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教学论视角下高职体育教学中交往问题的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交往教学论的视角下,通过对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交往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提出了教学交往构建的策略,力求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及内涵建设相结合,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发展,为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往教学论;高职;体育教学;交往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92-04
  一、前言
  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高职院校其他关系的基础和保障,对教学质量、学生成长、校园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04年国家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数量、规模的扩张转向更加重视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更加重视在全社会树立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体育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是实现其体育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然而,由于教学内容、方法和在校时间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影响了体育教育的效果。因此,寻求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交往现状。目前,山东省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增加到59所,本文按学校类型和地域划分选出9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学校所在地、名称和类型见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教育部办公厅、山东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文件,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体育教学改革和交往教学论相关信息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按照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兴趣爱好、教师行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发放问卷900份,收856份,回收率为95.1%,其中有效问卷为842份,有效率为98.4%。
  3.数理统计。用spss13.0和excel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交往教学论。交往教学论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的缺失与阻隔及人的主体性被忽略的状况而提出来的。交往教学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为基础,着重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把课堂交往由单一的师生交往转变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它对学生交往意识、交往技能、交往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交往教学论从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和人的创造性需要出发,对交往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产生、条件、可能性进行了探讨,试图体现出人人都可以创造的中心论点。它指出教学不只是教知识,而是教人;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创造,而且要使教师学会创造性教学。
  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创新性和发展性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延伸。把交往教学论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适应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交往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2.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交往现状及交往教学论视角下的分析。
  ①学生对体育课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认知。学生对师生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他与教师和同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也是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它关系着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对师生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学生对自身、教师、对学生同伴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评价。有关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的态度是热情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方面是良好的。但是体育课上打骂和训斥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是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原因。而问题10、11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教师缺乏与学生个体间的沟通交流,即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之间交往的不足,这种状况是与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匮乏、教学条件缺乏、教学班级人数过多的客观现实情况一致的。
  ②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交往倾向。学生的交往倾向表明学生对自己的主体性地位的认知水平,也是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的体现。有关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烈的交往意向,但是,有70%以上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很少或没有主动寻求同学或教师的帮助,师生之间的交往受到了阻隔。究其原因,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因素。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有着强烈的交往需要,希望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提供心理上的认同感。体育教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能够为满足青少年学生之间的交往需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③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倾向。情绪与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结果见表4。
  表4表明,80.3%的学生是喜欢体育课的,但是,在体育课上仍有大约15%的学生时有孤独感,学生的交往受到阻隔,这表明这部分学生体育课活动中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是缺乏的。体育教学活动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师生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它集中反映在师生之间知识和情绪两方面的传递与交流上。师生间的情绪交往直接制约着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并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即体育课程的态度。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反映着学生活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也反映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交往主体的地位。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结果表明,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没有与学生共同讨论教学内容,与此相应,有90%以上的学生没有主动向教师提过建议。这一情况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在体育课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不重视,可见传统的“师道尊严”仍然在师生心中有很深的影响。交往教学论认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水平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交往需要的满足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有关,也与体育教学方式有关。从教学方式上应采用交往教学,以促进学生交往过程中的积极互动;在体育学习方式这一方面上,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就能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就能得到提高,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也就能得到改善。
  四、结论与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定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
  在终身体育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和学生的交往关系首先是师生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教师要有人的意识和信念,一方面要研究人,以富有人性的力量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并给以最大的尊重与关怀。体育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且是帮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运动技能去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基于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与交流(而非传授),还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体验、信息互动、人格感染及生命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交往观。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应该是为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要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这一教学目标明确出来,同时要注意制定目标要切合实际。例如,在社会交往层面上,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针对学生毕业后多为蓝领阶层的特点,制定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与人相处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制定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和保证,从事高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都有这种困惑,上体育课学生都非常积极,但是老师组织活动很难,学生不想参加,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交往了。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就失去了兴趣,教学之间的交往就无从谈起了,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如何构建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呢?
