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广泛运用于课堂的教学手段。本文就任务型教学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任务型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及建立有效评价机制进行探讨。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建立评价机制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实践以及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
任务型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庞继贤教授认为,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过程。为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调动语言与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共建,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这个过程催化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内化的环境。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多来自于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为,任务是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的有效途径,任务的设计能决定语言运用的类型和提供学习机会,从而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与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域能力和策略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中得到体验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需要人的积极参与,需要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而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分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过程与这一理论和要求完美对接。现在,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活动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分解任务
初中英语教学需要课内外结合、精与泛结合、学与用结合、讲与练结合,否则仅靠每周四五节英语课上学英语,缺乏课外教学活动的补充巩固是学不好英语的。为了使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把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前任务、课内任务、课后任务,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既要从“教”的角度,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成为一个有坡度的连续系列。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努力使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具有一定的激励性。任务的设计应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个到综合,前后相连层层深入,逐步升华,达到整体教学目标。在此,我以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为例,谈谈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策略。
2.课前预习任务
课前任务即通过预习新课的任务,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明确需要预习的单元内容,要求他们了解文本大意,画出短语和词组,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搜集材料,了解背景知识,查阅词典或朗读对话和课文等。使学生体验自学的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这直接为学生在接受新知,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了铺垫。也为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了准备。
例如,在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笔者设计以下课前任务a.拼读新单词。B.每个小组准备好做banana milk shake用地材料,如,a blender three bananas,a bag of milk,a knife,three apples,three pears,a bag of tea.C.让学生边做边说出怎样做banana milk shake.
3.课内任务及其评价
课内任务是课前任务的进一步提升,它包括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价及接受新的语言知识,该环节使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对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可以采用抽查、同桌互查或校组长代查等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的学习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要大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既有个人学习的时间也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考点、知识点得到多次强化,为考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其自我价值,从而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拿起表扬的武器,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起师生间相互依赖、相互欣赏的良性关系。
在教学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任务的:首先,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任务完成好或有进步的学生,给以表扬并记平时成绩加分。其次,教师叫一个学生用动作表演这几个动词:turn on put---into pour----into peel drink cut up.其他同学猜并写出这些单词。再叫一个同学把自己写的抄到黑板上并检查。再次,播放录音材料,学生个体配对完成任务,小组交流,确定答案,教师点评、补充。第四,小组活动制作banana milk shake 要求学生边说边做,并按顺序制作的过程。第五,小组用英语展示制作的过程,教师点评,补充。第六,品尝小组制作的奶昔,对制作好的给以鼓励。第七,小组内学生互说,达到朗朗上口,小组互评,组长记录。第八,知识拓展,要求学生会制作苹果奶昔、橘子奶昔和怎样沏茶等。
三、课后复习巩固任务
课后任务,即课后复习功课的任务。设计课后任务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并灵活运用新知识的必要手段。教师作为课后任务的设计者,在布置任务时应尽量使任务具有实际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某种语言形式的操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焦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精心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梯度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和拓展性的任务来。重视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笔者为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设计的课后任务是:1.会制作香蕉奶昔,并在作业本上写出制作香蕉奶昔正确顺序。2.背诵并默写制作香蕉奶昔的6个句子。
教育永远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看看知识目标、学生学会了吗?查查能力目标、学生会学了吗?问问情感目标、学地有兴趣吗?以此,成就学生、发展教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安峰.新课程背景下地观课议课.2011.9.
(作者单位:陕西省凤县凤州中学)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建立评价机制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实践以及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
任务型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90年代在理论上逐步成熟。庞继贤教授认为,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过程。为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调动语言与非语言资源,进行意义共建,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这个过程催化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内化的环境。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多来自于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为,任务是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的有效途径,任务的设计能决定语言运用的类型和提供学习机会,从而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影响。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指语法正确的说与写的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域能力和策略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中得到体验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需要人的积极参与,需要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而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分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过程与这一理论和要求完美对接。现在,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活动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1.分解任务
初中英语教学需要课内外结合、精与泛结合、学与用结合、讲与练结合,否则仅靠每周四五节英语课上学英语,缺乏课外教学活动的补充巩固是学不好英语的。为了使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把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前任务、课内任务、课后任务,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既要从“教”的角度,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成为一个有坡度的连续系列。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努力使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具有一定的激励性。任务的设计应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个到综合,前后相连层层深入,逐步升华,达到整体教学目标。在此,我以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为例,谈谈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教学策略。
2.课前预习任务
课前任务即通过预习新课的任务,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明确需要预习的单元内容,要求他们了解文本大意,画出短语和词组,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搜集材料,了解背景知识,查阅词典或朗读对话和课文等。使学生体验自学的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这直接为学生在接受新知,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了铺垫。也为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做好了准备。
例如,在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笔者设计以下课前任务a.拼读新单词。B.每个小组准备好做banana milk shake用地材料,如,a blender three bananas,a bag of milk,a knife,three apples,three pears,a bag of tea.C.让学生边做边说出怎样做banana milk shake.
3.课内任务及其评价
课内任务是课前任务的进一步提升,它包括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价及接受新的语言知识,该环节使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对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可以采用抽查、同桌互查或校组长代查等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的学习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要大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既有个人学习的时间也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考点、知识点得到多次强化,为考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其自我价值,从而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拿起表扬的武器,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起师生间相互依赖、相互欣赏的良性关系。
在教学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任务的:首先,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任务完成好或有进步的学生,给以表扬并记平时成绩加分。其次,教师叫一个学生用动作表演这几个动词:turn on put---into pour----into peel drink cut up.其他同学猜并写出这些单词。再叫一个同学把自己写的抄到黑板上并检查。再次,播放录音材料,学生个体配对完成任务,小组交流,确定答案,教师点评、补充。第四,小组活动制作banana milk shake 要求学生边说边做,并按顺序制作的过程。第五,小组用英语展示制作的过程,教师点评,补充。第六,品尝小组制作的奶昔,对制作好的给以鼓励。第七,小组内学生互说,达到朗朗上口,小组互评,组长记录。第八,知识拓展,要求学生会制作苹果奶昔、橘子奶昔和怎样沏茶等。
三、课后复习巩固任务
课后任务,即课后复习功课的任务。设计课后任务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并灵活运用新知识的必要手段。教师作为课后任务的设计者,在布置任务时应尽量使任务具有实际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某种语言形式的操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焦点,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精心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梯度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和拓展性的任务来。重视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笔者为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设计的课后任务是:1.会制作香蕉奶昔,并在作业本上写出制作香蕉奶昔正确顺序。2.背诵并默写制作香蕉奶昔的6个句子。
教育永远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看看知识目标、学生学会了吗?查查能力目标、学生会学了吗?问问情感目标、学地有兴趣吗?以此,成就学生、发展教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安峰.新课程背景下地观课议课.2011.9.
(作者单位:陕西省凤县凤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