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捕鱼人塔里木河畔的罗布人村寨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布人在海子边找一棵大树,以树冠为屋顶,砍下一些胡杨枝条,弯弯曲曲地插成墙,再从海子边挖出泥巴,在墙上涂抹一遍,一个家就此竣工。
  他们把衣服全部穿在自己身上,睡觉时也不脱下来,也从来不会把“好东西”放在家里,而是悄悄找个地方埋藏起来,连自己的妻子也不知道埋在哪里。
  他们是沧海桑田的见证人,但遗憾的是,因为没有文字、没有学校,没有记忆的载体,缺少传承的手段,所以一切都随时光而沉没、随大风而消散了。
  村寨正门形如一个戴着帽子的人头,两侧是鱼的图腾,进入大门,一个直径两米多、以芦草编织的船形有沿帽让人眼前一亮。就在这个村寨里,你能同时看到四项有趣的特色内容,那就是罗布人、海子、胡杨和沙漠,活脱脱一座原始的生态公园。
  太阳渐渐升起,阳光下的大漠宁静而安详。爬上一座沙丘,远眺罗布泊方向,只见苍茫辽阔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金色沙海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沙漠与胡杨林在这里短兵相接,碧空映照下的塔里木河从村边流过,几个大大小小的海子旁边,点缀着芦草和胡杨木搭建的小屋。
  罗布人的小屋古朴而又随意。他们在海子边找一棵大树,以树冠为屋顶;砍下一些胡杨枝条,弯弯曲曲地插成一排,这就形成了墙;然后,从海子边挖出泥巴,在墙上涂抹一遍,一个家就此竣工了。若是在没有树木的地方,罗布人就把芦苇扎成束,作为房屋的柱子,再用芦苇杆串起来做成墙壁,同样可以快速建造“萨托玛”(房舍)。
  在一座房子面前,我们遇见了一位名叫和尼的老者。他已经70岁,花白的胡须,头上戴的白色绣花无沿帽,表明了他的罗布人身份。他身后是一座茅草棚,篱笆用红柳编成,四面墙体以芦苇扎起,用胡杨树做支柱。他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告诉我们,这就是他住了10多年的“家”。这座小房子是周围几百米唯一的建筑,它矗立在高高的坡地上,守望着一片海子和在海子边不断漂移的羊群。和尼说:“搭建原始简陋的茅草屋,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它是我们赖以遮风挡雨的庇护所,虽然这里几乎不下雨……”
  村寨中,还可常常看到一些被掏空一半的胡杨木,胡乱放在屋前屋后,或者被拴在树上,这就是罗布人的船。以前,他们生活在水乡,不骑马也不骑骆驼,最常用的代步工具,就是用整棵胡杨木掏空而制成的独木舟——“卡盆”。卡盆的大小、形状完全取决于胡杨木,可谓真正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交通工具。
  干燥的风卷起粒粒沙尘,扫过光秃秃的胡杨木,发出略带苍凉的呜呜声,老罗布人和尼掏出一杆小烟枪,深深地吸了一口,开始为我们讲述那些久远的记忆……
  沙漠里的捕鱼人
  追逐“阿不旦”的世外生活
  早期的罗布人,家当只有渔网和卡盆。
  在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里木河与孔雀河急流滚滚,从天山、昆仑山上带来清冽、甘甜的雪水,把罗布泊充盈得烟波浩淼,形成了一片片泽国和绿洲,古人说它“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减”,甚至还有人把罗布泊当成了黄河的源头,而划独木舟、食烤鱼、操罗布泊方言的罗布泊民族,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春天,他们在塔里木河岸边开一道道口子,引导河水裹带着各种鱼流进低洼处,水满后,再把口子封堵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个人工湖,用来养鱼。等到夏季,鱼已经被养得肥肥壮壮,甚至还长出了鱼油。当湖水被蒸发得差不多了,罗布人就下到湖中,直接把一条条大鱼拖到岸边;如果湖水还较多,就需要再次扒开口子,让河水灌进湖里,湖中的鱼就会逆流而上,此时,只需在口子设下鱼网,一条条大鱼就会争先恐后地自投罗网……
  其他时候,罗布人就划着卡盆,穿梭于河道和海子之间,用挂网和鱼叉捕鱼。他们把捕获的鱼堆在村口,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取食。熊熊的篝火燃起,一条条大鱼被熟练地一剖为二,用红柳条穿起来,插在火堆旁烘烤,不一会儿就香气四溢。罗布人的烤鱼非常简单,唯一的调料就是盐,和尼说 :“除了盐,要是加了其他调料,那就不是罗布人的烤鱼了!”
