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初中古文教活,做到活教活学,要注意注重古文学习前的铺垫,强化古文学习时的诵读,这样就可以把古文教活,深化古文学习后的感悟,会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把古文教活。
关键词:古文 教学 实效性
初中古文是语文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学好古文,就是帮助学生们找到一把开启中国古代文化之门的钥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们直接了解和感受先人的智慧,认知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但是古文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表现在教学方式不够“活”,使得部分学生和教师对中学阶段进行古文教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围绕着怎样把初中古文教活,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注重古文学习前的铺垫
理解古文词语和文言句子是理解文章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学时应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生字词、一词多义、成语等的学习,做好古文学习前的铺垫,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和语言环境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在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以下方式的运用。
1.激发学生想象
古文中有很多优美的散文,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美,才能把文言文教活。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请学生闭上眼睛“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让学生想象“天山共色”“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混乱世俗的厌弃,更好地把古文教活。
2.设例补充论证
初中古文中的政论文表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这些文章论证严密,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较难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事例可以帮助学生更明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有利于把古文教“活”。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先介绍孟子的哲学思想“仁义礼智信”,进而找到课文中表现孟子这个主张的句子,再分析课文。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则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例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强化古文学习时的诵读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文学习刚刚起步,不能急于求成,要先立足于帮助学生打好古文基础。诵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帮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文章的特色。
1.找“乐”让学生朗读
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对文字语言,朗读能使学生和古文直接沟通起来。为此,教师要善于找“乐”让学生朗读。叙事性强、情节起伏的古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在玩中朗读;抒情性强、文句绮丽的古文可以配乐在音乐声中朗读。这样,朗读在发挥教“活”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做到活上加“活”。
在学习《桃花源记》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幅怎样的情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让一个学生穿古人妆,扮演陶渊明诵读课文中的相关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通过诵读学生明白了桃花源的环境优美,人民的安居乐业。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于是我让一个学生穿现代妆,扮演新时代的青年,“陶令不知何处去”,如果陶渊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他一定会“甚异之”。在诵读中学生们表示自己生活在和谐社会,应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2.指“路”让学生熟读
熟读是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重眼到、口到、心到,“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些都说了熟读的重要。在熟读时,我给学生指出思路,让学生从古文的声律气韵入手,通过熟读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在熟读中辨别说话人不同的语气,体会古文化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剖析文章深层意义,学生感受很深。
3.授“法”让学生背诵
背诵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古文背诵需要一个不断背诵的过程。组织背诵时,我不是放任学生随意的背,而是授“法”让学生背诵。如在让学生背诵《送东阳马生序》时,我注意同时抓住精彩的句子点评,抓住文章的特色随机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句子的理解。同时,背诵时注意文章关键词句的提醒,注意给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求学之难,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文言文教活。
三、深化古文学习后的感悟
感悟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在教学古文时就人物、事件、语言、背景等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可以更好地教活文言文,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学了一篇古文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习了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后,可以要求学生就文中愚公的形象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将近九十岁了还去挖山本来就很傻,还叫子孙吃这样的苦头,绕开山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这篇寓言要说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愚公不愚,因为他懂得这个道理并且把它付诸实践。通过感悟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有利于学生活学古文。
把初中古文教活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初中古文教学中,多加思考,勤于探索,努力实践,我们就会探索到更多的有效途径,将初中古文教活,让学生学活,更好地提高古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初中语文语义探究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l版
[2]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崔寨中学)
关键词:古文 教学 实效性
初中古文是语文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学好古文,就是帮助学生们找到一把开启中国古代文化之门的钥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们直接了解和感受先人的智慧,认知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但是古文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表现在教学方式不够“活”,使得部分学生和教师对中学阶段进行古文教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围绕着怎样把初中古文教活,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注重古文学习前的铺垫
理解古文词语和文言句子是理解文章必不可少的前提。教学时应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生字词、一词多义、成语等的学习,做好古文学习前的铺垫,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和语言环境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在教学时应注意加强以下方式的运用。
1.激发学生想象
古文中有很多优美的散文,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美,才能把文言文教活。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请学生闭上眼睛“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让学生想象“天山共色”“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混乱世俗的厌弃,更好地把古文教活。
2.设例补充论证
初中古文中的政论文表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这些文章论证严密,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较难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事例可以帮助学生更明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有利于把古文教“活”。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先介绍孟子的哲学思想“仁义礼智信”,进而找到课文中表现孟子这个主张的句子,再分析课文。在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则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例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强化古文学习时的诵读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文学习刚刚起步,不能急于求成,要先立足于帮助学生打好古文基础。诵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帮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会文章的特色。
1.找“乐”让学生朗读
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对文字语言,朗读能使学生和古文直接沟通起来。为此,教师要善于找“乐”让学生朗读。叙事性强、情节起伏的古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在玩中朗读;抒情性强、文句绮丽的古文可以配乐在音乐声中朗读。这样,朗读在发挥教“活”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做到活上加“活”。
在学习《桃花源记》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幅怎样的情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让一个学生穿古人妆,扮演陶渊明诵读课文中的相关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通过诵读学生明白了桃花源的环境优美,人民的安居乐业。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呢?于是我让一个学生穿现代妆,扮演新时代的青年,“陶令不知何处去”,如果陶渊明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他一定会“甚异之”。在诵读中学生们表示自己生活在和谐社会,应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2.指“路”让学生熟读
熟读是指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重眼到、口到、心到,“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些都说了熟读的重要。在熟读时,我给学生指出思路,让学生从古文的声律气韵入手,通过熟读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在熟读中辨别说话人不同的语气,体会古文化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而剖析文章深层意义,学生感受很深。
3.授“法”让学生背诵
背诵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古文背诵需要一个不断背诵的过程。组织背诵时,我不是放任学生随意的背,而是授“法”让学生背诵。如在让学生背诵《送东阳马生序》时,我注意同时抓住精彩的句子点评,抓住文章的特色随机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句子的理解。同时,背诵时注意文章关键词句的提醒,注意给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求学之难,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文言文教活。
三、深化古文学习后的感悟
感悟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在教学古文时就人物、事件、语言、背景等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可以更好地教活文言文,提高古文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学了一篇古文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习了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后,可以要求学生就文中愚公的形象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将近九十岁了还去挖山本来就很傻,还叫子孙吃这样的苦头,绕开山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这篇寓言要说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愚公不愚,因为他懂得这个道理并且把它付诸实践。通过感悟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有利于学生活学古文。
把初中古文教活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初中古文教学中,多加思考,勤于探索,努力实践,我们就会探索到更多的有效途径,将初中古文教活,让学生学活,更好地提高古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初中语文语义探究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l版
[2]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崔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