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79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有时真的很悲哀,也很内疚。学生喜欢你读文学作品,也喜欢谈论你看过的一篇小说,却不喜欢上语文课,因为现在学生的眼中,你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要么分析字词句篇的含义,要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偶尔也用多媒体,但也是一时的,你的语文课仍是无聊的、乏味的,问问所教的学生课堂上学到了什么,除了应付考试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这样不仅造成学生厌倦语文学习,还造成学生学得很苦很累,教师教得很苦很累的现象。全国各地实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1.人文性与工具性难以兼得
  语文教育是母语的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素水平。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比较重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弱化工具性的倾向,不恰当的弱化知识教育,加上教材对课前的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的弱化处理。教学中便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就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和精神的培养,给语文笼上了一层政治的面纱。甚至有人还片面的认为都中学生了还在强调字词。这是偏重人文、弱化工具的表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考试语文,因此课堂内充满了方法、技巧和知识的讲解这就是忽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原本就很生活的语文失去了生活的气息,从以上两种情况来看,语文教学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要重视双基,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不然从小学到中学近十年,学生连生活中最基本的语文应用问题都过不了关,那必然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
  2.他主性学习不能过渡到自主性学习
  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到校学习的目的,他们缺乏纪律观念、学习观念,由于纪律学习观念淡薄,导致学习习惯懒散,老师不逼不学,不逼不交作业,而且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管不问,一点儿也不在乎。从以上的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学生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态度和兴趣,最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师的语文教学抓住学习的主体就抓住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运用自主性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他助兴学习中,注意转变过程,淡化他主性学习,做好向自主性学习过渡,让自主性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在准备这节课是,要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的组织活动,确定科学具体的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究式学习。老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做出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兴趣,激发热情,从而引导到自主学习上来。
  3.“满堂问”主导全课堂
  在课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提问和活动,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学生也习惯性举手,仓促回答或置之不理,对于学生的问答,教师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然后自己补充。这种教学模式,从表面看,似乎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但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预设好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达到预定好的目标。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灌输,这仍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也不能太碎太杂。我觉得老师可以把握两个关键,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好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设计精巧,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八年级上册的中,“你愿不愿意在桃花源里居住”“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这两个问题,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文章的主题思想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经意间“樯橹灰飞烟灭”,其次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把握学生思维方向的教学机智,在课堂提问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师的问题还没有讲完,学生已经回答的一步到位,那么教师就不必按预先设计的问题进行,可以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推进。
  4.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常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自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学生分成几组,围成一团,讨论声一片,课堂气氛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下令停止讨论,学生讨论声就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往往是几个优等生,而大部分学生在那里充当“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我个人认为,真正的讨论应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思考的时间,然后在相互交流,切不可只停留于表面形式。
  5.学生作业过于单一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语文作业的布置也应随着发生变化,但是课后我们仍经常看到许多学生以知识点整理为形式的作业,这不仅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方法和技能,而且还限制我们的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似懂非懂之间吞下教师的果实,很难成为一个“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人。在作业的布置中不妨多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探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着重在某一方面布置学生思考和探究题,反思课堂上你有哪些问题和老师的讲解存在异同,也可以立足文本向外围扩散,激起学生动手探究的习惯,这些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求得,还极大范围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感情,我想这才符合作者的写作目的。
  语文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一切为了学生”。我们要赋予学生以自由,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不能矫枉过正违背规律,如果处理好语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语文新课改才能健康前进。■
其他文献
政治课是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教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则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发展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同时还要有适宜的环境。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一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数列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上的特殊函数,因此数列与函数、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利用函数方程思想去研究数列问题,能使数列问题更有新意和综合性,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我们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有关知识,以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为纽带,架起函数与数列之间的桥梁,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地解决数列问题。  通过对数列中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不少好的经验和方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政治管理等,确实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以为,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还应当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注重法律法制教育  初中生大多在13—16岁,自主法律意识处于盲目阶段;而我国缺少法制传统,先天缺课;法律法制意识是初中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中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在校中
政治学科多为概念性知识,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政治课内容枯燥,编写乏味,常常导致课堂上学生不听课、这给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想只有创建轻松、有趣、自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把握不了估算教学的要求,出现各种教学误区,严重影响了估算教学的质量。下面就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误区之一:“反正估算可大可小,以后见到估算,就把最高位后面的数都改为0来计算就行了。”
现行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表现出了教学意见反馈途径单一化,教学质量调研表面化、分散化,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处于自发状态,教师教学管理缺乏鼓励性政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
【摘要】新的大学体育课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前的教学大纲,它只规定了课程目标,并没规定具体教学内容,这对于习惯了按教材大纲上课的体育教师们一时有些无所适从。从新的标准看,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理念飘扬、激情孕育、个性挥洒、创新展现、自然而然、不拘一格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应从多角度看待好的体育课的标准,不要让标准的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思维、思想,把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把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真实的个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