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ki0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月的古城西安,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由国家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于7日至11日在西安如期举办。本届博览会与首届博览会一样,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三个: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
  
  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
  
  “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于2010年4月在西安大唐西市成功举办,博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有力地促进了民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博览会承办方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和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决定,连续举办三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今年是第二届。
  本届民博会汇集了全国各地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香港、美国等地的近百家民办博物馆,参展藏品达7000多件,涉及书画、陶瓷器、玉器、唐三彩、青铜器等各个门类。其中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陕西万达博物院、四川三都博物馆、杭州华夏紫砂博物馆、河南炎黄文化博物馆、福建福宝瓷器博物馆、贵州遵义民俗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艺术品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赏。为时五天的博览会,参观人数将近六万人。与上届博览会不同的是,本届博览会吸引了来自美国及台湾、香港等地的民办博物馆参加展览,这对我国民办博物馆走出国门,与国外和台湾、香港地区的民办博物馆开展交流与合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明年的博览会,活动组委会将邀请更多来自海外的民办博物馆参加博览会,以扩大民办博物馆的影响,把博览会办成国际性的文博盛会。
  
  第四届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
  
  被业界誉为国内档次最高、规模最大、展品最全的“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在前三届举办的基础上再度提升规模和档次。来自瑞典、荷兰以及中国大陆、台湾、澳门五十余家展商、上万件回流文物珍品在本次第四届专业展会上精彩亮相。文物展的展品主要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古董家具、杂项等六大类,囊括了上至新石器时代的祭祀用具,下至明清文人雅士的文房清玩。此次展览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引入了欧洲高端古董家具等文物精品,以及尼泊尔、阿富汗等地的玉石。此次展览的举办,实现了国内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使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向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展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月7日开幕以来,“第四届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已接待参观者约20000人次(平均每天5000~6000人次),整体文物艺术品交流十分活跃。许多文博界专家学者、收藏家和参展商纷纷表示,每年4月举办的“西博会”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品交流、交易的盛大博览会。
  
  第二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
  
  4月7日至9日,由西安市文物局、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在古都西安举行。出席本届论坛的各级领导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陕西省原副省长、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名誉会长巩德顺,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陕西省博物馆学会名誉会长郭宪曾,西安市政协副主席、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西安博物院院长向德等。四川省政协常委、成都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先生以及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国有、民办博物馆的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官员、专家杜晓帆博士和来自美国、港、台、新加坡的学者、专家共百余人出席本届论坛。
  本届论坛主题为“探索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论坛主题,大会还设置了十一个子论题,内容涉及民办博物馆的功能、运作模式、专业化建设、政策扶持等方面,汇集了当前民办博物馆发展广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
  
