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规范”变“利剑”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3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教育部重新修订并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全国上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文件贯彻落实。于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便把《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指标,对其进行量化并辅以不同分值,列入对教职工的年度考核之中。如此一来,《规范》摇身一变成为检验教师师德高尚与否的“试金石”。量化标准就如一把把“利剑”悬在教师头上,让教师诚惶诚恐,无形中增加了莫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负担,更引起了教师们的众多争议。且看教师们的议论纷纷:
  教师A:新《规范》明确规定“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邻居李女士却硬是要在节假日把孩子送到我家,说是孩子间的竞争很厉害,为了能比其他孩子超前一点,就必须多给自己的孩子“补补钙”,这样才能“强壮”起来。虽然我坚决不收她的钱,但李女士却经常送些东西过来……这是否就是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我是否也变得不道德的了?如果让学校领导或同事知道又会不会在师德考核中被扣分呢?我真的很矛盾。
  教师B:新《规范》强调教师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眼光无疑变得越来越挑剔。许多教师的做法和付出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乃至溺爱,常常因一点小事与学校发生冲突,一些教师甚至感到工作没有安全感。教师每天的工作都处于社会和家长的监督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真诚地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批评,可是,有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干预和指责太多,甚至提出一些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有些家长的不依不饶常把学校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结果学校不得不给家长交待,最后在教师师德考核中予以扣分。
  教师C:新《规范》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否切实可行?看看当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恶性竞争的势头如此凶猛——“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的毒苗根深蒂固,想一下子拔出来谈何容易。如果分数不是唯一标准,那我们该以其他什么标准衡量学生?学校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成绩?教育行政部门只以如此一明文规定,不拿出切实可行的更加具体的办法,结果只能将教师和学校置于更加尴尬的境地罢了。
  ……
  其实,教师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目前许多学校为充分体现教师评价的全面性,纷纷从德、勤、能、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其中“德”的考核最棘手。众所周知,道德难以量化。教师德行来源于个人的知识、修养,学校无法以具体指标进行考核。若学校硬要给“师德”一个量化结果,划成三类九等,就难免显得滑稽可笑而又难以服众。
  当然,笔者是支持对师德进行考核的,但至少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监督、举报、备案、评价等师德建设制度。要把教师的监督落实到平时,对违反师德的人和事严查到底,而不是到了学年考核才拿师德考核说事;二是可采取备案的方法。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分情节轻重、规定扣分事项,对教师平时违反师德的行为记录在案,年终时纳入考核。如果确有违反师德的人和事,情节严重的,考核该不合格的可以直接定为不合格。但这种评价存在许多不可预定的因素,所以如此考核办法还是要慎之又慎。
  那么,《规范》到底该如何落实?师德建设到底该怎样抓?教师的行为该如何规范?其实,道德规范对人的道德约束,不是明确的要求。具体怎么做、怎么把握,要靠道德主体去领悟道德规定,要靠个人的“道德悟性”。《规范》作为师德建设的工作文件,尽管有较强的规范性,但欠缺操作性。师德规范重在自律,重在实践。
  因此,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自律能力。自律就是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解剖,经常检查和清除自己思想中有悖于师德规范的观念。其次,学校要将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相结合,把心思用在引导、教育上。比如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积极宣传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开展“树典型,学先进,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活动,以他们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和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蜡烛精神教育、影响、规范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极力倡导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精湛的师能和高尚的师德。最后,外界对教师的监督评价必不可少。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师德评价,加强“他律”行为,使师德建设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注重管理方法形式的多样性。对于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多调研,避免“抓什么就把什么纳入考核,一考核就必须量化”的误区,同时还应体现人文关怀、情感管理,考虑教师的切身感受。
  (作者单位:山东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赵霭雯
其他文献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不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无奈何”。意思是: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对此,曾听过于丹教授用例子进行了通俗形象的阐述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输注粒细胞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认识,粒细胞的输注量逐年下降.但临床上白血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经化疗和放疗,骨髓受损严重,导致中性粒细胞数下降,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群众无偿献血的积极性日益增高,他们自发地到血站或流动采血车上无偿献血.为了解本市计划献血和街头献血者的学历、职业、血液合格率等
音乐是一种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丰富、生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音乐的巨大感染力来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激发人的想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与“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这种独特的优势,让音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情感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网络正逐渐向移动环境扩展、延伸,其中无线通信技术与移动设备数目的增加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新型网络应用以及移动应用对延迟、带宽等服务
不少小学生写作文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写人物无非是“外貌+特点+赞美”,写事情不外乎“起因+经过+结果”(没有起因,没有经过、结果,编呗)。因为这样写保险,老师喜欢。如果这样,我们的工具
在复古派思潮日渐衰微、革新派诗学争鸣一时的晚明诗坛,以一己之力坚守在复古阵营中的许学夷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许学夷虽是一介布衣,但他苦读古今诗书,潜心玩味诗歌发展的内外规律,兼之剖析钻研前人论诗、选诗的是非功过,领悟反思四十年之久,终成一部《诗源辩体》。此书是一部体例完备的诗学著作,集中反映了许学夷的诗体观、批评观、选诗观,时人称其为“集诗学之大成”,无疑它在反映许学夷诗观及中国古代诗歌批评史方面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