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丛书综录》权威性强,使用范围广,是全国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一本“看家书”。但笔者在多年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中渐渐发现书中的异文现象已给前来查阅的年轻读者群造成困扰,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书的使用效率。笔者拟选取一些较为典型的例子探索《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异文现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求对汉字的使用研究和古籍图书工具书的高效使用有所裨益。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体系,是汉民族用以交际和保留信息资料的工具。这种具有工具性质的符号体系,其基本要求是表意清晰明确和使用方便快捷。也就是说其字符必须具有区别性、启示性、可视性和便于书写性,这是表面层次的要求;其深层次的要求是其字符要具有构形的规律性和字符的规范性。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千百年来,人们在汉语符号的创制中,不断地尝试使用多种构形方法。构形方法多样性的尝试,也使得汉字形体出现多样性。异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异体字就是这种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异文包括狭义异体字和广义异体字:狭义异体字指那些用法完全相同的异体字,王宁称之为异构字;广义异体字包括狭义异体字以及部分用法相同的异体字。本文所要探讨的异文特指那些用法完全相同的狭义异体字。
狭义异体字是指由音义相同而构形不同的字组合而成的一组字,它是汉字发展演变史上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字现象。狭义异体字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字形上的,因为所表达的是同一个义,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狭义异体字可以互换使用,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目前,学术界对于这种“异体字”的权威界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刘又辛先生也有类似表述:“凡是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的字,都叫做异体字。”(《中国语文》1979年第4期)刘先生的观点对汉语权威工具书《汉语大字典》的异体字整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异体字用相异的字形表示相同的音与义,其内涵、外延完完全全相同,是重叠的若干个同心圆。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百寿图》就是罗列了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积累下来的一百个异体的“寿”字。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教店小二“茴香豆”的“茴”字的若干写法,也是“茴”的一组异体字。
《中国丛书综录》中所存在的异体字数量极大。有在不同的书名中大量使用异体字的现象。例如:“攷、考”为一对异体字,同在《中国丛书综录·总目》中,同为宋代王应麟撰书,48页的《诗地理攷》用“攷”,而92页的《汉志考》却用“考”。甚至在相同的书名中也有使用异体字而形成同书异名现象。例如:清代范家相撰写的《家语证伪》,在(民国)江杏溪辑民国十三年(1924)苏州文学山房木活字排印的《江氏聚珍版丛书》(一名《文学山房丛书》)中为《家语证偽》(《中国丛书综录·总目》299页)。在(清)徐维则辑清咸丰光绪间会稽徐氏刊本《会稽徐氏铸学斋丛书》中则为《家语证僞》(《中国丛书综录·总目》209页)。“偽、僞”为一对异体字。
《中国丛书综录》中异文形体的构成以会意和形声为主。仔细分析这些异文的构造特点,大约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构造方式不同,即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二、构造方式相同,均为形声字,但意符不同。三、均为形声字,但声符不同。四、均为形声字,但形符与声符都不同。五、变换形声字各种成分的位置。
一、异体字的造字方式不同
(1-1)汉延熹西嶽华山碑考,四卷,(清)阮元撰。见嘉庆十八年阮元撰《文选楼丛书》。(《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75页)
(1-2)海岳名言,一卷,(宋)米芾撰。见《四库全书·子集》。(《中国丛书综录·总目》98页)
按:“岳”与“嶽”是异体字。《说文解字》:“嶽,东岱。从山,獄声。”《说文解字注》“嶽”为:“古文,象高形,今字作‘岳’,古文之变。”(437页)“嶽”是形声字,因为表示高山,所以从“山”。“岳”的古字象山高至云端,是一个会意字。这两个异体字的形成是由于造字时造字者使用了不同的造字方式。
(2-1)献醜集,一卷,(宋)许棐撰。(宋)左圭《辑已集》,见《百川学海》。(《中国丛书综录·总目》3页)