  民办博物馆馆长座谈会
  
  4月8日上午,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理事长吕建中、副理事长王勇,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常务副会长杜西亮、孙玉虎,秘书长高玉书等承办单位的负责人,与参加“第二届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的民办博物馆馆长举行了座谈。座谈会就如何促进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及办好下一届博览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记者在座谈会现场采访了多位国内民办博物馆馆长,他们围绕如何振兴民办博物馆、做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等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吕建中(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理事长):
  吕建中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办博物馆馆长介绍了大唐西市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他说,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能为城市增加地方特色和文化品位。而如何利用好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的魅力来影响城市、影响未来,这是民办博物馆馆长们所应思考的。他提出,大唐西市就是以博物馆为核心竞争力和亮点,来发展文化旅游和会展经济,为西安的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大唐西市也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运营模式。
  吕建中说,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一样,都起着传承文化、续写历史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有的民办博物馆生存现状艰难,关键是没能将博物馆功能与发展文化产业有效结合起来,这一现状制约了国内大多数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大多数的文物都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吕建中说,收藏家拿真金白银买来的藏品,自然比谁都爱惜,民间收藏家为国家文物的收藏与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时逢盛世,文化强是国家实力强大的具体表现之一,因此,如何使自己的博物馆与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相融合,才是民办博物馆面对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吕建中根据大唐西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企业支撑”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响应和高度关注,可以说,大唐西市在这方面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经验。大唐西市在积极发挥博物馆保护、收藏、传承等公益性事业的同时,进行着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在文化事业与产业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目前,大唐西市已安排就业5000余人,整个项目建成后将安排就业2万多人,每年上缴税款可达五到六亿元。
  有人说过,19世纪是用战争来影响世界,20世纪是用品牌来影响世界。随着国内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21世纪,文化将影响世界。”吕建中说,如今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全国GDP的25%,日本也达到了20%,而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仅在2.5%左右,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前景广阔。他呼吁,国内的民办博物馆都应挖掘出藏品的文化内涵,同时延展产业链进行产业化布局,为国内的文博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宣繁秋(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馆长):
  “我从1981年起就开始收藏徽派珍品,一开始是因为喜欢,到后来责任感渐生,希望将藏品回报社会,做一份自己的贡献。”来自安徽的宣繁秋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表示,家乡安徽丰厚悠久的徽商文化,大量的石刻、砖雕、木雕等历史文物是促使他从事收藏的最初动力。
  在收藏与保护“徽州三雕”的道路上,宣繁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30多年。他走遍了古徽州的村村镇镇,身上的七块伤疤,是到农家收购文物时被狗咬的;双休日的凌晨四点是他启程寻宝的固定时间。经过20多年的收藏整理,宣繁秋创办了安徽省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
