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土壤条件极为恶劣地区,即全盐量和pH值都超标的恶劣条件下,采用换土、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并在种植坑内投放土壤保水剂和高效盐碱土壤改良剂等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使丁香、青皮柳及樟子松等所有供试苗木的成活率都达到和超过铁道部造林标准;造林试验区的土壤全盐量降低0.729个百分点,pH值降低11.31%。本项试验为新技术在土壤类似地区造林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技术 土壤改良 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144-01
1 试验区概况
2 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2.1 造林前土壤取样测定
2004年秋季造林地点在滨洲线安达~齐齐哈尔,正处于土壤条件为草甸土、盐渍土壤过渡区段,为保证造林工作的正常进行,技术人员在部分地段提取了土样,并对其进行了全鹽量及PH值的综合测定,具体测定数值见表1。
2.2 试验方法
根据对以上土壤全盐量和pH值分析,这样的地段根本无法保证造林苗木的成活: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即盐害,表现为渗透威胁,营养缺乏胁迫,离子毒害作用和生理代谢紊乱;pH值表明树木保证成活的主要生理指标之一,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造林地段全盐量及pH值均已超出植物的耐受限度。
2.3 树种选定
根据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在2004年秋季营造标准化林带中,我们优先选用了抗盐碱品种,共计栽植:丁香11.90万株,青皮柳6.00万株,银中杨2.70万株。冬造樟子松大苗3.50万株,共计造林24.10万株。
2.4 新技术应用
2.4.1 更换客土和增加有机肥的功效
挖大坑,在坑底铺一层锯沫和牛粪,以此来改良土壤,控制坑下向上反盐碱,为树木提供存活的基本条件。
2.4.2 保水剂
杨柳树大苗:采用蘸根的方法。即保水剂以水重的0.1%比例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充分搅拌,吸水约20分钟后,将裸根苗浸泡30分钟后取出,1千克保水剂可处理2000株苗木。
保水剂的使用,克服了沿线造林树木因干旱缺水威胁成活的难题,保证苗木根系充分吸水保水,确保栽植成活。
2.4.3 康地宝
一种盐碱地土壤的生化改良剂,在调节土壤PH值的同时通过生物络合,置换清除土壤颗粒上的多余Na+,活化盐碱土壤中难以利用的P、Fe、Ca、Mg等离子及微量元素,使其转化为可利用状态被植物吸收,解除植物生理缺素症状。可使土壤水的传导性能增高,使土壤水分更容易流动,从而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全盐量及调整土壤酸碱度(pH值)。
使用方法:在苗木栽植后采用浇施。即将康地宝原液稀释800-1000倍后对苗木灌根,中轻度盐碱地用量10ml~30ml/株,重盐碱地用量为50ml/株,施用后同时灌足量水。禁忌:不能与碱性农药除草剂混用,在施用时注意避免直接喷洒于叶面。
在造林中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应更加严格把握各项造林的技术环节,从起苗、运输、挖坑穴、栽植至封土浇水、踏实,都必须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化。
2.5 试验结果
2005年6月下旬,技术人员进行了造林成活率全面调查,成活率:丁香89%,青皮柳75%,樟子松大苗91.50%,所有苗木成活率都达到铁道部造林标准。对相应地段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对土壤全盐量及pH值的测定结果见表2。
由表1、表2可知,本项试验所采用新技术,使造林试验区的土壤全盐量降低0.729个百分点,pH值降低11.31%;同时也使所有供试苗木的成活率达到和超过行业标准。
3 小结
在土壤条件极为恶劣地区,即全盐量和pH值都超标的恶劣条件下,采用换土、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并在种植坑内投放土壤保水剂和高效盐碱土壤改良剂等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使丁香、青皮柳及樟子松等所有供试苗木的成活率都达到和超过铁道部造林标准;造林试验区的土壤全盐量降低0.729个百分点,pH值降低11.31%。本项试验为新技术在土壤类似地区造林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姜艳(1981-),女,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工作。
[关键词]新技术 土壤改良 应用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144-01
1 试验区概况
2 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2.1 造林前土壤取样测定
2004年秋季造林地点在滨洲线安达~齐齐哈尔,正处于土壤条件为草甸土、盐渍土壤过渡区段,为保证造林工作的正常进行,技术人员在部分地段提取了土样,并对其进行了全鹽量及PH值的综合测定,具体测定数值见表1。
2.2 试验方法
根据对以上土壤全盐量和pH值分析,这样的地段根本无法保证造林苗木的成活:土壤盐分过多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即盐害,表现为渗透威胁,营养缺乏胁迫,离子毒害作用和生理代谢紊乱;pH值表明树木保证成活的主要生理指标之一,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造林地段全盐量及pH值均已超出植物的耐受限度。
2.3 树种选定
根据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在2004年秋季营造标准化林带中,我们优先选用了抗盐碱品种,共计栽植:丁香11.90万株,青皮柳6.00万株,银中杨2.70万株。冬造樟子松大苗3.50万株,共计造林24.10万株。
2.4 新技术应用
2.4.1 更换客土和增加有机肥的功效
挖大坑,在坑底铺一层锯沫和牛粪,以此来改良土壤,控制坑下向上反盐碱,为树木提供存活的基本条件。
2.4.2 保水剂
杨柳树大苗:采用蘸根的方法。即保水剂以水重的0.1%比例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充分搅拌,吸水约20分钟后,将裸根苗浸泡30分钟后取出,1千克保水剂可处理2000株苗木。
保水剂的使用,克服了沿线造林树木因干旱缺水威胁成活的难题,保证苗木根系充分吸水保水,确保栽植成活。
2.4.3 康地宝
一种盐碱地土壤的生化改良剂,在调节土壤PH值的同时通过生物络合,置换清除土壤颗粒上的多余Na+,活化盐碱土壤中难以利用的P、Fe、Ca、Mg等离子及微量元素,使其转化为可利用状态被植物吸收,解除植物生理缺素症状。可使土壤水的传导性能增高,使土壤水分更容易流动,从而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全盐量及调整土壤酸碱度(pH值)。
使用方法:在苗木栽植后采用浇施。即将康地宝原液稀释800-1000倍后对苗木灌根,中轻度盐碱地用量10ml~30ml/株,重盐碱地用量为50ml/株,施用后同时灌足量水。禁忌:不能与碱性农药除草剂混用,在施用时注意避免直接喷洒于叶面。
在造林中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应更加严格把握各项造林的技术环节,从起苗、运输、挖坑穴、栽植至封土浇水、踏实,都必须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化。
2.5 试验结果
2005年6月下旬,技术人员进行了造林成活率全面调查,成活率:丁香89%,青皮柳75%,樟子松大苗91.50%,所有苗木成活率都达到铁道部造林标准。对相应地段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对土壤全盐量及pH值的测定结果见表2。
由表1、表2可知,本项试验所采用新技术,使造林试验区的土壤全盐量降低0.729个百分点,pH值降低11.31%;同时也使所有供试苗木的成活率达到和超过行业标准。
3 小结
在土壤条件极为恶劣地区,即全盐量和pH值都超标的恶劣条件下,采用换土、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并在种植坑内投放土壤保水剂和高效盐碱土壤改良剂等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可使丁香、青皮柳及樟子松等所有供试苗木的成活率都达到和超过铁道部造林标准;造林试验区的土壤全盐量降低0.729个百分点,pH值降低11.31%。本项试验为新技术在土壤类似地区造林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姜艳(1981-),女,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