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施工现场的各方面因素,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郑州段抗滑桩的施工,对“机械液压抓斗成孔”与“人工开挖成孔”两种施工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比。最后优选出采用液压抓斗进行施工的方法。
【关键词】抗滑桩;液压;人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郑州1段第二标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境内,总干渠桩号SH210+245~SH210+772.97段设计抗滑桩共计180根,抗滑桩位于该段渠道左右岸一级马道中心位置,抗滑桩设计尺寸为1.5m×2.5m,间桩间距5.0m,桩体长度为17.5m。
1.施工方法选择
抗滑桩设计尺寸为1.5m×2.5m,截面为矩形,常规的正循环、反循环钻机和旋挖钻机、冲击钻机无法满足截面尺寸要求,故拟使用机械液压抓斗和人工挖孔桩两种施工方法对比。
2.施工方法对比
2.1液压抓斗施工工艺
图2-1 抗滑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2.2液压抓斗施工机具的选择
抗滑桩尺寸为1.5m×2.5m,经调查目前国内的液压抓斗成孔机械均为2.8m长。选用该型号液压挖斗的成孔断面尺寸为1.5×2.8米,深度可达70米。其优点是开挖成孔速度快,人员安全有保障。缺点是成孔断面尺寸略大于设计断面尺寸。若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尺,则需要单独订制液压抓斗,定制费用约70万/台,供货周期长,设备性能无保障。为满足施工工期要求和安全需要,经与业主、设计、监理沟通后,可选择1.5×2.8米尺寸的液压抓斗进行抗滑桩施工,新增工程量可另计。
2.3人工挖孔桩主要施工方法
2.3.1桩体开挖
每根桩四个工人施工,两个人在孔下挖孔,两个人在孔上操作卷扬机倒土。
开挖前先用全站仪或GPS根据控制点精确放样出各桩点的中心及各边位置。再将桩引出开挖断面1m设置护桩并经常检查校核。
每节开挖深度1米,开挖一节即做好该节护壁,护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开挖下一节。开挖全部由人工自上而下逐层用镐、锹进行。开挖次序为先挖中间部分后挖周边,遇到硬土层时,用锤、钎破碎或用空压机带风镐开挖。如遇地下水位,在孔内挖集水井,用小型潜水泵将水排至孔口外指定地点。
在孔口上安装钢管三角架,三角架上安装滑轮,孔口的1/2部分覆盖厚5cm的木板,通过卷扬机提升吊土桶,将手推车推至木板上进行出土(如图2-2所示)。随着挖孔加深,及时安装通风、照明等设备。挖孔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孔底处理,使孔底平整、无松碴淤泥及沉碴,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应马上封底,绑扎钢筋笼,灌注桩身混凝土。
2.3.2护壁施工
为防止坍孔和保证施工的安全,桩孔需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支护,每节高1m,厚250mm,C20混凝土内配Ф12@250钢筋。护壁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拼装而成,拆上节支下节循环周转使用。
2.4施工方法对比
采用液压抓斗成孔和人工开挖成孔均能满足施工工艺需要,但是对比两种成孔施工,液压抓斗成孔效率高,遇到岩石层和胶结层,采用重力冲抓方式能直接抓碎岩石,不用使用爆破或人工入孔破碎岩层,能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又能保证工期。人工挖孔结合混凝土护壁方式成孔虽能满足工艺需要,但是膨胀土段土层在失水和孔隙水作用下易塌孔,混凝土护壁有一定难度,遇到岩层使用风镐破碎效率低下,工期无法保证,故在施工方法上选择“液压抓斗成孔”比“人工挖孔”更加科学、合理、安全。
3.工期分析对比
抗滑桩施工处于渠道膨胀土段,该段渠道需要水泥改性土换填,工期紧,任务重,根据总体施工进度安排,抗滑桩施工工期为113天,抗滑桩设计根数为180根。
采用液压抓斗施工,根据试验桩单根成孔时间为3天,故使用3台金泰60的液压抓斗左、右岸同时施工,每天平均完成2根樁。
