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互联网大时代的到来,让新媒体这个新事物乘势崛起,逐渐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成为重要的科普传播途径。灵活使用新媒体进行气象科普可有效克服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唤起公众获取气象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宣传效果。本文以主流新媒体微博、微信等为例,个例分析加之以普遍规律总结,力图在新媒体时期探索出一条气象科普通行之道,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气象科普;宣传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3–0039–02
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其中气象灾害和其衍生灾害致损占比达七成以上。对人类而言,改变或阻止气象灾害的发生几近不可能。只能通过提升认识,提高警惕的方式注重防灾减灾。而气象科普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表达让公众接受并理解参与到专业气象知识宣传活动中,提高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我国气象部门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均加以支持,新媒体运营也成为公众话题传播者最重要的技术,因此,在新时代下,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提升整体气象服务水平。
1 传统气象科普宣传存在的局限性
1.1 长期效益差
气象科普主力军是气象业务人员、气象爱好者、气象学者等,专职人员少,较多为兼职人员,难以兼有专业气象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学科素养,与公众的知识互动能力不足,难以准确把握公众的知识需求,将单调且深奥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科普语言,引人入胜且不失专业性。传统的气象科普媒介较少,方式较为单一。在“3·23”世界气象日和“5·12”防灾减灾日以及全国科普日,气象部门会以宣传手册、报刊杂志、科普展板、问答咨询的方式在人口密度大的公共区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或借助气象台站和科技馆等场所让群众接触基本气象灾害常识,但此种方式互动性较差,开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讲解、指导和示范,难以针对不同群体的知识需求提供气象科普服务。提及气象科普,往往集中在城市或气象服务密集度高的区域,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而言,科普资源较差,总之,借助传统媒介的气象科普覆盖面存在较大局限性。
1.2 内容不接地气
依靠传统媒介进行的科普内容质量普遍不高,较为单调,吸引性不强,创新性差,气象知识和人们生产生活不相衔接,不接地气自然无法吸引群众,这样气象科普的社会效益也无法完全显现。科普的重点在于准确定位想把公众培养成怎样的人,科普工作者没有必要让公众成为气象专家,而是让其具备一定科学素养,所谓科普,重点在于“普”而非“科”。气象科普选题刻板,缺少人文关怀,比如题目命名为“气象科普之暴雨”倒不如“大雨如注,何去何从”更能引起公众兴趣。科普内容多为名词解析,现象解释和预警措施等,较少涉及公众生活,且专业术语充斥文章中间,很难让初次接触的人感到逻辑清楚,条理明晰。
2 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
新媒体传播方式破除了信息获取渠道的空间局限性,公众可以不拘泥于一地一时准点接受气象知识,而是借助网络随时随地获取相应的气象信息。不止是查询信息,還包括一些扩展功能,比如防灾减灾建议或灾害产生原因。以新媒体为信息传播载体会增强互动性,仅依靠网络平台便可实现在线交流或留言咨询等,节省场地人力资本,将信息提前存储在特定系统内,当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可随时查阅有关档案。信息发布的方式趋于多样化,传统单一文字或人工播报的方式在新媒体的催动下转变为文字、图片、视听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受众感官的方式,还可利用3D和VR技术让气象信息更加生动有趣。新媒体的应用不仅能让宣传面扩大,宣传方式灵活,宣传内容丰富,而且提高了科普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众拥有足够的知识接受度,会给宣传人员价值反馈,双向的正面情绪回应,可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公众的关注点。逢重大天气事件和灾害性天气过程,可抓住时机开展互动宣传,旨在让民众参与到现场分享中,主动学习灾害有关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科普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确有必要,特别是现今极端天气频发,普通民众也应具有一定预知能力。比如雾霾的形成原因,让民众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特别是关于身体健康的话题,群众对此类气象知识的关注度居高不下。此外,暴雨洪涝和高温干旱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人们对于防灾减灾建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虚拟技术可以将灾害发生前因后果和影响生动展示出来,并结合过程进行详细讲解,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让其深入了解气象灾害成因及危害,并且使群众掌握基本的防御措施,以实现灾害来临之时有效自救,减轻损失。
