩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下定决心而立了。武氏既为皇后,即贬遂良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接着再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不久,又贬爱州(今属越南)刺史,最后终于卒于爱州,享年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