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平衡论:最大的支持与最基本的规律

来源 :中国会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zm4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笔者参加了一场某市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评审会。由于该市在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区域环境、交通设施、旅游资源及消费潜力等会展业综合发展条件方面都表现不俗,也拥有几个自有品牌会展活动,具备了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
  由于目前场馆展览面积只有6万平米,所以新建会展场馆的地址和面积就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
  让笔者惊讶的是,其中一家国际知名房地产顾问公司在陈述规划方案时,将该市定位为“亚太会展名城”、“全国会展中心城市”。论证做的甚是详细,最后结论却是无需扩建会展中心,只要把现有会展中心的使用率提高到比较理想的水平,便可成为亚洲会展中心城市!评审会结束,经私下了解得知,这家国际知名顾问公司被”吃了小灶”,在“听政府”与“听市场”之间败下阵来,得出与论证过程不致的结论,令人愕然。
  在诸多城市纷纷发展会展业的当下,以下三个问题还是要着重厘清:
  首先,政府是否下定决心发展会展业!
  毋庸置疑,城市综合实力是会展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会展业特别是其发展初期,具有明显的政府依存性,除了产业基础和消费市场外,需要政府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和高效协调/调配交通、公安、消防、海关、检验检疫等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会展业又以其他服务业发展为前提,是典型的服务业依存行业,会展活动带来的人、财、物、信息等的跨区域流动,必须依靠其他服务业来实现。因此,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第步是政府是否下定决心要发展会展业,是否达成发展共识。
  其次,会展场馆是会展城市发展的着力点,毫无疑问!
  2016年,該市“网红小镇”总游客人数达到415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4.02亿元,二次消费(商品、电瓶车、导游、餐饮和住宿等)收入2.94亿元,不仅成为该市赢收能力最强的景区,更是以 己之力撑起城市旅游从观光时代转向休闲度假时代,带动该市所有酒店入住率全部提升。同样道理也适用会展业。在会展产业链中,场馆是唯的不动产,也是产业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没有场馆就没有产业链可言。北京展览业的衰退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大型会展场馆的制约,致使大型展会纷纷南移;即将投入运营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无疑将是奠定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会展业中超级地位的基石。在全球会展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当下,仅凭6万平米展馆的饱和运营,奢望跻身亚太会展名城,岂不是天方夜谭?
  最后,会展业规划是“听政府”还是“听市场”?
  反观近年来会展场馆建设情况,市场定位、建筑体量、设计规划和功能配置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政府意志”的体现。例如忽略会展业融合发展的市场趋势,仍然以展览功能为主,会议功能、餐饮功能缺失或者不足;又如,在会展场馆规划过程中,忽视(或者出于成本等种种考虑)交通路网的规划等。市场需求和市场前瞻缺位的影响必然在后期运营中体现出来——投入运营之时便是升级改造开始之日。最终,不得不回归到遵循市场规律的轨道上。但浪费的时间和金钱却是无法追回了。
  政府支持,是最大的支持;市场规律,是基本的规律。如何用好支持与规律,是会展业发展实践中的“平衡论”。
其他文献
过去40年,中国在快速城市化中对城市风貌的研究过多注重物质空间,忽略了传统文化及城市精神的内涵。文章从三个学术层面,通过对西方的"三时期十一阶段"和中国的"四时期十四阶段"的分段研究,总结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研究思潮和研究方法,并梳理主要学者提出的相关核心理论及其作用价值,总结出中国城市风貌研究的思潮演变及发展方向。文章希望能展现中西方城市风貌研究思潮演进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后续研究厘清历史脉络。
海岛型城镇作为山水城市的一种特殊类型,拥有独具海岛特色的山水空间环境。山、海等山水要素承载并见证着海岛型城镇数百年来的空间演替和文明起落,是海岛型城镇空间特色的重要来源。文章针对近年来海岛型城镇空间同质化、特色彰显不足等现实问题,以福建省东山县双东湖片区为例,在梳理现状山水要素与城镇空间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宏观尺度建构山—城—海秩序、中观尺度营造山水景观环境及微观尺度彰显山海人文内涵的海岛型城镇
历经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投入规模不足的问题,转为因土地和硬件设施供给不足而导致的"有钱难办学"问题。基于此,文章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分析其基础教育设施发展现状和问题,对如何保障教育发展权、对接城乡规划及制定配套标准等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并结合管理实践,提出"一图一表+建设标准+实施细则"的规划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