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根据施工工艺,单根桩成孔时间为18天。为保证每天2根桩,按每个班组4人,每班组每天1米成孔及护壁浇注。为保证工期需要配置36个班组,36套人工挖孔设备。膨胀土段土层在失水和孔隙水作用下易塌孔,混凝土护壁难度大,在挖桩过程中如遇到岩层和胶结层,需要使用风镐破碎岩石,进度无法保证。
综上对工期的分析对比,人工挖孔混凝土护壁成孔和液压抓斗冲抓成孔在工期需要上,液压抓斗冲抓成孔工期更有保障,人工挖孔混凝土护壁成孔效率低下,无法保障工期,工期风险较大。
4.安全风险分析对比
液压抓斗施工抗滑桩中,涉及安全的主要有现场用电、现场钢筋加工机械安全、成孔出渣运输安全、钢筋笼吊装安全、混凝土浇筑安全和液压抓斗成孔施工安全等方面。由于成孔过程中作业工作面独立,交叉和平行施工影响小。施工人员不在桩孔内作业,极大地减小了土方坍塌、地下水汇集等带来的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隐患。
人工挖孔成孔施工,同时要开展多个工作面,出渣面多,施工道路交叉影响严重。施工中人员在孔底作业,土层坍塌和孔隙水等突然会对孔底施工人员有坠物、塌方、涌水等安全隐患,工作面照明和通风必须良好,孔内照明、岩石破碎也对施工人员产生触电安全隐患。
根据对两种施工方法安全风险的分析比较,液压抓斗成孔安全风险小,更适用于本标段抗滑桩施工。
5.施工资源配置分析对比
根据在满足进度下两种施工方法施工资源配置情况,液压抓斗使用机械较多,人员数量少,更利于现场管理和提高效率;人工挖孔施工机械使用数量相对少,但是人员数量远远超过液压抓斗施工人员数量,现场管理难度大,人工大部分还在孔内作业,安全管理风险高,难度大,混凝土运输调度模板调度使用程序复杂,资源优化困难,不利于节约成本,生产效率容易受到人员、模板、振捣器、混凝土供应影响。
6.施工成本节约措施分析对比 6.1液压抓斗主要施工措施
6.1.1导墙制作
为防止孔口坍塌,成孔施工前,需要施工导墙,导墙尺寸为厚0.8m、深1.2m的钢筋混凝土,以保证抗滑桩的桩顶处不塌孔和保证垂直度。
以单根桩为例,每根桩需要增加混凝土9.4m3导墙混凝土,此部分混凝土可通过将导墙改为了钢护筒减少该部分混凝土。减少后导墙的措施费用大为减少,可节约投资。
6.1.2泥浆护壁 (下转第350页)
(上接第302页)根据渠道地质纵剖图,桩孔深度内无地下水,可通过试验桩试验减少泥浆护壁工序,使用自密实混凝土浇注,桩顶位置使用混凝土振捣器振捣密实。如果 试验桩能满足施工需要,也会降低措施费用。
6.1.3半成品保护
使用液压抓斗成孔施工,施工完毕后会立即浇注混凝土,其半成孔数量少,相对于人工挖孔施工方法易于安全管理和减少塌孔等因素影响,该部分也能节约施工成本。
6.2人工挖孔主要施工措施
6.2.1混凝土护壁
人工挖孔需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支护,每节高1m,厚250mm,C20混凝土内配Ф12@250钢筋。按单桩计算,需要混凝土32.9m3,模板支护140㎡,并且需要分18次装卸模板。该项措施中混凝土施工费材料费用高,混凝土供应对渠道其他建筑物混凝土施工影响。
6.2.2岩层破碎
人工挖孔如遇到岩层,施工效率低下,风镐工效低,安全风险高,振动容易造成塌孔,加大桩体混凝土浇注方量,不利于成本和进度,安全更无法保障。
6.2.3半成品保护
人工挖孔施工,半成品数量多,夜间看护难度大。渠道又紧邻村庄,安全隐患多,半成品看护和安全施工措施费将大幅增加,不利于安全施工和成本控制。
6.3两种施工方法施工措施对比分析
综上,两种施工方法均需要一定的措施保障施工中的安全、工艺,但是液壓抓斗安全隐患少,各种施工措施通过优化后可降低成本,便于成本控制。而人工挖孔施工中安全措施费用高,施工工艺对材料、人工损耗大,不利于安全管理和成本控制。
7.分析对比结论
综合前面的分析对比,两种施工方法理论上均能满足图纸设计需要。但在施工工艺、工期保障、安全风险评估、施工资源配置、施工措施费用、混凝土供应等因素上,液压抓斗成孔施工具有明显优势,本着“安全第一”原则,最终选择了液压抓斗成孔施工作为渠道抗滑桩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伟华.抗滑桩施工技术探讨[J].铜业工程,2007(03).
[2]赵金梅.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技术[J].广州建材,2010(02).
[3]李世芳.谈抗滑桩施工方法及关键技术[J].山西建筑,2013(08).