(2-2)丑庄日记,(明)姜南撰。《说郛续四十六》,(明)陶珽辑,清顺治三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十七。(《中国丛书综录·总目》23页)
按:“丑”和“醜”是异体字。《说文解字》:“丑,纽也。象手之形。”《说文解字注》:“人于是举手有为。又者,手也。从又而联缀其三指,像欲为,而溧冽气寒未得为也。”(744页)引申为“丑恶”之意。可见“丑”本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醜,可恶也。从鬼,酉声。”《说文解字注》:“从鬼,非真鬼也,以可恶故从鬼。”可见这是一个形声字。这两个异体字的形成也是由于造字者采用了不同的造字方式。
二、形符不同
(1-1)嬾真子录,五卷,(宋)马永卿撰。见《儒学警悟》,(宋)俞鼎孙、(宋)俞经辑,民国十一年(1922)武进陶氏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页)
(1-2)憨子,一卷,(□)懒道人录。见《尘谈拾雅》,(清)刘节卿辑,清同治八年(1869)藏修书屋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753页)
按:“嬾”和“懒”是异体字。《说文解字》:“嬾,懈也。从女,赖声。”《说文解字注》:“俗作‘懒’。”(624页)“嬾”字从“女”,表示“懈怠”意,这大概与父系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有关,《说文》从“女”之字多贬义。“嬾”造字时是造字者的社会文化思维决定了形符的选择。“懒”从心,赖声。“懒”与“嬾”之声符相同。从“心”,表示“懈怠”是一种心理活动。“懒”造字时是造字者从动作状态的心理因素去考虑构形的。“嬾”、“懒”异形源于造字者不同的构形思维。
(2-1)世说新语注钞,二卷。见《三注钞》,(明)钟惺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0页)
(2-2)抄朱子劄言,四卷,(明)叶廷秀纂评。见《叶润山辑著全书》,(明)叶廷秀辑撰,明崇祯中刊清补刊印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3页)
按:“钞”和“抄”是异体字。《说文解字》:“钞,叉取也。从金,少声。”《说文解字注》:“从金者,容以金铁诸器刺取之也。今谓窃取人文字曰‘钞’,俗作‘抄’。”(714页)“钞”的形旁“钅”是从表示书写工具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抄”的形旁“扌”则从书写者的角度来考虑的,书写者用手进行书写。“钞”、“抄”异形源于造字者不同的思考角度。
(3-1)世说新语注钞,二卷。见《三注钞》,(明)钟惺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0页)
(3-2)考工记註,二卷,(汉)郑玄撰。见《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明)卢之颐辑, 明溪香书屋刊
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1页)
按:“注”和“註”是异体字。《说文解字》:“注,灌也。从水,主声。”《说文解字注》:“引申为传注,为六书转注。”(555页)这是同状引申。“註”从“言”,《说文解字注》:“记物曰註。”(555页)可见,这两个异体字的形成是由于造字时思维起点不同而形成的。
三、改换音近的声符
(1-1)南海古蹟记,一卷,(元)吴莱撰。见《续百川学海》,(明)吴永辑,明刊本戊集。(《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页)
(1-2)黔西古跡考,(清)钱霦撰。《檀几丛书》,(清)王晖、(清)张潮辑,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本,《余集·卷上》。(《中国丛书综录·总目》69页)
按:“蹟”和“跡”都从足,很明显都与双脚行走有关。“蹟”的声符“责”,“跡”的声符“亦”,“责”“亦”两者古音相近。
(2-1)神仙传,(晋)葛洪撰。《说郛一百二十》,(元)陶宗仪辑,(明)陶珽重校,清顺治三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五十八。(《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4页)
(2-2)神僊传,(晋)葛洪撰,见《广汉魏丛书》,(明)何允中辑,明万历二十年(1592)刊本,清嘉庆中刊本,《别史》。(《中国丛书综录·总目》42页)
按:仙,从人,从山,山亦声。僊,从人,从,亦声。两者使用音近的不同声旁。同时“仙”、“僊”二字异体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心理差异。《说文解字·人部》有两个“仙”字,一作“仚”,一作“僊”。许慎认为前一字为“人在山上貌”,后一字为“长生僊去”。“仚”又作“仙”。“后人移‘人’于旁,以为‘神仙’之‘仙’。”(《隶辨·仙韵》)朱骏声以为“仚”当为“僊”之或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814页,武汉古籍书店,1983)刘熙《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何九盈先生则认为“仙”、“僊”二字异体“在思维原点上又是互补的”。
四、换用各自不同的形符与声符
(1-1)抄朱子劄言,四卷,(明)叶廷秀纂评。见《叶润山辑著全书》,(明)叶廷秀辑撰,明崇祯中刊清补刊印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3页)
(1-2)湛园札记,四卷,(清)姜宸英撰。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00页)