  在交往教学论的理念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内容的制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兼顾教学、工作、生活、发展等因素全面考虑,要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特点、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社会适应等实际需要,重新选择并整合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教育知识,强化发展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学生健康的教学任务。
  (三)开拓第二课堂、发展第三课堂,增加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交往的机会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到活动中去,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直接接触的机会,也增进了相互了解和理解。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树立体育“大课程”教育观,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和学生社团体育协会等纳入课程内容,建立并健全了多种组织形式和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和布置校园体育环境文化和体育活动,使校园文化中渗透着体育文化的精神:竞争进取、精诚团结、诚实守信、不骄不躁,使校园休育场所成为学生们积极向往的场所,成为学生成才的土壤、助学生成长的载体。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通过各类校外体育竞赛、校际体育比赛、俱乐部联谊活动等载体,变社会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要构建综合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机制的合理与否以及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也影响教学交往的进行。所以体育教学评价应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采取不同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的内容由过去的只注重运动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可从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定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感的评定可以采用以定性评定为主的方法,把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终结评价主要反映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两者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每学期评价两次,即在开学初评价一次,在期末评价一次,使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和鉴定功能。具体如下:开学初对本学期将要测试的项目进行一次测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再对这些项目进行一次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对两次测试成绩进行比较,进步幅度占10%,平时迟到、早退、旷课和课堂上的表现占30%。
  参考文献:
  [1]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2]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张勇,刘全.国内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大纲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385~386.
  [4]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55-56
  [5]项贤明.关于教育活动中主体际文往关系的一个论纲[J].教育研究与实脸,1998,(3).
  [6]高文.文往与认识积极性的发展(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3,(3).
  [7]武思敏.全国教学交往问题理论研讨会纪要[J].教育研究,1998,(7).
  基金项目: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10LZYJ19)。
  作者简介:赵庆涛(1981-),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体育)。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模式,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园林与花卉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表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课程体系。该体系有助于知识、能力的对接,工学的结合,更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985”高校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分析,发现至少有22%的教授并未参与为本科生授课。作者从教授聘用、职称晋升、津贴与奖励、管理等四方面的制度探讨了影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因素,提出了制定教授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教授晋升和津贴奖励制度,以及加强教授聘后考核管理,建立政策制度执行监督等多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985高校;教授;本科生;授课制度  
摘要:农村是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要特点的生产生活居住区,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聚居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农村在发展基础农业的同时,轻小型工业也有所发展,在推动地方GDP增长之时,也对农村环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当下农村存在“五小”等工业污染、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污染和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这些污染已成普遍问题,针对该问题,需要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性治理措施,给予解决。  关键
摘要: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般而言,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依次为:创设情境、开放课堂、适时点拨、合作探究、课后留创新作业。在探究式教学中,应把握如下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与网络交互式教学相互补充的原则。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是适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师范类院校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现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的具体措施,为师范类学院在探索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模式上提供借鉴。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
摘要:教育无小事,关键多关注!如今中学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难,教育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心声”,更已蔓延成一块“心病”。学校和教师该如何以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德育?并让德育达到有效教育的效果?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师的深思。而“悄悄话,教育大”是有效的德育艺术方法。能很好防止学生再犯错误,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润滑剂和桥梁。更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摘要:在我国,不少学生在师道尊严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下,或不敢多说,或不愿多说,或习惯沉默。然而,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我们会发现:善于表达与合作交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交能力,是融入并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那么,学校能否提供这样的机会和舞台,营造这样的氛围?教师能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笔者在英国课堂上的教学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主角;引导;平等与信任;包容与鼓励;融
摘要:新课程理念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点要求创设地理情境和地理教学氛围,从学生的发展要求出发,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发挥、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以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为例,对课堂教学设计做了系统的构思和设计,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情景式教学;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
摘要: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师范教育类学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师范教育类学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也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合格的师资不可缺少的职业训练环节。本文从近几年来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实习积聚的实践经验,探讨高职教育实习的有效做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实习;试讲;师范生;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学前师资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对学前教育本质的反映。学前师资培养模式是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学前师资培养模式是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借对英、美、日这三个发达国家学前师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