3 开拓气象科普宣传途径探析
3.1 抓好网络科普平台建设
互联网强大的搜索能力和检测功能,让科普工作能够以新方式,长时间的特性保持大范围工作节奏且足以应付大量繁琐信息筛选。各级气象部门应发挥单位内信息技术人才的特长或者委托第三方,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网络气象科普平台,以拓展宣传质量。例如将气象局网站和官方信息网以及微信微博平台相联通,运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将科普知识生动呈现在群众面前,多途径多平台筑牢科普阵地,借助平台的双向互动,有步骤、讲方法引导受众参与话题讨论,所涉及的科普内容需要侧重于发展具有本地风格,且特色鲜明的平台,如此方能成功对接本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气象知识需求。科普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关键、更重要的是科普理念到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单向、灌输式的科普行为模式,向平等互动、公众参与式的科普行为模式的彻底转变;从单纯依靠专业人员、长周期的科普创作模式,向专业人员与受众结合、实时性的科普创作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方式单调、呆板的科普表达形态,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生动的科普表达形态的彻底转变;从科普受众泛化、内容同质化的科普服务模式,向受众细分、个性精准推送的科普服务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政府推动、事业运作的科普工作模式,向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普工作模式的彻底转变,而以上5个转变必定需要坚实的气象科普平台支撑。 3.2 气象科普专项建设
制定配套管理办法,推动新媒体科普专项申请进行。可建设气象科普精准推送服务,扩容科普互动空间,建立前沿气象科学专家讲坛,气象原理一点通等项目。力求在气象科普中汇聚大量优质原创内容,推广APP移动端,和全国农业水利等优秀科普网站建立合作关系,聘用专业人才原创、剪辑或改编科普视频,编纂科普图文,推送科普头条新闻,有能力者可开发气象科普小游戏,吸引青少年受众,引进优秀的气象科普图书绘本改编为短篇动漫,创建微平台、气象达人、气象风采录等名字风趣的栏目和应用。打造网上气象科普展馆,通过创建精品栏目、强化O2O(线上线下活动)的虚实互动、探索全新网络运营模式等方式全方位推进科普建设。将科普网站跃升为集网站、移动端、O2O、科普推送、离线数字服务、远程管理平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气象科普服务系统。
3.3 发挥专业科普人才优势
多吸引气象学会专家参加科普工作,针对制作和传播的内容进行科学性把关,确保内容权威性和严谨性。借助“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可集合全国各地学者的智慧,创新气象科普合作方式,借鉴中国食品学会与国内著名的电商平台1号店联合打造“食品安全在线消费科普平台”;中国药学会官方微博“药葫芦娃”的“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央视《新闻直播间》、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人民日报、生命时报等媒体传播的优秀典型,扩大覆盖人次。组建气象专家科普团队,聘用学界权威担任首席科普专家,邀请其对气象领域相关知识进行科学传播,帮助公眾解读热点气象问题,让谣言止于科学。
3.4 注重研究用户习惯
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二者均具有传播上的极大优势,但面向的用户群体阅读习惯却各不相同。微博更新次数可自定义,但对字数要求严格,每条微博需控制在140字以内,超过字数的文段可以制成图片,以图片的形式上传。但微博的价值就在于“微”,用户的阅读速度较快,阅读的集中力和思辨力容易被长篇幅的内容冲淡。因此在微博上编辑气象科普时,要强调简洁化、原则化,力求以最简单的文字讲明问题。微信公众号则不同,其每天推送次数有限,所以利用微信科普时应坚持精品化原则,细心编排文案。由于公众号推送无字数限制,所以科普内容可兼具图片文字,甚至表情等,实现视听多元化阅读。
4 结语
利用新媒体将气象科普信息化推动了科普方式与内容的创新发展与深刻变革,要把科普信息化作为气象科普的首要任务,把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作为科普的主战场,让知识在网上、在移动端传播与流行,让每个公众成为科普的受益者和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韩丹.新媒体时代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家参谋,2020(17): 151.
[2] 姜姗.新媒体时代气象信息服务途径延伸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20(1):136-137.
