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用品别再用了

来源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xiangr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一次性的筷子、纸杯、牙刷、塑料袋、婴儿纸尿布……大量一次性用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少环保难题。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88个环保组织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集体呼吁停止使用一次性用品,要求对其生产、消费、最终使用及回收系统进行改革,以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

每年制造20亿吨生活垃圾


  一用即丢、方便实用、价格便宜,又免去了很多后续工作,使一次性用品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人类因此产生近20亿吨生活垃圾,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70%。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表示,一次性用品往往大量使用塑料和纸张,这对环境造成了重大而持久的危害。公开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塑料用量共3亿吨,一半用于生产一次性用品。据专业人员估算,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塑料用量已超过83亿吨。塑料来自于化石燃料的开采、制造,生产过程本身就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且,全球塑料废物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约12%被焚毁,其余的79%则在垃圾填埋场、简易堆放場或自然环境中积累。环保组织摆脱塑缚总干事郑雪表示,如果不能有效地回收和利用,这些一次性塑料用品将产生大量垃圾,带来的白色污染、微塑料污染等会持续破坏生存环境,最终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都不得不摄入这些污染源,对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纸质一次性用品同样具有破坏性,但时常被低估。伐木过程中释放的碳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而被砍伐的天然林原本可以持续吸收碳而减缓气候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生产一次性木筷失去500万立方米树林;全球每年30亿棵树被砍伐,以制造纸质包装用品,未来5年内,这一数字还会增加20%。显然,对一次性用品的依赖,已经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问世竟是出于“环保”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塑料袋还尚未面世,我们生产和消费的大部分商品是可持续的:玻璃制成的牛奶瓶被人们回收、消毒以重复使用,餐厅提供陶瓷盘子和不锈钢餐具,购物使用布袋子、编织袋或纸袋……随着科技发展,人们逐渐具有了大批量生产低成本用品的能力,加之日益增长的消费文化,一次性用品应运而生。
  蒋建国说,很多一次性用品发明时的本意是“环保”。比如,最早的一次性用品——塑料袋,是1959年由瑞典工程师斯滕·古斯塔夫·图林发明的。当时,人们认为纸袋的使用会导致森林大量被砍伐,极不环保,并且纸袋不耐水、不耐脏、不耐用。而塑料袋作为新的替代品,很好地解决了耐用性问题,制造更经济,还能重复使用,滥砍滥伐森林的问题似乎可以得到部分解决。因此,塑料袋最初面世时,被视为一种经济环保的包装用品。
  1979年,塑料袋已占据欧洲80%的包装袋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两大连锁超市克罗格和西夫韦开始改用塑料购物袋,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的包装纸袋均被塑料袋取代。当塑料袋变得随手可得,人们不再重复使用,大量丢弃产生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人们才被警醒。
  不过,蒋建国说:“在医疗健康和一些科研行业,一次性用品的发明和使用恰如其分,其中一些是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禁用不现实,少用靠大家


