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对缺失型X连锁鱼鳞病的检测效力及意义的分析研究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拷贝数变异(CNV)在缺失型X连锁鱼鳞病(XLI)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方法

收集2018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NV检测的3 616例案例资料及7例鱼鳞病患者或家系单基因检测资料。3 616例样本包括2 891例孕妇产前检测样本(主要为羊水,部分为胎儿绒毛,极少数为脐血样本)和725例其他受试者的外周血检测样本。分别提取羊水细胞和外周血等基因组DNA,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检测技术(CNV-Seq)检测受试者DNA。定量PCR(qPCR)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微阵列法验证CNV-Seq检出的CNV。参考人群多态性数据库DGV、病例数据库DECIPHER、基因剂量效应数据库ClinGen、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数据库OMIM等分析检出的CNV致病性。

结果

3 616例CNV检测案例中,6例孕妇产前检测样本存在Xp22.31缺失,包括5例男性胎儿和1例女性胎儿。检出的Xp22.31缺失片段覆盖XLI(主效基因STS)区域。经胎儿父母CNV验证,其中2例为自发突变,4例为父源或母源遗传。qPCR验证此6例胎儿,其中1例女性胎儿为STS基因完全杂合缺失携带者,5例男性胎儿STS基因完全缺失。SNP-CGH微阵列法验证1例女性胎儿杂合Xp22.31缺失携带者,结果与CNV检测结果一致。7例鱼鳞病患者进行鱼鳞病基因panel检测显示,丑角样鱼鳞病1例,寻常型鱼鳞病2例,XLI 3例,未找到致病基因突变1例。对其中2例缺失型XLI患者进行CNV检测显示,存在Xp22.31缺失。此外,3 616例CNV测序案例中发现16例存在Xp22.31重复,但均为正常表型个体或胎儿。

结论

CNV-Seq检测技术稳定可靠,能够筛查全基因组范围内的CNVs,可用于缺失型XLI的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包含STS基因的Xp22.31片段缺失可导致XLI,而含STS基因的Xp22.31片段重复为多态性变异可能性大。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白色划痕征在特应性皮炎(AD)中的特异性及其持续时间与AD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18年3月1-30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78例AD患者(AD组)、100例非AD皮肤病患者(非AD组)和100例无皮肤病的健康人(对照组),对受试者行划痕试验,观察是否出现白色划痕征及持续时间。同时对AD组患者进行皮损严重程度评分。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
期刊
目的分析儿童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HVLPD)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2014—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诊断的15例HVLPD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治疗转归情况。结果15例患儿中男7例,女8例,发病年龄2~13岁,平均6.5岁。皮损主要表现为面部水肿,面部及四肢等曝光部位反复发生丘疹、水疱、溃疡、结痂,皮疹亦累及躯干等非曝光部位。13例患儿伴有发热,13例肝脾肿大,1
目的探讨精胺氧化酶抑制剂SI-4650对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0、10、20、40、80、160 μmol/L SI-4650作用A375细胞24、48、72 h,MTT法分析SI-4650对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根据增殖活性,筛选出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40、80 μmol/L的SI-4650处理A375细胞48 h,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内精胺氧化酶活性;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35例,以2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取受试者粪便,提取总DNA后,PCR扩增细菌的16SrRNA基因V3~V4区,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丰度差异。选择两组丰度排名前15的门、属、种分别比较物种差异,采用Wilcoxon秩
Rosai-Dorfman病又称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自限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本病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治疗首选手术,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可以选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局部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局部封闭治疗,光动力治疗和激光免疫疗法也是很有前景的局部疗法。传统的系统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阿维A等;对CD20阳性的Rosai-Dorfman病,利妥昔单
临床中,特应性皮炎(AD)相关食物过敏的诊断存在不规范及过度诊断的问题,而由此导致的不必要饮食回避对儿童健康具有潜在影响。与IgE介导的经典食物过敏不同,AD相关食物过敏可表现为非湿疹样表现、独立的湿疹样表现及混合型表现。AD患儿食物过敏的诊断需结合病史(包括详细过敏史和喂养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特应性斑贴试验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对合并食物过敏的AD患
患者男,38岁,头皮多发性丘疹3年,伴瘙痒、刺痛。皮肤科检查:头皮多发红色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皮损组织病理学:表皮角化过度,棘层稍增厚,真皮内大量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以密集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肥大,部分突入管腔。诊断: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使用Nd:YAG激光治疗1次后,皮损全部清除,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术后5个月随访时皮损无复发。
患者男,23岁,双足底反复糜烂、疼痛10年,行走困难半月。皮肤科检查:患者全部指(趾)甲肥厚,呈黑褐色,甲远端隆起,甲下有硬性角质样物质填充。双足底角化明显,浸渍呈乳白色,双足跖及侧缘见弥漫性丘疱疹,散在糜烂面,手腕及额部见水疱。前臂、肘部伸侧散在毛囊性丘疹及细碎脱屑,舌表面弥漫性白斑。符合先天性甲肥厚临床表现。抽取患者及其父母、祖母外周血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者及其父亲存在先天性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