  于是,罗布人的家当里,又增加了一口铁锅、一把斧头,或是两个木碗、一个木盘、一套针线,或是其他各种新奇有趣的玩意儿。据说那时,他们把衣服全部穿在自己身上,睡觉时也不脱下来,并且从来不会把“好东西”放在家里,而是向部落炫耀后,悄悄找个地方埋起来,连自己的妻子也不知道埋在哪里……
  200多年前,罗布人部落发生了鼠疫,于是他们再次被迫离开家园,四散迁徙,如今尉犁县境内的罗布人,正是从罗布泊迁徙而来。经过了许多颠沛流离,他们终于在尉犁县的喀尔曲尕、墩阔坦等地找到了新的“阿不旦”。这里位于塔里木河中游,每当洪水来临,低洼的地方便是一片汪洋,绿洲、岛屿星罗棋布,恍若沙漠中的“威尼斯”,罗布人出门便是水,聚会、走亲戚只坐卡盆。那时,芦苇荡荡,水道如网,人在水中行,歌在空中飘……
  被风沙掩埋的记忆
  从逐水而居到“地球村”
  数千年的时间,足以发生太多沧海桑田的变迁。
  到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和尝试,但到了唐代,楼兰已是“沙碛两千里,国久空旷,城池荒芜”,最终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
  干旱断绝了绿色,风沙掩埋了文明,唯一没有消失且繁衍至今的就只有罗布人了。那时,他们只要再往前面走上几步,也许就会听到驼铃的鸣响;他们如果再走远一点,或许就会看到驿站的炊烟。然而,他们跨越了唐、宋、元、明等朝代,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候,已是清朝中期。
  他们是罗布泊沧海桑田的见证人,但遗憾的是,因为没有文字、没有学校,没有记忆的载体,缺少传承的手段,所以一切都随时光而沉没、随大风而消散了。
  在过去的漫长时光中,罗布泊不仅是塔里木河的最后归宿,也是维系罗布人生存的命脉。但到了近代,塔里木河上游、中游的人口不断增加,数百座抽水、拦水设施密集分布,当塔里木河流到尉犁县的时候,已成为“强弩之末”。如今,塔里木河下游已经干涸多年,罗布泊早已沦为一片沙海。和尼说,如今他所面对的,只是2014年塔里木河发洪水的时候,留下来的一片20多平方米大小的小水洼,里边一条鱼也没有——他只能从祖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去想象当年“以鱼为粮”的生活。
  随着一批又一批探险家、旅游者的到来,现代文明的冲击让罗布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从原始部落跨越到了“地球村”时代,闪电般地与文明社会缩短了距离。一位多次深入南疆拍摄胡杨林的摄影师,对2014年拜访罗布人村寨的经历一直耿耿于怀。他看到一位罗布人老者坐在自家门口,热情地对他打招呼,虽然听不懂,但倍感亲切,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相机。可是随着“嚓咔”声落下,原本慈祥的老者却立即站了起来,嘴里蹦出一句并不熟练的汉语 :“拍照 10 元,谢谢!”