  对有明显弊端的一次性用品,环保组织呼吁停止使用,是一种号召大家参与环保的呼声,但“一刀切”禁止并不可取。蒋建国表示,一次性用品使用比较广泛,其便捷、实用等优势不可全盘否定,全面禁用并不现实。他认为,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停止对所有一次性用品的依赖,推广使用具有环保价值的替代性用品。郑雪也认为,我们需要减少的是各种材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只要是一次性的,就需要控制使用量,同时,社会各界要做出相应措施。
  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投资、监督到位。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就是重要一步,后续还可以出台针对一次性用品的详细综合性法规;加大投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加速向循坏经济转变。
  企业要开发绿色环保的包装,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包装。郑雪表示,外卖企业等可以寻找环保包装,将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社会财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要强化环保意识。蒋建国说,每个人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少买不必要的一次性产品、入住酒店自带洗漱产品、做好垃圾分类、在商家过度包装商品时给予反馈、自带咖啡杯上班等,应“勿以善小而不为”。
  (摘自《生命时报》)
其他文献
数据显示,近年来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正以每年至少5%的速度增长,职场精英正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人群,甚至还有2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心肌梗死这种过去常见于60~70岁群体的疾病开始找上年轻人的呢?不良生活方式为主因  心肌梗死的根本原因是供应心肌的主要血管被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脏功能出现障碍,是引发猝死的常见疾病。一般来说,这是个自然老化的过程,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
期刊
自从入秋,贴秋膘就成了很多家庭餐桌的主题,羊肉汤、红烧肉、猪蹄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轮番登场。殊不知,盲目贴秋膘,不仅起不到滋补的功效,还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最近一段时间,因暴饮暴食引发急性胰腺炎而到医院急诊就诊的患者就明显增多。那么,什么是急性胰腺炎?为什么暴饮暴食会引发该病?哪些诱因还需要规避呢?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胰酶异常激活,引起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严重时可引起其他器官
期刊
天气随着几场小雨的降临逐渐转凉,秋意渐浓,又到了哮喘患者比较难过的季节。由于哮喘患者对于气温、湿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如果机体不能及时适应环境变化,那么病情就会随之复发。所以,哮喘患者换季时要格外注意防护。天气变化是哮喘主要诱因  引起哮喘发作的因素很多,但总体来说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指特异性过敏体质,具有遗传性;外因以环境为主,主要包括过敏原、呼吸道感染、气候因素、运动、药物、食物等。
期刊
青光眼是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据估算,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约为7600万,而中国青光眼患者的数量就达到2180万,其中致盲人数高达567万。青光眼在明确诊断后,通过药物、激光等治疗,眼压仍得不到控制、视神经损伤加重以及视野缺损继续进展,就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下面,笔者总结了一些临床上患者关于青光眼手术的常见疑问,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事宜。 1.既然是不可逆的眼病,那手术有什么意义呢?  眼睛
期刊
随着气温不断下降,为了保暖,不少人会选择高领的衣服,但是总有人一穿高领衣服就会不舒服。其实,这很可能是患上了“衣领综合征”。  什么是“衣领综合征”?又该如何治疗呢?衣领综合征分4型  郑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区主任赵友民表示,衣领综合征医学上称为颈动脉窦性晕厥或颈动脉窦综合征,是指突然发生眩晕、虚脱等临床征象的综合病症,发生持续时间一般仅1~4分钟,有时有神志丧失,可长达20分钟左右。  近年
期刊
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容易诱发感冒、胃肠炎、关节炎等疾病。合理利用好人体的几个“增温点”,对避免寒气入侵、预防疾病效果明显。  头部增温 经常做干梳头的动作可以起到疏通气血、祛寒散湿的功效。最好选用宽齿木梳或牛角梳,齿不能尖,要圆而钝才能起到按摩效果,或者直接用手指梳头。梳头要梳全头,不论头中间还是两侧都应该从额头的发际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梳头时适当用力,以使头皮产生微热感為好。每天早晚,各
期刊
最新发布的《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显示,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2.5%~35.4%,预计患病人数已高达2亿。脂肪肝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更是全身性疾病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正严重威胁着国人健康。日本冈山大学医学院近日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心脏病风险也高。  研究人员对1148例无冠心病史,但疑似有稳定性冠心病的人群进行了观察,发现22%的人存在脂肪肝。经过平均3.9年的随访后发现,脂肪肝患者发生急
期刊
最近,《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相比血压正常的同龄女性,40岁出头、轻度高血压的女性到50来岁时患心脏病的风险高出一倍。40岁出头的男性研究对象轻度高血压与日后患心脏病风险之间则没有关联。  研究定義轻度高血压为收缩压13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  上述结论源自对6381名女性和5948名男性的研究。挪威卑尔根大学研究人员记录这些人41岁时的血压数据,然
期刊
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中,老年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联合国于去年5月发布报告称,在欧洲死于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中,95%是60岁以上的人。  事实上,不仅易感新冠肺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不断下降,同时还是众多疾病的易感人群。然而,不少老年朋友对疫苗接种存在认知误区,其成人疫苗的接种意识亟需提高。记者特别采访广东省省预防医学疾病控制首席专家郑慧贞,请她来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