按:《说文解字》:“札,牒也。从木乙声。”《说文解字注》:“札,木简之薄小者。”(265页)从木,说明了“札”的质地。“劄”从刀,答声,说明了书写的工具。“乙”与“答”古音相近,因而形成了这两个异体字。
五、变换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1-1)东城衤集 记,一卷,(清)厉鹗撰。见《昭代丛书》,(清)张潮、(清)张渐辑,(清)杨复吉、(清)沈楙悳辑,清道光中吴江沈氏世楷堂刊本。(《中国丛书综录·子目》539页)
(1-2)雜文偶存,二卷,(清)李镕经撰。见《雪华馆丛编》,(民国)牛诚修辑,民国五年(1916)定襄牛氏排印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413页)
按:“雜”和“衤集 ”是异体字。“衤集 ”写成“雜”,“衣”只占了左上角,并改变了形状,“集”下的“木”则写到左下角去了。所以这两个异体字的构造部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部件的位置发生了变动,从而形成了异体字。
(2-1)秋红丈室遗诗,一卷,(清)金礼赢撰。见《春晖堂丛书》,(清)徐渭仁辑,清道光咸丰间上海徐氏刊同治中补刊本《来斋金石刻考略》三卷,(清)林侗撰,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74页)
(2-2)火禾 室遗文,一卷,(清)杨凤苞撰。见《范白舫所刊书》,(清)范锴辑,清道光中乌程范氏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70页)
按:“秋”与“火禾”是异体字,两者的构成部件相同,都是从禾、从火。但是这两个字中“禾”与“火”这两个部件的位置不同,盖是因为书写者书写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3-1)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宋)陆游撰。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09-110页)
(3-2)归田类稾,二十四卷,(元)张养浩撰。(《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10-111页)
按:“稿”与“稾”都是从禾,高声。构成部件相同,由于书写者书写习惯的不同,将“稿”的形旁“禾”写到声旁“高”之上,从而形成异体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异体字的产生方式复杂多样,当然,异体字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概括地说,包括时代的、社会的、地域的、政治的、文化的、造字方法的等等原因。正是这些因素,作用于汉字造字和使用(包括书写)过程中,使汉字不得不受其影响,而产生出诸多的异样形体,为人们的识记和使用带来诸多的困难。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异体字的产生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汉语词与汉字的关系来看。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它的内容是词义,形式是语音。因此,词是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一定的意义内涵,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索绪尔在《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将某个特定的听觉印象与某个确定的概念连接起来,并赋予它符号的价值,这是个彻底任意的关系。”这里“听觉印象”即是指词的语音形式;“某个确定的概念”则是指词义。语音形式和词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同时,汉字与语义的结合又存在任意性。所以只有当词义与语音结合,以及语义与汉字的结合这两个结构层次平衡时,才能形音义统一。当两个结构层次不平衡,即字形与音义结合的词不相配,就会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词义变化和汉字形体改变等互动的语言文字现象。如一个字有时记录一个词,有时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也有两个不同的汉字却只记录一个词,如前面所述“劄”、“札”,“懒”、“嬾”。
字词关系是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坐标中形成的,同一字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音义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字和词的变化有时并不同步发展。正是因为字与词在发展中不一一对应,才产生了异体字、区别字、假借字等许多语言文字现象,《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异体字也正是字词关系不平衡的历史积淀物。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异体字在所记录的汉语语词之外,也记载和传达着诸多的文化信息,使其成为文化考古的活化石,成为人们考古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因为从本质上说,异体字现象是同一字义与不同字形发生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或同时共存,或历时更替,但究其成因,却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地域的、造字方法的、文化的、政治需要的变异。