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单元导语进行有效学习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导语,是指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每一个单元的开头,都有一篇突出该单元中心内容的话,这就是“单元导语”。对一组教材而言,它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是编写者为这组教材搭建的“脚手架”。那么,在实践中,应该怎样正确解读单元导语,把握编者意图,有的放矢地组织好单元教学?
  一、引读导语,明确目标
  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明确单元目标,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将初级求知欲望进一步深化、激发为高级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一个单元伊始,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研读本单元的导语。让学生了解:导语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师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如引领学生初读了第二单元导语后,不妨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当学生发现了“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这里是运用了排比句式后,还可以进一步抓住省略号做文章,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明白各地民俗民俗具有独特性,而这些,需要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去了解。
  口头交流后,接着就要让学生动手画出单元主题,标出有几点学习要求并集体交流。如:1、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2、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3、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这个读画交流的过程,实质就是直接告知学生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解读文本,即课文读到什么程度,学习哪些写作技巧,体会何种感情。为整个单元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细读导语,掌握方法
  读划了单元导语后,学生对整个单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但是,如何具体落实到每一课的学习中呢?笔者特地在黑板一角板书导语所提出的几点学习要求,并告诉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要保留,于是,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先带领学生齐读导语,再围绕着学习要求,对照课后习题来一步步探讨。如学习《北京的春节》,课后习题的第1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正好与导语的第一点: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对应。而第2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也与导语的第二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相对应。这样一比照,师生都明白了如何以导语为总纲,结合课后习题去着手学习。在教学后面的略读课文时,便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围绕导语独立完成。可见,在课堂学习中,导语的导学功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单元中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其实是导语中单元目标的细化,将每篇课文特定的学习目标与导语中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充分结合,有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导语的作用,指导学生据此理解文章,感悟文章。最终达到了所期许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导语,指导写作
  单元导语,不仅是编写者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习提示,也是写作思维的突破口。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有难度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划导语时,要纵观全局,看到单元导语中为习作指出的方向。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写完后先在小组里交流,要抓住所写民俗的特点,尽量讲清楚自己习作的内容,……。学生在调查了解阶段,搜集了许多的资料,例如:小张同学搜集了藏族的婚丧习俗、饮食习惯、服饰特色、民族礼仪等等,洋洋洒洒几千字。但是,如何将这些资料整合,写成习作,就会觉得“狗咬刺猬—无处下口”了。这时,不妨引导学生再看导语中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与本单元的课文和习作要求一对照,明白了习作只需要写民俗的某一方面即可。于是:小张同学只抓住藏族的饮食习惯这一点,参考《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模仿某一篇的写作特点,就可以写出符合习作要求的文章了。由此看来,在指导习作方面,导语给师生起了一个导向的作用,让习作写作能一蹴而就。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摘 要  品德与生活课堂上,一些貌似无关紧要的教学行为、意外的生成和偏离主题的教学互动,实际上都指向儿童的道德成长,折射着教师对儿童生活的理解和尊重,让儿童收获了更有价值的成长。  关 键 词  品德与生活课;儿童生活;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2-0049-02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以儿童生活为基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理解儿童生活,让品德
记录了含笑属甘肃新记录种——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 Finet et Gagnep.,描述了该种形态特征与分布。凭证标本保存于西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平面设计师,我们应尽己之力,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平面设计的载体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示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
数字建筑作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对建筑业的影响必然是全价值链的渗透与融合,通过“数字建筑”的科技手段,构建了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的数字世界,充分对接人们的意
语文理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让学生从小志向高远,祛除卑贱浅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中建西北院成立于1952年,是建国初期国家组建的六大区设计院之一,现有职工1600多人,全院各类注册人员占比全国领先。中建西北院现在隶属于世界500强位列第24位—中国建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