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有思想”就是有理性,有眼光,有个性;不跟风,不追潮,不瞎闹。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探索亟需“有思想”。新课程实验同样亟需“有思想”。“有思想”是语文教师最可贵的品质。
关键词: 语文探索 有思想
一、难得“有思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倡导: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有思想”三个字好象很平常,谁没有思想?其实,真正“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并不多,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教科书是人家编的,教参也是人家编的。满脑袋装的都是别人的东西,难得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
当然,要跳出教科书、教参,既不容易,也不愿意。因为那些教科书与教参毕竟是一大批专家教授呕心沥血编出来的,具有不可否认的精品价值与实用价值,拿来即可用,而且文本分析,问题解答,都具有规范性与权威性。使用起来,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但是,长此以往,你的认识就会被局限,你的思维就会被束缚,你的大脑就会“萎缩”, 惰性随之产生。
我常常扪心自问:一个教师的价值在哪里?
我觉得:教师的价值有两个取向:一是你的学生越出色,你的价值就越出色;二是你的思想、学说、文章影响力越大,你的价值就越大。长期依赖教参的人,他的思想是难于超脱“凡师”的水准的。
“有思想”,难!难得“有思想”!
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行动实践内,“有思想”并不很难,而且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应该必备的。它是成熟的语文教师的标志,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根本”。
所谓的“有思想”,就是有理性、有个性、有主见。会思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没有独立的思考,独立发现,独立表现,哪能算是“有思想”?
要教好语文,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弄清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是有规律的。从接触到认知,从认知到掌握,从掌握到应用。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字词句篇。离不开人们的反复盘炼。“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泽东语)
如果连最基本的字也写不好,最基本的词也不懂理解,还谈什么语文,遑论什么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现在我们好多语文工作者,都希望能通过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改进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取得效益的最大化。都希望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用心良苦,精神可嘉。但殊不知凡事都是有规律的,尤其是语言,不能速成,无法速成。只能靠“养成”。理念是不能操作的,改进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效益是有限度的,因为你不能代替学生的盘炼与修养。不能代替学生“下苦功”。
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指点迷津。
当然,这里面大有学问:如何激发,如何指点?涉及到教师的师德、实力与修养,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学的环境,硬件与软件等诸方面。
“有思想”,就有方向,就能切合实际,就能掌握主动。达成度自然就高,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其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好,深知语文奥妙,对语文教学就能举重若轻,上起课来,自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否则,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方式方法,再好的教案,也无济于事。
二、新课程实验亟需“有思想”
记得当年新课程实验刚刚开始,其气势真有点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猛。什么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什么自主、合作、探究,什么三维目标,什么学生主体……好象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新的。传统的东西统统靠边站。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创新”,这有错吗?没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一个民族的发展就将滞后,而落后是会挨打的。
问题在于如何对待传统的东西,传统的东西有糟粕,也有精华。那些精华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经过历史的检阅,时间的积淀,已成“国粹”。 至今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例如:学习强调“学贵有疑”,教学重视“举一反三”,孔夫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读书倡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写作追求“利病自明”……这些教学原则与方法,都值得继承与借鉴。
其实,新课改新理念创新的并不多,其中不少内容是集前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前人的教改成果,同时贴上时代的标签而已。是个集大成的产物。并不是一夜里从地里冒出来的,也不是一夜里从天上掉下来的。
例如现在提倡“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分层教学法,”不就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吗?现在倡导“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不就是孔夫子说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吗?现在倡导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孔夫子当年对学生“问志”时,不也是十分宽松的吗?请看《论语》中的精彩描写:“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在孔子问志的过程中,曾皙还在旁边弹瑟,孔子问到他,才放下琴回答,师生关系是多么和谐。再如传统的“随文教学”,现在仍然是阅读教学的最常见最管用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名师钱梦龙、于漪的阅读教学都是紧扣文本,阐释文理,适当延伸拓展而已。而我们有些教师上起课来,课本可以抛在一边。例如有人上曹禺的《雷雨》,一开课,就要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心还是假意?令人如堕云雾山中。学生还没有了解文本,就要引伸拓展,显然是违反认知规律的,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
新课程实验已有八、九个年头,新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所接受。学校课堂也焕发出新的面貌。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
现在,全国一片声倡导“有效教学”,这是为什么?