[3] 李盛芳,郭超燕,陈献朝.融媒体时代气象宣传的问题与策略[J].视听,2020(2): 138-139.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关键词 新媒体;气象科普;宣传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3–0039–02
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其中气象灾害和其衍生灾害致损占比达七成以上。对人类而言,改变或阻止气象灾害的发生几近不可能。只能通过提升认识,提高警惕的方式注重防灾减灾。而气象科普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表达让公众接受并理解参与到专业气象知识宣传活动中,提高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我国气象部门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均加以支持,新媒体运营也成为公众话题传播者最重要的技术,因此,在新时代下,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提升整体气象服务水平。
1 传统气象科普宣传存在的局限性
1.1 长期效益差
气象科普主力军是气象业务人员、气象爱好者、气象学者等,专职人员少,较多为兼职人员,难以兼有专业气象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学科素养,与公众的知识互动能力不足,难以准确把握公众的知识需求,将单调且深奥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科普语言,引人入胜且不失专业性。传统的气象科普媒介较少,方式较为单一。在“3·23”世界气象日和“5·12”防灾减灾日以及全国科普日,气象部门会以宣传手册、报刊杂志、科普展板、问答咨询的方式在人口密度大的公共区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或借助气象台站和科技馆等场所让群众接触基本气象灾害常识,但此种方式互动性较差,开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讲解、指导和示范,难以针对不同群体的知识需求提供气象科普服务。提及气象科普,往往集中在城市或气象服务密集度高的区域,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而言,科普资源较差,总之,借助传统媒介的气象科普覆盖面存在较大局限性。
1.2 内容不接地气
依靠传统媒介进行的科普内容质量普遍不高,较为单调,吸引性不强,创新性差,气象知识和人们生产生活不相衔接,不接地气自然无法吸引群众,这样气象科普的社会效益也无法完全显现。科普的重点在于准确定位想把公众培养成怎样的人,科普工作者没有必要让公众成为气象专家,而是让其具备一定科学素养,所谓科普,重点在于“普”而非“科”。气象科普选题刻板,缺少人文关怀,比如题目命名为“气象科普之暴雨”倒不如“大雨如注,何去何从”更能引起公众兴趣。科普内容多为名词解析,现象解释和预警措施等,较少涉及公众生活,且专业术语充斥文章中间,很难让初次接触的人感到逻辑清楚,条理明晰。
2 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
新媒体传播方式破除了信息获取渠道的空间局限性,公众可以不拘泥于一地一时准点接受气象知识,而是借助网络随时随地获取相应的气象信息。不止是查询信息,還包括一些扩展功能,比如防灾减灾建议或灾害产生原因。以新媒体为信息传播载体会增强互动性,仅依靠网络平台便可实现在线交流或留言咨询等,节省场地人力资本,将信息提前存储在特定系统内,当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可随时查阅有关档案。信息发布的方式趋于多样化,传统单一文字或人工播报的方式在新媒体的催动下转变为文字、图片、视听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受众感官的方式,还可利用3D和VR技术让气象信息更加生动有趣。新媒体的应用不仅能让宣传面扩大,宣传方式灵活,宣传内容丰富,而且提高了科普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公众拥有足够的知识接受度,会给宣传人员价值反馈,双向的正面情绪回应,可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公众的关注点。逢重大天气事件和灾害性天气过程,可抓住时机开展互动宣传,旨在让民众参与到现场分享中,主动学习灾害有关知识,提高其防范意识。科普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确有必要,特别是现今极端天气频发,普通民众也应具有一定预知能力。比如雾霾的形成原因,让民众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特别是关于身体健康的话题,群众对此类气象知识的关注度居高不下。此外,暴雨洪涝和高温干旱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人们对于防灾减灾建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虚拟技术可以将灾害发生前因后果和影响生动展示出来,并结合过程进行详细讲解,给受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让其深入了解气象灾害成因及危害,并且使群众掌握基本的防御措施,以实现灾害来临之时有效自救,减轻损失。