而汉字是表意文字,由于汉字自身的局限性和文化的复杂性,汉字对文化的承载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异体字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字信息承载能力上的不足。首先,一个汉字的表意部件少,如果有异体字存在,表意部件就相对地增多了,有的汉字有好几个异体字,增加的表意部件就更多。表意部件增多,相应地提高了汉字的文化承载能力,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同一文化现象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分析异体字不同的构形理据,探究它的成因,便可窥见其中所载负的文化信息,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仙”、“僊”,“钞”、“抄”。
而且不同的声符可以证明在当时两个音是同音或音相近。如上文所述的“仙”、“僊”,“蹟”、“跡”。
但是语言文字本是一个和谐的系统,由词的音义、义与字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异体字等出现,造成用字的复杂。也正因为如此,异体字、同形字等只是语言文字处于不平衡期的一种文字现象。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语言文字内部的自我调节和社会规范用字的影响,异体字、同形字等只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而且在汉字的应用中,使用功能没有差异的一组字,是语言文字的冗余,给使用者徒增困难。所以当异体字之间无规则地混乱使用,打破了语言文字的明确性原则,语言文字的经济性原则,就使得异体字不断发生变化,或被淘汰,或重新组合、分化,从而各司其职。
《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异体字存在已经给读者的查询带来了困难,在这样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更需要文字的统一。而词与词彼此之间最理想的结合原则是既准确精密,又简练经济,以便最完美地承担起社会交际的重担。因此,虽然异体字的存在可以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但是从使用的角度来看,异体字还是应该逐渐被淘汰的。
古书书名的文字是不能随意改换的,当然,《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异体字也是不能任意用正字替换的。要高效率使用这部重要的工具书,我们不仅应该正视异体字在这部书中的存在,还应该从理论上认清异体字产生的复杂原因,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异体字,读懂读通古书,继承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通讯地址:225002江苏省扬州大学敬文图书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体系,是汉民族用以交际和保留信息资料的工具。这种具有工具性质的符号体系,其基本要求是表意清晰明确和使用方便快捷。也就是说其字符必须具有区别性、启示性、可视性和便于书写性,这是表面层次的要求;其深层次的要求是其字符要具有构形的规律性和字符的规范性。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千百年来,人们在汉语符号的创制中,不断地尝试使用多种构形方法。构形方法多样性的尝试,也使得汉字形体出现多样性。异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异体字就是这种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异文包括狭义异体字和广义异体字:狭义异体字指那些用法完全相同的异体字,王宁称之为异构字;广义异体字包括狭义异体字以及部分用法相同的异体字。本文所要探讨的异文特指那些用法完全相同的狭义异体字。
狭义异体字是指由音义相同而构形不同的字组合而成的一组字,它是汉字发展演变史上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字现象。狭义异体字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字形上的,因为所表达的是同一个义,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狭义异体字可以互换使用,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目前,学术界对于这种“异体字”的权威界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刘又辛先生也有类似表述:“凡是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的字,都叫做异体字。”(《中国语文》1979年第4期)刘先生的观点对汉语权威工具书《汉语大字典》的异体字整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异体字用相异的字形表示相同的音与义,其内涵、外延完完全全相同,是重叠的若干个同心圆。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百寿图》就是罗列了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积累下来的一百个异体的“寿”字。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教店小二“茴香豆”的“茴”字的若干写法,也是“茴”的一组异体字。