[4]王彩燕.抗滑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1(15).
【关键词】抗滑桩;液压;人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郑州1段第二标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境内,总干渠桩号SH210+245~SH210+772.97段设计抗滑桩共计180根,抗滑桩位于该段渠道左右岸一级马道中心位置,抗滑桩设计尺寸为1.5m×2.5m,间桩间距5.0m,桩体长度为17.5m。
1.施工方法选择
抗滑桩设计尺寸为1.5m×2.5m,截面为矩形,常规的正循环、反循环钻机和旋挖钻机、冲击钻机无法满足截面尺寸要求,故拟使用机械液压抓斗和人工挖孔桩两种施工方法对比。
2.施工方法对比
2.1液压抓斗施工工艺
图2-1 抗滑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2.2液压抓斗施工机具的选择
抗滑桩尺寸为1.5m×2.5m,经调查目前国内的液压抓斗成孔机械均为2.8m长。选用该型号液压挖斗的成孔断面尺寸为1.5×2.8米,深度可达70米。其优点是开挖成孔速度快,人员安全有保障。缺点是成孔断面尺寸略大于设计断面尺寸。若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尺,则需要单独订制液压抓斗,定制费用约70万/台,供货周期长,设备性能无保障。为满足施工工期要求和安全需要,经与业主、设计、监理沟通后,可选择1.5×2.8米尺寸的液压抓斗进行抗滑桩施工,新增工程量可另计。
2.3人工挖孔桩主要施工方法
2.3.1桩体开挖
每根桩四个工人施工,两个人在孔下挖孔,两个人在孔上操作卷扬机倒土。
开挖前先用全站仪或GPS根据控制点精确放样出各桩点的中心及各边位置。再将桩引出开挖断面1m设置护桩并经常检查校核。
每节开挖深度1米,开挖一节即做好该节护壁,护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开挖下一节。开挖全部由人工自上而下逐层用镐、锹进行。开挖次序为先挖中间部分后挖周边,遇到硬土层时,用锤、钎破碎或用空压机带风镐开挖。如遇地下水位,在孔内挖集水井,用小型潜水泵将水排至孔口外指定地点。
在孔口上安装钢管三角架,三角架上安装滑轮,孔口的1/2部分覆盖厚5cm的木板,通过卷扬机提升吊土桶,将手推车推至木板上进行出土(如图2-2所示)。随着挖孔加深,及时安装通风、照明等设备。挖孔达到设计标高后,进行孔底处理,使孔底平整、无松碴淤泥及沉碴,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应马上封底,绑扎钢筋笼,灌注桩身混凝土。
2.3.2护壁施工
为防止坍孔和保证施工的安全,桩孔需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支护,每节高1m,厚250mm,C20混凝土内配Ф12@250钢筋。护壁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拼装而成,拆上节支下节循环周转使用。
2.4施工方法对比
采用液压抓斗成孔和人工开挖成孔均能满足施工工艺需要,但是对比两种成孔施工,液压抓斗成孔效率高,遇到岩石层和胶结层,采用重力冲抓方式能直接抓碎岩石,不用使用爆破或人工入孔破碎岩层,能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又能保证工期。人工挖孔结合混凝土护壁方式成孔虽能满足工艺需要,但是膨胀土段土层在失水和孔隙水作用下易塌孔,混凝土护壁有一定难度,遇到岩层使用风镐破碎效率低下,工期无法保证,故在施工方法上选择“液压抓斗成孔”比“人工挖孔”更加科学、合理、安全。
3.工期分析对比
抗滑桩施工处于渠道膨胀土段,该段渠道需要水泥改性土换填,工期紧,任务重,根据总体施工进度安排,抗滑桩施工工期为113天,抗滑桩设计根数为180根。
采用液压抓斗施工,根据试验桩单根成孔时间为3天,故使用3台金泰60的液压抓斗左、右岸同时施工,每天平均完成2根樁。
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根据施工工艺,单根桩成孔时间为18天。为保证每天2根桩,按每个班组4人,每班组每天1米成孔及护壁浇注。为保证工期需要配置36个班组,36套人工挖孔设备。膨胀土段土层在失水和孔隙水作用下易塌孔,混凝土护壁难度大,在挖桩过程中如遇到岩层和胶结层,需要使用风镐破碎岩石,进度无法保证。
