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显微外科40年回顾——学习、继承、发展、创新
【机 构】
:
200003 上海,上海长征医院骨科
【出 处】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7年40期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以指掌侧固有动脉末节皮支为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以指动脉末节皮支为蒂的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20例,其中拇指4例,示指4例,中指8例,环指3例,小指1例;切取皮瓣面积1.0 cm×1.8 cm~1.5 cm×2.8 cm,植皮面积0.8 cm×1.0 cm~1.2 cm×1.6 cm。结果20例患指的皮瓣、植皮全部成活,术后5例皮瓣远
目的探讨应用重复扩张的颈横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重度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对10例面部大面积面部瘢痕患者,选择双侧前胸锁骨下区皮肤作为供区,完成一期扩张后设计以颈横动脉穿支为营养血管蒂的轴型皮瓣,带蒂移植修复面部瘢痕,皮瓣2周断蒂,完成首次皮瓣面部移植。断蒂后皮瓣3~6个月视病情需要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扩张,增大皮瓣面积,直到将面部瘢痕大部分或全部被皮瓣修复为止。结
目的通过对各种不同骨缺损病例的分析,针对性的梳理、分类并制定显微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个性化设计及治疗原则,以追求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的27例各种骨缺损病例,每例均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根据年龄、缺损部位、缺损范围、缺损形态等不同因素和特点,制定详细、合理、个性化的显微外科骨移植技术方案并分为单段长腓骨、对折双段腓骨,双段腓骨的正、倒等腰三角支撑、不规则形态骨缺损
目的探讨Dieterich病的临床诊疗方法并文献复习。方法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了2例掌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1例双手多发,根据不同病灶病情程度,分别予以手术及保守治疗,并取得了2年的随访。另1例患者仅有影像学阳性表现,无Dieterich病相应的不适及体征,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告知避免高强度活动,电话随访1年。分析该2例诊疗过程的同时,回顾了该病的相关文献。结果第1例患者术后经过
目的建立一种组织损伤轻、入路更便捷、更符合临床的面神经缺血大鼠模型。方法从2015年2月至12月,依据随机数字表将45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n=35)和假手术组(n=10)。手术组采用耳后切口,经乳突入路暴露并阻断岩动脉。假手术组仅暴露岩动脉,不予阻断,两组均取左侧作为自身对照组。于术后12 h及连续28 d从瞬目反射、触须摆动情况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观察与评价;于术后即刻,第1、3、7、14
目的报道足趾再植的特点及采用逆行法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7年9月至2015年3月,对26例趾离断,均采用逆行法再植,即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再植,缝合趾底皮肤→长屈肌腱→趾底皮下静脉→趾底固有神经→趾底固有动脉→单根克氏针固定趾骨→长伸肌腱→趾背动静脉→两侧及背侧皮肤的顺序。结果再植足趾26例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6个月),除1例趾体明显萎缩,其它再植
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远端蒂的穿支皮瓣在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2月至2016年7月,对9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或(和)肌腱外露的患者,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远端蒂的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在前臂背侧近端,以骨间后动脉远端为血管蒂,切取面积2.5 cm×3.0 cm~4.0 cm×8.0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皮瓣内可携带前臂背侧皮神经重建感觉。结果术后9例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