《中国丛书综录》中所存在的异体字数量极大。有在不同的书名中大量使用异体字的现象。例如:“攷、考”为一对异体字,同在《中国丛书综录·总目》中,同为宋代王应麟撰书,48页的《诗地理攷》用“攷”,而92页的《汉志考》却用“考”。甚至在相同的书名中也有使用异体字而形成同书异名现象。例如:清代范家相撰写的《家语证伪》,在(民国)江杏溪辑民国十三年(1924)苏州文学山房木活字排印的《江氏聚珍版丛书》(一名《文学山房丛书》)中为《家语证偽》(《中国丛书综录·总目》299页)。在(清)徐维则辑清咸丰光绪间会稽徐氏刊本《会稽徐氏铸学斋丛书》中则为《家语证僞》(《中国丛书综录·总目》209页)。“偽、僞”为一对异体字。
《中国丛书综录》中异文形体的构成以会意和形声为主。仔细分析这些异文的构造特点,大约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构造方式不同,即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二、构造方式相同,均为形声字,但意符不同。三、均为形声字,但声符不同。四、均为形声字,但形符与声符都不同。五、变换形声字各种成分的位置。
一、异体字的造字方式不同
(1-1)汉延熹西嶽华山碑考,四卷,(清)阮元撰。见嘉庆十八年阮元撰《文选楼丛书》。(《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75页)
(1-2)海岳名言,一卷,(宋)米芾撰。见《四库全书·子集》。(《中国丛书综录·总目》98页)
按:“岳”与“嶽”是异体字。《说文解字》:“嶽,东岱。从山,獄声。”《说文解字注》“嶽”为:“古文,象高形,今字作‘岳’,古文之变。”(437页)“嶽”是形声字,因为表示高山,所以从“山”。“岳”的古字象山高至云端,是一个会意字。这两个异体字的形成是由于造字时造字者使用了不同的造字方式。
(2-1)献醜集,一卷,(宋)许棐撰。(宋)左圭《辑已集》,见《百川学海》。(《中国丛书综录·总目》3页)
(2-2)丑庄日记,(明)姜南撰。《说郛续四十六》,(明)陶珽辑,清顺治三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十七。(《中国丛书综录·总目》23页)
按:“丑”和“醜”是异体字。《说文解字》:“丑,纽也。象手之形。”《说文解字注》:“人于是举手有为。又者,手也。从又而联缀其三指,像欲为,而溧冽气寒未得为也。”(744页)引申为“丑恶”之意。可见“丑”本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醜,可恶也。从鬼,酉声。”《说文解字注》:“从鬼,非真鬼也,以可恶故从鬼。”可见这是一个形声字。这两个异体字的形成也是由于造字者采用了不同的造字方式。
二、形符不同
(1-1)嬾真子录,五卷,(宋)马永卿撰。见《儒学警悟》,(宋)俞鼎孙、(宋)俞经辑,民国十一年(1922)武进陶氏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页)
(1-2)憨子,一卷,(□)懒道人录。见《尘谈拾雅》,(清)刘节卿辑,清同治八年(1869)藏修书屋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753页)
按:“嬾”和“懒”是异体字。《说文解字》:“嬾,懈也。从女,赖声。”《说文解字注》:“俗作‘懒’。”(624页)“嬾”字从“女”,表示“懈怠”意,这大概与父系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有关,《说文》从“女”之字多贬义。“嬾”造字时是造字者的社会文化思维决定了形符的选择。“懒”从心,赖声。“懒”与“嬾”之声符相同。从“心”,表示“懈怠”是一种心理活动。“懒”造字时是造字者从动作状态的心理因素去考虑构形的。“嬾”、“懒”异形源于造字者不同的构形思维。
(2-1)世说新语注钞,二卷。见《三注钞》,(明)钟惺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0页)
(2-2)抄朱子劄言,四卷,(明)叶廷秀纂评。见《叶润山辑著全书》,(明)叶廷秀辑撰,明崇祯中刊清补刊印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3页)
按:“钞”和“抄”是异体字。《说文解字》:“钞,叉取也。从金,少声。”《说文解字注》:“从金者,容以金铁诸器刺取之也。今谓窃取人文字曰‘钞’,俗作‘抄’。”(714页)“钞”的形旁“钅”是从表示书写工具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抄”的形旁“扌”则从书写者的角度来考虑的,书写者用手进行书写。“钞”、“抄”异形源于造字者不同的思考角度。
(3-1)世说新语注钞,二卷。见《三注钞》,(明)钟惺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0页)
(3-2)考工记註,二卷,(汉)郑玄撰。见《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明)卢之颐辑, 明溪香书屋刊
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1页)