综上对工期的分析对比,人工挖孔混凝土护壁成孔和液压抓斗冲抓成孔在工期需要上,液压抓斗冲抓成孔工期更有保障,人工挖孔混凝土护壁成孔效率低下,无法保障工期,工期风险较大。
4.安全风险分析对比
液压抓斗施工抗滑桩中,涉及安全的主要有现场用电、现场钢筋加工机械安全、成孔出渣运输安全、钢筋笼吊装安全、混凝土浇筑安全和液压抓斗成孔施工安全等方面。由于成孔过程中作业工作面独立,交叉和平行施工影响小。施工人员不在桩孔内作业,极大地减小了土方坍塌、地下水汇集等带来的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隐患。
人工挖孔成孔施工,同时要开展多个工作面,出渣面多,施工道路交叉影响严重。施工中人员在孔底作业,土层坍塌和孔隙水等突然会对孔底施工人员有坠物、塌方、涌水等安全隐患,工作面照明和通风必须良好,孔内照明、岩石破碎也对施工人员产生触电安全隐患。
根据对两种施工方法安全风险的分析比较,液压抓斗成孔安全风险小,更适用于本标段抗滑桩施工。
5.施工资源配置分析对比
根据在满足进度下两种施工方法施工资源配置情况,液压抓斗使用机械较多,人员数量少,更利于现场管理和提高效率;人工挖孔施工机械使用数量相对少,但是人员数量远远超过液压抓斗施工人员数量,现场管理难度大,人工大部分还在孔内作业,安全管理风险高,难度大,混凝土运输调度模板调度使用程序复杂,资源优化困难,不利于节约成本,生产效率容易受到人员、模板、振捣器、混凝土供应影响。
6.施工成本节约措施分析对比 6.1液压抓斗主要施工措施
6.1.1导墙制作
为防止孔口坍塌,成孔施工前,需要施工导墙,导墙尺寸为厚0.8m、深1.2m的钢筋混凝土,以保证抗滑桩的桩顶处不塌孔和保证垂直度。
以单根桩为例,每根桩需要增加混凝土9.4m3导墙混凝土,此部分混凝土可通过将导墙改为了钢护筒减少该部分混凝土。减少后导墙的措施费用大为减少,可节约投资。
6.1.2泥浆护壁 (下转第350页)
(上接第302页)根据渠道地质纵剖图,桩孔深度内无地下水,可通过试验桩试验减少泥浆护壁工序,使用自密实混凝土浇注,桩顶位置使用混凝土振捣器振捣密实。如果 试验桩能满足施工需要,也会降低措施费用。
6.1.3半成品保护
使用液压抓斗成孔施工,施工完毕后会立即浇注混凝土,其半成孔数量少,相对于人工挖孔施工方法易于安全管理和减少塌孔等因素影响,该部分也能节约施工成本。
6.2人工挖孔主要施工措施
6.2.1混凝土护壁
人工挖孔需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支护,每节高1m,厚250mm,C20混凝土内配Ф12@250钢筋。按单桩计算,需要混凝土32.9m3,模板支护140㎡,并且需要分18次装卸模板。该项措施中混凝土施工费材料费用高,混凝土供应对渠道其他建筑物混凝土施工影响。
6.2.2岩层破碎
人工挖孔如遇到岩层,施工效率低下,风镐工效低,安全风险高,振动容易造成塌孔,加大桩体混凝土浇注方量,不利于成本和进度,安全更无法保障。
6.2.3半成品保护
人工挖孔施工,半成品数量多,夜间看护难度大。渠道又紧邻村庄,安全隐患多,半成品看护和安全施工措施费将大幅增加,不利于安全施工和成本控制。
6.3两种施工方法施工措施对比分析
综上,两种施工方法均需要一定的措施保障施工中的安全、工艺,但是液壓抓斗安全隐患少,各种施工措施通过优化后可降低成本,便于成本控制。而人工挖孔施工中安全措施费用高,施工工艺对材料、人工损耗大,不利于安全管理和成本控制。
7.分析对比结论
综合前面的分析对比,两种施工方法理论上均能满足图纸设计需要。但在施工工艺、工期保障、安全风险评估、施工资源配置、施工措施费用、混凝土供应等因素上,液压抓斗成孔施工具有明显优势,本着“安全第一”原则,最终选择了液压抓斗成孔施工作为渠道抗滑桩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伟华.抗滑桩施工技术探讨[J].铜业工程,2007(03).
[2]赵金梅.三峡库区滑坡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技术[J].广州建材,2010(02).
[3]李世芳.谈抗滑桩施工方法及关键技术[J].山西建筑,2013(08).
[4]王彩燕.抗滑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