  宣繁秋说,他收藏有两万件左右的藏品。在不同的展厅里,陈列有徽州石刻、徽州古建筑、木雕砖雕、楹联匾额、民俗用品等,无一不静静地诉说着古徽州的传奇。翘角飞檐下,游人如织,商贾云集,让人感到宛若回到了明清时的皖南。他说,“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使命感,就是要建立我们安徽自己的这样一个文化博物馆,传承历史,启迪未来,推动人类文明。所以我们进行了十年的考察,这里面包括吸取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和我们国内博物馆的先进理念,对他们建馆的方式方法,都做了很好的考察。博物馆主要反映我省的本土文化,在建馆时我们得到了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领导、专家的指导。我们是安徽省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我们请专家做指导的主要是档案建立、对馆藏品的保护、技术安全保障等这些规范化的工作,特别是建立藏品档案,藏品的出处、来历、它的历史背景,一整套的数码系统随时就可以把这些藏品调出来,得到了技术专家和省博物馆给予的很多支持。”
  现在很多人认为,国立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的地位不平等。对此宣繁秋说,民办博物馆要和国立博物馆交朋友,虚心学习,要借鉴和利用他们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文保技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博物馆,事实上都在为国家的文物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悉,最近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精神,宣繁秋的博物馆已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帮扶对象。
  吴振亭(浙江宁波帮博物馆馆长):
  来自宁波的吴振亭先生既经营实业,同时又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座谈会现场,他向大家介绍了宁波帮博物馆的办馆经验。
  宁波帮博物馆地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24000平方米,主要由博物馆和会馆两部分构成,2009年10月22日建成开馆。宁波帮博物馆以年代为脉络、史实为线索、人物为亮点,系统展示了明末至今宁波帮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发展史诗,以此来弘扬宁波帮的财智文化、桑梓情怀,藉以营造全世界宁波帮的“情感地标、精神家园”。
  吴振亭说,宁波帮博物馆之所以能迅速建成至今运营良好,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分不开。他说,博物馆筹备之初,就采取“历史+文物”的形式,通过宁波商人的口述家族史和所捐赠的历史文物,来展现海内外宁波人的奋斗历程。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政府和宁波籍企业家的大力支持,所以在募集资金方面非常顺利。一方面使很多商业家族的历史文物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另一方面通过商业运营模式,使博物馆变成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属性。“民办博物馆要学会整合资源,用商业操作、资本运作的眼光来办博物馆,利用文物资源来盘活文化产业,使散落于民间的文物聚集起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吴振亭说,宁波帮博物馆数万件藏品中,有不少都是代为保管的民间藏品。另一方面,用宁波籍的海内外企业家募集来的资金来成立基金会,再利用基金进行有效的投资,就盘活了博物馆产业,使博物馆不再只是“烧钱”的场所,使其自身也产生了“造血”功能。他认为,这种模式将为国内的民办博物馆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高玉书(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
  倡议成立中国民间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民间博物馆基金会。
  座谈会的主持人高玉书近年来注重于民间博物馆发展的调查与研究,曾多次组织召开全国民间博物馆馆长联谊会及民间博物馆发展论坛。他表示,目前全国各地的民间博物馆进入高速发展期,迄今已有近400多家民间博物馆在各地文物主管部门登记注册,占全国各类博物馆总量的12%。
  高玉书说,与政府主办的国有博物馆相比,民间博物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民间博物馆的藏品大多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对于保存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民间博物馆大多呈现专题性的特征,可以集中收藏特定的文物种类,从而弥补综合性国有博物馆的不足。例如,有的民间博物馆专门收藏玉器,有的专门收集古今中外的陶瓷器。“无可置疑的是,民间博物馆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高玉书说,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未来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但是,制约民间博物馆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经费不足等等。很多民间博物馆馆长的馆藏文物估价成千上亿元,但却没有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资金来维持博物馆的发展。因此,很多民间博物馆馆长戏称自己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穷人”。
  高玉书说,针对这些情况,业内应该成立全国性的民间博物馆协会,以对各类民间博物馆加强指导和管理,帮助民间博物馆实现顺利转型。同时,他认为业内应成立中国民间博物馆基金会,借鉴国外民间博物馆的先进运营经验,用基金会的形式解决民间博物馆经费不足的问题。