按:“注”和“註”是异体字。《说文解字》:“注,灌也。从水,主声。”《说文解字注》:“引申为传注,为六书转注。”(555页)这是同状引申。“註”从“言”,《说文解字注》:“记物曰註。”(555页)可见,这两个异体字的形成是由于造字时思维起点不同而形成的。
三、改换音近的声符
(1-1)南海古蹟记,一卷,(元)吴莱撰。见《续百川学海》,(明)吴永辑,明刊本戊集。(《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页)
(1-2)黔西古跡考,(清)钱霦撰。《檀几丛书》,(清)王晖、(清)张潮辑,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新安张氏霞举堂刊本,《余集·卷上》。(《中国丛书综录·总目》69页)
按:“蹟”和“跡”都从足,很明显都与双脚行走有关。“蹟”的声符“责”,“跡”的声符“亦”,“责”“亦”两者古音相近。
(2-1)神仙传,(晋)葛洪撰。《说郛一百二十》,(元)陶宗仪辑,(明)陶珽重校,清顺治三年(1646),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五十八。(《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4页)
(2-2)神僊传,(晋)葛洪撰,见《广汉魏丛书》,(明)何允中辑,明万历二十年(1592)刊本,清嘉庆中刊本,《别史》。(《中国丛书综录·总目》42页)
按:仙,从人,从山,山亦声。僊,从人,从,亦声。两者使用音近的不同声旁。同时“仙”、“僊”二字异体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心理差异。《说文解字·人部》有两个“仙”字,一作“仚”,一作“僊”。许慎认为前一字为“人在山上貌”,后一字为“长生僊去”。“仚”又作“仙”。“后人移‘人’于旁,以为‘神仙’之‘仙’。”(《隶辨·仙韵》)朱骏声以为“仚”当为“僊”之或体。(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814页,武汉古籍书店,1983)刘熙《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何九盈先生则认为“仙”、“僊”二字异体“在思维原点上又是互补的”。
四、换用各自不同的形符与声符
(1-1)抄朱子劄言,四卷,(明)叶廷秀纂评。见《叶润山辑著全书》,(明)叶廷秀辑撰,明崇祯中刊清补刊印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53页)
(1-2)湛园札记,四卷,(清)姜宸英撰。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00页)
按:《说文解字》:“札,牒也。从木乙声。”《说文解字注》:“札,木简之薄小者。”(265页)从木,说明了“札”的质地。“劄”从刀,答声,说明了书写的工具。“乙”与“答”古音相近,因而形成了这两个异体字。
五、变换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1-1)东城衤集 记,一卷,(清)厉鹗撰。见《昭代丛书》,(清)张潮、(清)张渐辑,(清)杨复吉、(清)沈楙悳辑,清道光中吴江沈氏世楷堂刊本。(《中国丛书综录·子目》539页)
(1-2)雜文偶存,二卷,(清)李镕经撰。见《雪华馆丛编》,(民国)牛诚修辑,民国五年(1916)定襄牛氏排印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413页)
按:“雜”和“衤集 ”是异体字。“衤集 ”写成“雜”,“衣”只占了左上角,并改变了形状,“集”下的“木”则写到左下角去了。所以这两个异体字的构造部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部件的位置发生了变动,从而形成了异体字。
(2-1)秋红丈室遗诗,一卷,(清)金礼赢撰。见《春晖堂丛书》,(清)徐渭仁辑,清道光咸丰间上海徐氏刊同治中补刊本《来斋金石刻考略》三卷,(清)林侗撰,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74页)
(2-2)火禾 室遗文,一卷,(清)杨凤苞撰。见《范白舫所刊书》,(清)范锴辑,清道光中乌程范氏刊本。(《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70页)
按:“秋”与“火禾”是异体字,两者的构成部件相同,都是从禾、从火。但是这两个字中“禾”与“火”这两个部件的位置不同,盖是因为书写者书写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3-1)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宋)陆游撰。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09-110页)
(3-2)归田类稾,二十四卷,(元)张养浩撰。(《中国丛书综录·总目》110-111页)
按:“稿”与“稾”都是从禾,高声。构成部件相同,由于书写者书写习惯的不同,将“稿”的形旁“禾”写到声旁“高”之上,从而形成异体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异体字的产生方式复杂多样,当然,异体字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概括地说,包括时代的、社会的、地域的、政治的、文化的、造字方法的等等原因。正是这些因素,作用于汉字造字和使用(包括书写)过程中,使汉字不得不受其影响,而产生出诸多的异样形体,为人们的识记和使用带来诸多的困难。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异体字的产生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汉语词与汉字的关系来看。