显然,有些学校、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解读进入了误区,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有的教师不管什么课,不管是否必要,总要分小组,搞所谓的合作探究。结果却出现了“空合作”“伪探究”;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上起课来,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热热闹闹,花样迭出,惟独没有语文的听说读写,殊不知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体音美;有的教师上起课来,用多媒体代替一切,引导学生往多媒体设置好的程序里钻,忽视了自己与学生都是大活人。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没有是非,模棱两可,还美其名曰“多元解读”“重过程不重结果”,忘记了一个教师“主导”“解惑”的职责。其实,“多元解读”应有个“度”,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嘛,总不会变成李耳王;“重过程不重结果”也要看具体情况。科学技术数据你能“重过程不重结果”吗,在考场上你能“重过程不重结果”吗?
还有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上成了“作秀课”,为搞“创新”而做假。福建省普教室原主任陈小敏曾介绍一堂小学音乐示范课,深有感慨:那堂课课题是《我们也能创作闽南歌谣》。执教者先请几个学生唱几首闽南歌谣,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创作闽南歌谣;一会儿要求学生交流创作作品。结果也真的创作出来了,而且唱得有板有眼。你说,作秀做到这个份上。到评课的时候,主持人让我点评,我差点马上溜掉。
其实,“真善美”三个字,“真”是第一位的。没有“真”哪来“善”与“美”?
这些问题与误区,是应该进行理性审视的,这就需要“有思想”。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韩军写了《新语文教育》,他的“新”字,非标新立异,除旧布新的“新”,而是五四“新文化”的“新”。他说:我的“新”其实更陈旧,比当今颇为时髦的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唯新是举“陈旧”了近100年。
韩军认为:新语文教育应回归两个传统,一是回归“五四”“新文化”精神传统,一是回归“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
韩军是个“有思想”的教师。
新课程新理念应该完整的准确的理解,才能使新课程实验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行。
三、理论探索呼唤“有思想”
目前,中学语文教坛上出现了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教法、新模式、新的名词术语。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多元现象,本是正常的。然而,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果缺乏自己的“思想”,往往无可适从。不是跟风瞎闹,就是袖手旁观。
这就需要“有思想”。
理论探索、教学实践呼唤“有思想”。
“有思想”,总能与时俱进,又不追潮逐流。
“有思想”,境界自然高,学问自然实,主心骨自然硬。那就不是“墙头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山涧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教育是有规律的,语文教学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遵循规律,用心专一,深入探究,努力实践,喜新而不厌旧,趋时而不媚俗,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一定会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的。
关键词: 语文探索 有思想
一、难得“有思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倡导: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有思想”三个字好象很平常,谁没有思想?其实,真正“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并不多,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教科书是人家编的,教参也是人家编的。满脑袋装的都是别人的东西,难得有自己的见解与思想。
当然,要跳出教科书、教参,既不容易,也不愿意。因为那些教科书与教参毕竟是一大批专家教授呕心沥血编出来的,具有不可否认的精品价值与实用价值,拿来即可用,而且文本分析,问题解答,都具有规范性与权威性。使用起来,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但是,长此以往,你的认识就会被局限,你的思维就会被束缚,你的大脑就会“萎缩”, 惰性随之产生。
我常常扪心自问:一个教师的价值在哪里?
我觉得:教师的价值有两个取向:一是你的学生越出色,你的价值就越出色;二是你的思想、学说、文章影响力越大,你的价值就越大。长期依赖教参的人,他的思想是难于超脱“凡师”的水准的。
“有思想”,难!难得“有思想”!
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行动实践内,“有思想”并不很难,而且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应该必备的。它是成熟的语文教师的标志,是搞好语文教学的“根本”。
所谓的“有思想”,就是有理性、有个性、有主见。会思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没有独立的思考,独立发现,独立表现,哪能算是“有思想”?