  成立自己的行业协会——中国民间博物馆协会,为解决资金困难,建立中国民间博物馆基金会,从社会各界募集资金。通过民间博物馆基金会号召海内外的华人企业家、慈善家、收藏家以及关心和热心于民间博物馆事业的有识之士捐钱捐物,共同资助民间博物馆的发展。成立了以上两个民间组织,是保证民间博物馆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建立民间博物馆发展基金会,是解决博物馆建设和运营的根本出路。每个民间博物馆人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早日建立中国民间博物馆协会及中国民间博物馆发展基金会!(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徐悲鸿先生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绘画大师,是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中国美术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徐悲鸿也是学术界一个永久的话题,有人称他是“一代巨匠、艺坛师表”,有人则不以为然,甚至质疑责难。然而,悲鸿先生一生坚守“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信条,高举改造中国画的大旗,努力前行,成就了辉煌。  作为首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是中西结合的倡导者,是以写实主
期刊
自2010年12月中国泥人博物馆展陈项目组与《收藏界》《鉴宝》杂志及十家专业收藏网联合发起,进行网络征集中国泥人博物馆泥人藏品活动以来,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收藏网友的鼎力支持和积极行动,相关的泥人藏品信息不断涌现和反馈,更多网友发来藏品照片,很多藏品得到泥人业内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没想到网络的影响力如此巨大,看到了很多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泥人佳作。目前网络泥人藏品征集信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山
期刊
古董和茶一样,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的。  在各样的古物中,我最喜欢小巧的古玉佩件。闲来在家,独守一隅,泡一壶清茶,临窗而坐,在一把陈旧的摇椅上,细品着一件件的小玉佩:这一块是某次出差时在一个寒冷的北方小城淘来的,那一枚是一个远方的朋友送的,另外一块是老公出差带回来的。每一枚玉都是一个温暖故事,握在手心里有如握着淡淡的幸福,任心底细细碎碎的心事,随年华流转。  茶越品越香,玉亦是如此。不说百遍,就说
期刊
在过去两三年时间里,艺术品市场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惊奇:持续飙升的价格、无比诱人的回报率、令人神往的财富神话……但同时也引发了无尽的遗憾:“亿元时代”背景下,艺术品投資的门槛越来越高,于是有相当一部人被挡在了艺术品收藏和投資的门外,只有“眼馋”的份儿。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資本市场的敏锐嗅觉,于是一系列“艺术金融产品”面世了: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投資艺术品的机会
期刊
2010年2月19日,上海收藏大家许四海藏品鉴赏会在北京举办,40位专家学者出席,品鉴了许四海先生收藏的书画、陶瓷、紫砂壶等精品50余件。  许四海是我国著名的壶具收藏家,紫砂壶艺大师,人称“江南壶怪”。由他创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曾被评为我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馆藏的邵大亨代表作“掇只壶”为镇馆之宝物(央视四套2007年8月2日《国宝档案》之《寻找紫砂壶王》专题介绍),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去世前曾
期刊
“点化”,是智者的行为。有大师言,“用佛性点化一切缘起”。人可以通过文字的书写实践,去除文字意义,深化人格修持,彻悟永恒的究竟,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故禅宗不立文字,讲究践行,透入切实的经验及情感。绘画也因此为禅宗所用,其书写性的绘画实践也就成为自我人格的印证。  丙午年,李照东出了一本山水画册,题为“雪泥鸿爪”。本名不过取其人生之“印迹”而已,而我却从李照东的画中生发出另一感慨,即他的笔墨特征,正
期刊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图1),高44.9厘米,口径22.6厘米,底径14.2厘米,造型优美,大口外撇,筒状长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足底外倾,二层台圈足,白釉底上青花双圈。胎质坚硬,胎体厚重,青花呈色灰蓝,釉质莹润光亮、白中闪青,器身描绘寻访高士和高士寄情于山水的画面。其独特的价值在于腹部有题记,注明了准确的烧造时间“康熙壬寅年季秋月吉旦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辨识真伪、判定
期刊
“你是想博位吗?你想把烦恼引来?要低调啊。”当挚友知道笔者要写一篇关于端平铁母的文章时这样说道。后来他听说笔者意已决,又来短信道,最好投稿于国家权威钱币季刊《中国钱币》云云。笔者笑了笑,立即写了首诗过去:“初恋情结《收藏界》,端平铁母露芳容。若能掀起泉界浪,高调一回又何妨?”以上权当正文前小序吧!  老资格古钱币爱好者都知道,南宋铁母“端平通宝”背“惠伍·东中”铜钱为名誉品,这是泉界不争的事实。钱
期刊
“泰和通宝”,金代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铸,至金末元初官方仍有铸造。据华光普先生著《中国古钱大集》所录,在“泰和通宝”中折二、折三多为元代初期所铸。当然,由于都是官铸,而且铸量很少,即使是元代铸币也很珍贵。  “泰和通宝”为楷书,仿“瘦金体”,有平钱、折二、折三和折十共四种。钱文书法华美,制作工艺精良,具有宋代“政和通宝”和“宣和通宝”的风范。  据有关资料记载:金章宗之母是宋徽宗之外孙
期刊
笔者主藏花钱,早在2000年,我征集到一造型独特的异形花钱,钱本体系仿“大定通宝”折二钱,外径27.5毫米,厚2.2毫米,钱径与钱文与正用品雷同,唯外缘较宽。钱文仿瘦金书,融刚劲秀丽于一体,因久经自然磨损而失清。钱本体上方连着龙首,实际上是金龙的前视图,龙的眼、鼻、角、须、唇以及身躯、龙尾均历历在目。高浮雕,两面鼓起,形象相同,立体感极强。通高45.6毫米,重19.5克,水红铜,铜质细腻精良,包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