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它的内容是词义,形式是语音。因此,词是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一定的意义内涵,而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索绪尔在《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将某个特定的听觉印象与某个确定的概念连接起来,并赋予它符号的价值,这是个彻底任意的关系。”这里“听觉印象”即是指词的语音形式;“某个确定的概念”则是指词义。语音形式和词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同时,汉字与语义的结合又存在任意性。所以只有当词义与语音结合,以及语义与汉字的结合这两个结构层次平衡时,才能形音义统一。当两个结构层次不平衡,即字形与音义结合的词不相配,就会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词义变化和汉字形体改变等互动的语言文字现象。如一个字有时记录一个词,有时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也有两个不同的汉字却只记录一个词,如前面所述“劄”、“札”,“懒”、“嬾”。
字词关系是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坐标中形成的,同一字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音义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字和词的变化有时并不同步发展。正是因为字与词在发展中不一一对应,才产生了异体字、区别字、假借字等许多语言文字现象,《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异体字也正是字词关系不平衡的历史积淀物。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异体字在所记录的汉语语词之外,也记载和传达着诸多的文化信息,使其成为文化考古的活化石,成为人们考古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因为从本质上说,异体字现象是同一字义与不同字形发生联系的现象。这种联系或同时共存,或历时更替,但究其成因,却主要是因为时代的、地域的、造字方法的、文化的、政治需要的变异。而汉字是表意文字,由于汉字自身的局限性和文化的复杂性,汉字对文化的承载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异体字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字信息承载能力上的不足。首先,一个汉字的表意部件少,如果有异体字存在,表意部件就相对地增多了,有的汉字有好几个异体字,增加的表意部件就更多。表意部件增多,相应地提高了汉字的文化承载能力,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同一文化现象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分析异体字不同的构形理据,探究它的成因,便可窥见其中所载负的文化信息,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仙”、“僊”,“钞”、“抄”。
而且不同的声符可以证明在当时两个音是同音或音相近。如上文所述的“仙”、“僊”,“蹟”、“跡”。
但是语言文字本是一个和谐的系统,由词的音义、义与字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异体字等出现,造成用字的复杂。也正因为如此,异体字、同形字等只是语言文字处于不平衡期的一种文字现象。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语言文字内部的自我调节和社会规范用字的影响,异体字、同形字等只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而且在汉字的应用中,使用功能没有差异的一组字,是语言文字的冗余,给使用者徒增困难。所以当异体字之间无规则地混乱使用,打破了语言文字的明确性原则,语言文字的经济性原则,就使得异体字不断发生变化,或被淘汰,或重新组合、分化,从而各司其职。
《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异体字存在已经给读者的查询带来了困难,在这样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更需要文字的统一。而词与词彼此之间最理想的结合原则是既准确精密,又简练经济,以便最完美地承担起社会交际的重担。因此,虽然异体字的存在可以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但是从使用的角度来看,异体字还是应该逐渐被淘汰的。
古书书名的文字是不能随意改换的,当然,《中国丛书综录》中的异体字也是不能任意用正字替换的。要高效率使用这部重要的工具书,我们不仅应该正视异体字在这部书中的存在,还应该从理论上认清异体字产生的复杂原因,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异体字,读懂读通古书,继承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通讯地址:225002江苏省扬州大学敬文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