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GP73水平差异及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明确酒精性肝病(ALD)患者血清GP73变化特征及可能的临床意义。

方法

本研对32例ALD患者,4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以及4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了观察。血清GP73采用ELISA法检测。

结果

ALD患者(93.39±66.91 ng/ml)的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NAFLD患者(55.38±21.00 ng/ml);NAFLD患者的血清GP73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43.91±19.02 ng/ml)。以NAFLD人群为参照"健康"人群,以酒精性肝病为"患者"人群,则GP73临床诊断ALD的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66(95%CI:0.52~0.80,P=0.02)。以75.65 ng/ml为诊断cut-off值,则GP73诊断ALD的特异性为85.0%,敏感性为50.0%。

结论

ALD患者血清GP73水平较健康对照人群及NAFLD患者显著升高,检测血清GP73对ALD和NAFLD之间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的HBV基因特征状况及其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HCC合并HBV感染者作为肝癌组,以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样本的HBV感染指标,提取HBV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并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HBV-ACLF恢复患者进行72个月随访,以首次诊断ACLF的时间为基线,根据基线时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乙型肝炎肝硬化ACLF(HBC-ACLF)组和慢性乙型肝炎ACLF(CHB-ACLF)组。观察恢复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再次发生ACLF以及原发性肝癌(HC
目的了解湖南省107例HIV/HCV双重感染人群HC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从既往确证HIV-1抗体阳性者血浆库中筛选出HCV抗体阳性者,对保存的血浆进行核酸扩增,分析其基因型。结果107例HIV/HCV双重感染者中,HIV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人群为主,占77.5%(83/107),25.2%(27/107)的感染者发生了HCV自发清除。不同HIV感染途径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别较大,其中静脉吸毒和传播
目的建立一条创新性的技术路线快速构建可诱导性表达多种甲型流感病毒(IAV)HA蛋白的细胞系。方法将多种IAV的HA蛋白基因连接到含有PiggyBac转座子位点的Cumate诱导表达系统中,与PiggyBac转座酶质粒共转染HEK293A细胞系,利用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并用Cumate诱导相应病毒蛋白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表明,加入诱导剂Cumate后,获取的
目的分析2013—2015年甘肃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集的临床标本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病毒分离采用RD和HEp-2两种细胞系,获得的毒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全长VP1编码区,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2013—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9 934例,其中重症病例81例,死亡2例。全省
目的观察在标准免疫预防HBIG+乙肝疫苗(0、1、6)的基础上,于出生后1个月再次注射HBIG 200 IU 1次对提高HBV母婴阻断效果的作用。方法入组HBsAg与HBeAg阳性、HBV DNA≥1.0×106 IU/ml且妊娠期间未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新生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儿给予标准HBV预防免疫接种方案:200 IU HBIG+10 μ
目的了解青岛市2015年成人散发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Norovirus, No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12月间青岛市成人散发腹泻病例粪便标本409份,Real-time RT-PCR进行NoV检测,应用RT-PCR扩增NoV ORF1和ORF2部分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NoV检测阳性率为18.1%(74/409),其中GI 10份,GII 64份。
目的对2011—2015年安阳地区手足口病(HFMD)相关柯萨奇病毒A6(CVA6)VP1基因进行研究,以了解本地区CV-A6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临床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型别鉴定。设计引物对CV-A6阳性标本的VP1区进行扩增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对近年流行的CVA6中国毒株的VP1基因进行进化选择压力分析。结果2011—2015年安阳地区检出CV-
目的研究重庆市2011—2016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神经氨酸酶(NA)基因特征,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监测和预防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按分离时间及地点的不同选取43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经RT-PCR扩增病毒NA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基于NA基因的进化树显示,2011—2016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疫苗株关系均较近。43株病毒之间的NA基因同源性较高,
目的制备猴痘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猴痘病毒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方法原核表达猴痘病毒A29蛋白及与之同源的痘苗病毒A27蛋白和牛痘病毒162蛋白,建立抗体筛选系统;使用人工合成的猴痘病毒A2917~49多肽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通过融合、克隆和筛选等制备猴痘病毒单克隆抗体。通过ELISA法确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及亚型。结果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A29、A27及162蛋白,经W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