  和尼说,罗布人以前是塔里木河的儿女,现在是沙漠的子孙。虽然没有了水,但他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音机、摩托车、皮卡车、彩电乃至电脑,都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和尼有个20岁的孙女,她在空闲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电脑学习课程、与各地网友聊天,或者玩游戏……
  很显然,如今的罗布人几乎完全脱离了祖先的生活轨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那些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就会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他们也在现代文明的旋律中走向富强,过上了更好的日子。磕掉烟枪里的灰,和尼充满希望地说:“现在我们定居在这里,不用再逐水而居,只要勤劳,就会有幸福生活……”
其他文献
“五镇”,是一个让当代人颇感陌生又易生歧义的词汇。其实,这里的“五镇”既不是某个小镇的名字,也不是五个镇的合称,而是在中国历史上几乎与五岳有着同等地位的五座名山的合称。  在中国古代,每当国家有大事,国君会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祭祀的地点和对象,往往选择高山、大河、湖泊、海洋等具有突出形象的地理主体。经过一代又一代帝王乐此不疲的登临、祭祀和敕封,逐渐形成了“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
从珠江源开始,顺着南盘江一路往下,本文作者完成了云南段的漂流,即从八大河乡进入万峰湖的静水区,从而也进入了广西境内。这一段,作者主要漂流在红水河上,沿途的风景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山水画,沿岸的渔民殷勤好客,无私地提供各种帮助,让作者深受震撼——即使在旅途中多次遭遇恶劣天气,作者的心里也感觉温暖。在作者看来,在这段行程中,这些淳朴的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从珠江源出发,漂流了21天后,我进入了
【摘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借助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进行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带动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部对于教学的整体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丰富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能够寓情于教,以情育人,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借助生动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借助情感教学渗透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索,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而得名,为中国制墨工艺的珍品,在以墨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古代,徽墨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来素有“徽墨既出,余者皆废”的美誉。  在皖南小镇,老墨工们默默守护着一千多年前的制墨古法,继承了先人的智慧,用精湛的工艺制作中国文化的珍品。但是,这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徽州,古称歙州,辖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六县,徽州所产墨锭,被冠以“徽墨”之名,
在昆虫纲里,蜻蜓通常以身型轻盈,翅膀透明,体态优雅而著称,但在众多的蜻蜓品种中,也不乏性情凶猛的掠食者,譬如“鬼蜻蜓”——来自中国四川的闪蓝丽大蜻。  根据闪蓝丽大蜻的名字,我们不难想象其外形:它的体型较大,一般体长约6厘米,展开羽翼时可达10厘米,是蜻蜓界实实在在的“庞然大物”。它有一对剃刀状的口器,里面布满利齿;它的双眼间距很近,如同一对哑铃,占据整个头部的绝大部分;它身披绿色金属般的外衣,胸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及时对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从而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在分析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即时评价的意义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有建设性的即时评价应用策略,以期切实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即时性评价;应用  【作者简介】张一迪(1991.0
【摘要】高等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没有改观。于是,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应用型高校《商务翻译》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践,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融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以期为《商务翻译》课程思政教
黄冈人很骄傲,他们也有骄傲的资本。黄冈人不喜欢吹牛皮,而是会大声地将一个个事实摆给你听,在他们笃定、自信的语气里,你会发现,他们真正是在发自肺腑地热爱自己的家乡。  作为湖北省的地级市,相比大城市,黄冈算不上繁华,却先后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07年,黄冈荣获首届“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五名;2013年黄冈荣获“荆楚诗词之市”荣誉称号;2013年,黄冈荣获“中国书法城”荣誉称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
每年到了初冬,偶尔就可以看到街头有老人在出售一种弯弯折折,状若小树叉的奇特果实。不认识的人多半对此不屑一顾,如果你认识这个宝贝,就会如获至宝似地买下几串,满心欢喜地带回家。  这种果实,俗称“拐枣”,学名为“枳椇”,产自一种常见却又罕见的乔木。说它常见,是因为其分布地域很广,只不过在不同地方叫法不同,如拐枣、木蜜、木珊瑚、万寿果、金钩子、鸡爪梨、蟹爪梨等;说它罕见,是因为方圆几十上百里可能也就那么
20世纪中期,由詹姆斯希尔顿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风靡全球,而这本书的灵感,来自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1924到1935年在云南西北部的探险经历——这位传奇人物深爱着这片土地,他与他的纳西助手们几乎踏遍了丽江所有的雪山冰峰,甚至在弥留之际都“愿在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  2011年8月16日,我随Mazda3星骋采访团队一起,走近了这位神奇人物的第二故乡,用镜头记录下了那里的人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