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ji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方面的学习障碍。初中生常常在开始表现出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认识物理的学习特点对物理学习的潜在影响,提高每个学生的物理水平是我们物理教师的当务之急。由于每位学生学习障碍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每位学生的障碍,采取恰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消除障碍。缩小差生面、缩短差生的差距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要求物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意每一个分化点的教学和各个教学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障碍 感性认识 先人为主 实验技能
  1.感性认识不足是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主要障碍。物理概念来源于客观实践,又高于客观实践。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武器,感性认识不足是学习物理的主要思维障碍。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教师认为做实验费时费事,不如讲实验,把物理概念硬塞给学生,导致学生感性认识不足,不理解物理概念含义而形成学习障碍。物理概念是建立在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实验基础上的,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教师必须创设适合教学要求的、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具体、真实的物理情境的同时,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探索事物共同的物理特征、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形成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影响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和应用,造成学习障碍。
  2.先人为主的概念和经验是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又一障碍。学生在学物理之时,脑子里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对一些物理现象有一定认识,已存在着许多物理表象。他们常被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的非本质因素所迷惑,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往往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得出错误结论。如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要物体保持运动状态就必须有力不断作用在物体上;只有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作用;冬天在室外摸铁块比摸木块凉是因为铁块温度比木块温度低;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甲把乙推倒是因为甲推乙的力比乙推甲的力大等等。针对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认真做好实验,要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再现察,用实验来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思考,抽象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因素,摒弃由于前概念和经验形成的错误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3.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清导致学习障碍。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对物理概念不够重视,因为考试中不常考物理概念。有的甚至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即物理概念所反映的物理对象、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清。有的对物理概念的“外延”,即物理概念的适用条件不注意、不清楚。如对“密度”.概念,有的学生看成是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不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固有本质属性。
  4.不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和范围。物理规律一般都可用文字表达,大多数还可用数学公式表示。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学生由于不理解含义而采取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因为不懂物理规律的真正含义,背得再熟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有关物理现象和过程深入研究,并在对它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对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深入分析,要特别注意关键的字、词,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学生只有理解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运用规律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条件是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机械能才守恒。
  5.实验技能的形成障碍。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物理现象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特别是物理实验技能差。实验中学生信心不足、粗心大意、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心、不全面。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教育,教育他们要像科学家那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6.相关知识的干扰。学生学习物理到一定阶段,接触的物理概念多了,就会对相关相连的物理概念混淆不清。例如:温度和热量、速度和加速度、路程和位移、电功和电热等。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这些相关物理概念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在进行这类物理概念教学中,要通过分析、比较排除干扰,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对学习物理也有一定的干扰。物理规律的建立离不开数学推理。物理规律的表述离不开数学语言,物理量的精确描述离不开数学工具。但是,有些学生往往用纯数学的观念去理解物理规律,思考和处理物理问题而忽视了它的物理本质,从而得出错误结论。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障碍,才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避免和克服这些障碍的产生,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能否认教师之“主导作用”。可以说“主体与主导”是“相辅相承”的。因此,物理教师应积极加强“导”。在政治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好物理,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让学生学习物理得法。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分化,后进生的形成,除了有学科本身知识上的障碍、学生自身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外,还有学生心理上非智力障碍。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分析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合理的引导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永和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是在充分吸收国际课程改革经验和我国数学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它拓宽了数学领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中学数学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要贯彻落实新课标,广大中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师生关系,重视教学方式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准备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
编者注    徐建国先生的《申城新瑞图》长卷(设色)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出时受到观众的欢迎。近期由美国大使馆协办的“当代艺术的超越——美籍华裔画家徐建国四十年的艺术求索”展览将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本刊特刊登其《申城新瑞图》水墨长卷以臻读者。  《申城新瑞图》是一幅以求精求工,来表达诉不尽的苦恋乡思的手卷,搜尽奇楼百态,聚集百家之长于一画的新作。为了表现上海自古迄今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变迁,作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一、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创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