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环境心理学和具身认知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来探究不同温度环境中消费者对拟人化产品的态度.研究表明,不同温度环境中,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产品的态度明显不同:当温度降低时,消费者的孤独感会变强,从而对拟人化产品的态度会明显好转.本研究从物理环境视角切入,探讨消费者选择拟人化产品的具体机制,从而为广告效果研究开辟新的视野,也拓展了拟人化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
【机 构】
: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传播学院,德克萨斯州卡城778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环境心理学和具身认知理论,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来探究不同温度环境中消费者对拟人化产品的态度.研究表明,不同温度环境中,消费者对不同类型产品的态度明显不同:当温度降低时,消费者的孤独感会变强,从而对拟人化产品的态度会明显好转.本研究从物理环境视角切入,探讨消费者选择拟人化产品的具体机制,从而为广告效果研究开辟新的视野,也拓展了拟人化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出现满足了人类沟通交流几乎所有的想象,民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交往机会,但人类并没有因此在更高程度上达成共识,反而坠入到“后真相时代”“信息茧房”的陷阱.与之相伴的是,群体极化从小群体扩展到公众舆论层面,触发对抗,不断放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撕裂与分歧.本文尝试从对话理论这一视角出发,通过透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其原因,进而得出新的结论,提出重返对话是化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重要路径.
维基百科全书存在着一个群体性、自组织的线上社区.在这个社区中,不仅活跃着众多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类群体,还存在着大量功能、地位、目的 和职责彼此不同的机器人群体.这些人类和机器人共同维护着维基社区,通过撰写、修改、讨论、斗争、妥协和配合等一系列编纂行为全面提升维基百科全书条目的 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机器人不仅是人类力量的增强器,还是拥有独立账户的行动者.它们一方面被人类用户设置了严格的编辑门槛,另一方面依靠虚拟空间赋予的“生理”权力、维基社区赋予的“身份”权力、维基平台赋予的算法权力,在
中国网络空间正在经历深刻的底层化过程.着眼于互联网的整体转型,本文尝试以“底层主体性时代”这一相对系统的解释框架,探索网络舆论场意见表达的时代特征与网络空间深层重构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底层价值取向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立场基准,成为网络空间好感度最高的指标,成为各类社会思潮争相取悦的对象;底层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意见群体,正在以其声量和影响力,形塑着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底层客体性时代”向“底层主体性时代”的转变,成为理解网络空间演进方向的新视域.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多级信息生产、平台商业逻辑与网络空间底层三
21世纪以来,反映家庭伦理题材的影视剧纷纷涌现.家庭伦理剧以其平民化的民间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普通家庭故事,凸显百姓日常生活意义和人的生命价值.家庭伦理剧的民间叙事遵循日常生活逻辑,交织着中国民间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话语表达,实现了大众文化文本的意义建构和消遣娱乐的双重功能,形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社会.
互联网平台日益内嵌为日常生活展演的重要场所.青少年以追星行为形成的圈层以及圈层得以生产所依靠的身份、情感的复杂逻辑,是当下文化研究无法绕开的重要议题.本研究聚焦粉丝圈层中“妈粉”这一粉丝身份和指称,尝试寻找这一群体建构“母职”身份的动机,并探究其数字媒介实践方式与现实母职间的连接.研究发现,“妈粉”是一种流动中的身份共识,其基础在于对偶像去性化的“母子”依恋,这种看似已完成“询唤”的指称,实则并未脱离“母职”的多重历史沉积.“妈粉”尝试对母职进行引用以摆脱异性恋框架下常见的“偶像—粉丝”关系,却又难以拒绝
在新兴空间集合体广泛扩散的当下,媒介自身的中介属性被不断强化,人类对于空间环境的驾驭同时受到数字技术的中介.通过理解技术的新变化及其支撑的新应用服务来拓宽对数字空间媒介的认知,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数字技术作为切入点,将英国地理学家多琳·梅西的空间观作为理论切入点,强调从关系入手理解数字空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高德地图App为例,试图进一步阐释“关系”对于数字空间媒介实践的重要意义,尝试从认识论层面解读技术在驱动数字空间成为媒介时所起的关键作用,以期更全面地揭示作为空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