3 开拓气象科普宣传途径探析
3.1 抓好网络科普平台建设
互联网强大的搜索能力和检测功能,让科普工作能够以新方式,长时间的特性保持大范围工作节奏且足以应付大量繁琐信息筛选。各级气象部门应发挥单位内信息技术人才的特长或者委托第三方,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网络气象科普平台,以拓展宣传质量。例如将气象局网站和官方信息网以及微信微博平台相联通,运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将科普知识生动呈现在群众面前,多途径多平台筑牢科普阵地,借助平台的双向互动,有步骤、讲方法引导受众参与话题讨论,所涉及的科普内容需要侧重于发展具有本地风格,且特色鲜明的平台,如此方能成功对接本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气象知识需求。科普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关键、更重要的是科普理念到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单向、灌输式的科普行为模式,向平等互动、公众参与式的科普行为模式的彻底转变;从单纯依靠专业人员、长周期的科普创作模式,向专业人员与受众结合、实时性的科普创作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方式单调、呆板的科普表达形态,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生动的科普表达形态的彻底转变;从科普受众泛化、内容同质化的科普服务模式,向受众细分、个性精准推送的科普服务模式的彻底转变;从政府推动、事业运作的科普工作模式,向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普工作模式的彻底转变,而以上5个转变必定需要坚实的气象科普平台支撑。 3.2 气象科普专项建设
制定配套管理办法,推动新媒体科普专项申请进行。可建设气象科普精准推送服务,扩容科普互动空间,建立前沿气象科学专家讲坛,气象原理一点通等项目。力求在气象科普中汇聚大量优质原创内容,推广APP移动端,和全国农业水利等优秀科普网站建立合作关系,聘用专业人才原创、剪辑或改编科普视频,编纂科普图文,推送科普头条新闻,有能力者可开发气象科普小游戏,吸引青少年受众,引进优秀的气象科普图书绘本改编为短篇动漫,创建微平台、气象达人、气象风采录等名字风趣的栏目和应用。打造网上气象科普展馆,通过创建精品栏目、强化O2O(线上线下活动)的虚实互动、探索全新网络运营模式等方式全方位推进科普建设。将科普网站跃升为集网站、移动端、O2O、科普推送、离线数字服务、远程管理平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气象科普服务系统。
3.3 发挥专业科普人才优势
多吸引气象学会专家参加科普工作,针对制作和传播的内容进行科学性把关,确保内容权威性和严谨性。借助“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可集合全国各地学者的智慧,创新气象科普合作方式,借鉴中国食品学会与国内著名的电商平台1号店联合打造“食品安全在线消费科普平台”;中国药学会官方微博“药葫芦娃”的“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央视《新闻直播间》、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人民日报、生命时报等媒体传播的优秀典型,扩大覆盖人次。组建气象专家科普团队,聘用学界权威担任首席科普专家,邀请其对气象领域相关知识进行科学传播,帮助公眾解读热点气象问题,让谣言止于科学。
3.4 注重研究用户习惯
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二者均具有传播上的极大优势,但面向的用户群体阅读习惯却各不相同。微博更新次数可自定义,但对字数要求严格,每条微博需控制在140字以内,超过字数的文段可以制成图片,以图片的形式上传。但微博的价值就在于“微”,用户的阅读速度较快,阅读的集中力和思辨力容易被长篇幅的内容冲淡。因此在微博上编辑气象科普时,要强调简洁化、原则化,力求以最简单的文字讲明问题。微信公众号则不同,其每天推送次数有限,所以利用微信科普时应坚持精品化原则,细心编排文案。由于公众号推送无字数限制,所以科普内容可兼具图片文字,甚至表情等,实现视听多元化阅读。
4 结语
利用新媒体将气象科普信息化推动了科普方式与内容的创新发展与深刻变革,要把科普信息化作为气象科普的首要任务,把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作为科普的主战场,让知识在网上、在移动端传播与流行,让每个公众成为科普的受益者和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韩丹.新媒体时代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家参谋,2020(17): 151.
[2] 姜姗.新媒体时代气象信息服务途径延伸思考[J].现代农业研究,2020(1):136-137.
[3] 李盛芳,郭超燕,陈献朝.融媒体时代气象宣传的问题与策略[J].视听,2020(2): 138-139.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