要教好语文,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弄清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是有规律的。从接触到认知,从认知到掌握,从掌握到应用。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字词句篇。离不开人们的反复盘炼。“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泽东语)
如果连最基本的字也写不好,最基本的词也不懂理解,还谈什么语文,遑论什么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现在我们好多语文工作者,都希望能通过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改进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取得效益的最大化。都希望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用心良苦,精神可嘉。但殊不知凡事都是有规律的,尤其是语言,不能速成,无法速成。只能靠“养成”。理念是不能操作的,改进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效益是有限度的,因为你不能代替学生的盘炼与修养。不能代替学生“下苦功”。
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指点迷津。
当然,这里面大有学问:如何激发,如何指点?涉及到教师的师德、实力与修养,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学的环境,硬件与软件等诸方面。
“有思想”,就有方向,就能切合实际,就能掌握主动。达成度自然就高,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其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好,深知语文奥妙,对语文教学就能举重若轻,上起课来,自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否则,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方式方法,再好的教案,也无济于事。
二、新课程实验亟需“有思想”
记得当年新课程实验刚刚开始,其气势真有点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猛。什么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什么自主、合作、探究,什么三维目标,什么学生主体……好象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要新的。传统的东西统统靠边站。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创新”,这有错吗?没错!“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一个民族的发展就将滞后,而落后是会挨打的。
问题在于如何对待传统的东西,传统的东西有糟粕,也有精华。那些精华是我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经过历史的检阅,时间的积淀,已成“国粹”。 至今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例如:学习强调“学贵有疑”,教学重视“举一反三”,孔夫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读书倡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写作追求“利病自明”……这些教学原则与方法,都值得继承与借鉴。
其实,新课改新理念创新的并不多,其中不少内容是集前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前人的教改成果,同时贴上时代的标签而已。是个集大成的产物。并不是一夜里从地里冒出来的,也不是一夜里从天上掉下来的。
例如现在提倡“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分层教学法,”不就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吗?现在倡导“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不就是孔夫子说过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吗?现在倡导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孔夫子当年对学生“问志”时,不也是十分宽松的吗?请看《论语》中的精彩描写:“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在孔子问志的过程中,曾皙还在旁边弹瑟,孔子问到他,才放下琴回答,师生关系是多么和谐。再如传统的“随文教学”,现在仍然是阅读教学的最常见最管用的教学方法。当代语文名师钱梦龙、于漪的阅读教学都是紧扣文本,阐释文理,适当延伸拓展而已。而我们有些教师上起课来,课本可以抛在一边。例如有人上曹禺的《雷雨》,一开课,就要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心还是假意?令人如堕云雾山中。学生还没有了解文本,就要引伸拓展,显然是违反认知规律的,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
新课程实验已有八、九个年头,新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可,所接受。学校课堂也焕发出新的面貌。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
现在,全国一片声倡导“有效教学”,这是为什么?
显然,有些学校、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解读进入了误区,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有的教师不管什么课,不管是否必要,总要分小组,搞所谓的合作探究。结果却出现了“空合作”“伪探究”;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上起课来,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热热闹闹,花样迭出,惟独没有语文的听说读写,殊不知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体音美;有的教师上起课来,用多媒体代替一切,引导学生往多媒体设置好的程序里钻,忽视了自己与学生都是大活人。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没有是非,模棱两可,还美其名曰“多元解读”“重过程不重结果”,忘记了一个教师“主导”“解惑”的职责。其实,“多元解读”应有个“度”,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嘛,总不会变成李耳王;“重过程不重结果”也要看具体情况。科学技术数据你能“重过程不重结果”吗,在考场上你能“重过程不重结果”吗?
还有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上成了“作秀课”,为搞“创新”而做假。福建省普教室原主任陈小敏曾介绍一堂小学音乐示范课,深有感慨:那堂课课题是《我们也能创作闽南歌谣》。执教者先请几个学生唱几首闽南歌谣,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创作闽南歌谣;一会儿要求学生交流创作作品。结果也真的创作出来了,而且唱得有板有眼。你说,作秀做到这个份上。到评课的时候,主持人让我点评,我差点马上溜掉。
其实,“真善美”三个字,“真”是第一位的。没有“真”哪来“善”与“美”?
这些问题与误区,是应该进行理性审视的,这就需要“有思想”。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韩军写了《新语文教育》,他的“新”字,非标新立异,除旧布新的“新”,而是五四“新文化”的“新”。他说:我的“新”其实更陈旧,比当今颇为时髦的打破传统,标新立异,唯新是举“陈旧”了近100年。
韩军认为:新语文教育应回归两个传统,一是回归“五四”“新文化”精神传统,一是回归“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根本方法的传统。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
韩军是个“有思想”的教师。
新课程新理念应该完整的准确的理解,才能使新课程实验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行。
三、理论探索呼唤“有思想”
目前,中学语文教坛上出现了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教法、新模式、新的名词术语。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多元现象,本是正常的。然而,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如果缺乏自己的“思想”,往往无可适从。不是跟风瞎闹,就是袖手旁观。
这就需要“有思想”。
理论探索、教学实践呼唤“有思想”。
“有思想”,总能与时俱进,又不追潮逐流。
“有思想”,境界自然高,学问自然实,主心骨自然硬。那就不是“墙头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山涧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教育是有规律的,语文教学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遵循规律,用心专一,深入探究,努力实践,喜新而不厌旧,趋时而不媚俗,一定会开出绚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一定会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