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gl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生活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弱,对大多数独生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有厌学心理的孩子逐渐增多。读书自古以来都与刻苦勤奋紧密相连。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孩子是严峻的考验,于是有很多人就以消极态度对待学习。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厌学现象的心理因素,必须先明白厌学现象的本质。它是学习的态度而并不是学习的品德。教师应该树立以下认识:
  1、首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有的人天生在学习方面能力欠缺,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是天才。比如爱迪生及一些奥运冠军和音乐天才们。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学生记忆力不好,那么他们就会讨厌历史政治化学之类的科目,老师应该鼓励他们挑战自我,逐渐引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掌握记忆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2、学习动机。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这种需要的前提条件是某些低级的需要必须先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可分为内源动机和外源动机,因为在第一部分内我们讨论了外源动机,所以在此我们仅讨论学生的内源动机。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厌恶学习的学生集中在两个极端:家庭特别富裕和家庭特别贫穷的孩子身上厌学现象特别明显。因为特别富的孩子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了,根本不需要学习,就没有了动力、兴趣、耐心;而家庭特别贫穷的孩子连基本的物质保证都不能满足,最低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学习就没有意义。老师应该针对孩子的不同状况寻找突破口,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比如对富裕的孩子适当削减他们的物质满足,帮助他们树立更高远的目标,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对于贫穷的孩子,老师应该首先帮忙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再入手解决厌学问题。对于家庭中等的孩子应该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密切关注他们的变化过程,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3、学习兴趣、好奇心削减带来厌学现象。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性。学生厌学也可能与他对学习的兴趣或者对老师的兴趣减弱有关。人都有视觉疲劳,那么学习应该也有学习的疲劳期,往日喜欢的科目现在并不怎么样了,往日很和蔼可亲的老师现在好像变虚伪了,往日漂亮的女老师现在越看越没劲了,等等,这些都可以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就应该注意不断增加学科的趣味性,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受到启发教育,保持学习的热情兴趣。
  4、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导致学生厌学。如今的考试天天有,老师没感觉到它的杀伤力,学生却将分数视作命根。随着难度的加大,学生自信心也逐渐减弱,对高考、中考的信心一天天减退,认为自己原来高估了自己,真正真实的是现在的自己。于是,梦想破灭了,学习没劲了,厌学产生了。教师应该通过归因训练或归因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让每位学生逐渐认识到,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缺乏努力的结果,进而设法增强学习信心。老师应该改变对他们的态度,给予更多的爱和尊重。找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与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改变学生厌学面貌。
  5、不良的情感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导致学生厌学。一般来说,一个新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定影响。每个人都有安全、归属和被他人认可的需要。对学生来说,从原有的环境转入新的环境后,他原有的依赖群体没有了,家庭的依靠也没有了,学生普遍有焦虑和担忧的情绪。于是他们在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在周围寻求可以依赖的群体,如果找到了,学生就可以安心学习,而有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往往被看做异类被大家非议、鄙视甚至逐出群体,他们的地位、自尊和自我感觉都没得到同伴的认可,于是开始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逃避、厌恶,进而对学习产生了恐惧、逃避、厌恶情绪,厌学心理就这样产生了。所以教师在学期之初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学生的情绪,注意适当引导,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加强班级体的建设,让每位学生找到家的感觉,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郑传教,教师,现居湖北郧县。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中,从作文批改入手,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值得再探讨。  一.衡文标准:内容与形式兼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关于作文批改原则,第一条规定就是:内容形式兼顾的原则[1]。衡量一篇作文,既要着眼于主体情思的表达,也应着眼于富于文采的语言形式。文质兼美历来是衡文标准。思想内容好,文字表达差,固然不可取。关于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验稿)》目标中明确规定:“进
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里,教授通常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研究生们则是天之骄子。作为现代社会公认的文化精英,他们身上承载着普罗大众对渊博知识和清高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篇小说里,晓苏通过带有一点戏谑色彩的讲述,揭开了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面具。他毫不留情地把某些读书人生活中低俗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下,“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读者们看清楚,原来隐藏在道德伦理标杆这个表象背后的,仍是那欲望横流的现实
美國著名的教育学者费洛登伯格对精疲力竭所下的定义是:所谓的“精疲力竭”就是一种极度的疲乏,极度无能不安,在这不安中,一个开始抱有很高成就目标的人会沦落成一种衰竭、忧虑、挫折、愤怒和玩世不恭的状态。我觉得他这样一种描述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师的状态是相类似的。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性差,工作量大,教师长期固定在某一岗位,重复着某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着少量的社会交往活动,视野、心胸以
语文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背诵了多少课文,解答了多少习题,懂得了多少规则,更重要的是知识和规范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系统的把握,对教育的意义和学生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富有教育机智,这样,才能构建理想课堂。    一、知识理解中的智慧启迪    理想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生活化”,其实也不玄妙,就是要通过“情”与“境”的设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
2009年12月19、20两天,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有幸走进了教育界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堂,聆听了他们执教的公开课。他们善于选准切入口,巧妙提问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为沉闷的课堂打开了缺口,还给课堂添加了无限的活力;不仅彰显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给与会的教师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巴尔扎克说: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懂得、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其实,先算一笔简单的账,你自然会明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重要。以一学期二十周来计算,除去作文课和考试,一学期不到六十节语文阅读课。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此外还有专题、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等。很明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时间有限,若是课堂教学低效,又怎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惟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张志公先生说过:“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最好是合适的点拨。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认为,点拨主要有适时点拨、适量点拨、适度点拨。   一.适时点拨   学习之前,合适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为学》前,我是这样进行点拨的: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过困难,有了困难不怕,只要
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实践性知识作保障。而实践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经历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的反思并积累经验,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前反思——走进文本,探究学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