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非梗死区心肌胶原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心肌梗死组(最终存活32只)和假手术组(最终存活47只),于术后24h、1周、2周及4周随机从两组中各取10-12只大鼠,分别行病理组织学、心肌胶原容积密度分数(CV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水平的分析,以及Ⅰ型胶原(col-1)及Ⅲ型胶原(col-3)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