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某地森林资源状况、退耕还林完成情况和实施后的生态效果分析,阐述了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该地区退耕还林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效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70-1
0 前言
退耕还林是对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山高陡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易产生沙化、荒漠化的生态脆弱地区的耕地,实行停止耕种农作物而栽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人类生产行为。目的是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化,减少风沙、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自然环境和自然气候,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后,通过无数惨痛的自然灾害的教训,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后而做出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行为。
1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退耕还林的意义是自不必说的,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1999年开始至今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已届八年,较早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工程区相继达到补助期限,按照退耕还林工程开始时的政策规定,补助8年后不再补助。从退耕还林的成果看,八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产效果。在保证森林资源安全,保证生态安全,保证民族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发展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时,也看到从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在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上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仅使这部分人有饭吃、有衣穿,还在此基础上有了生存的技能和走上富裕的途径。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党中央、国务院还决定延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即现行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对退耕还林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同时,还要求要切实抓紧制定延长期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退耕还林的重视程度。为了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有效的思路,本文以吉林省某地为例,提出针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建议。
2 研究地的森林资源状况
该地处于国家重点林区为水源涵养林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建国以来该地区生产的木材、木制品、各类林产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当地的各项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大量地消耗着森林资源。尤其是农民毁林开垦、侵占林地,使大量的林业用地变成了非林业用地,有林地变成了农田,长此发展下去,必然要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何继续贯彻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是当前该地区林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据记载,在1988-2003年的16年中,该地林业用地面积减少52786hm2,平均年下降速度0.29%。而整个地区非林业用地增加53689hm2,平均年增长速度0.34%。森林覆盖率2000年以后,呈下降的趋势。森林覆盖率2003年比2000年下降了2.22个百分点。2006年,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48.29%,比2003年的48.53%又下降了0.24个百分点。
3 实施退耕还林的情况
2002年,该地区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几年来,共完成上级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742439亩。根据2005年度造林核查显示,保存率为98%以上,苗木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2002年造林146860亩,退耕还林地占98650亩,配套地占48210亩;2003年造林212779亩,退耕地占198845亩,配套地占13934亩;2004年造林143600亩,退耕地占31500亩,配套地占112100亩;2005年造林239200亩,退耕地占9200亩,封山育林地占23000亩。
4 存在的问题
4.1 国家政策落不到实处
第一,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不只是短时间内的形象工程,而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这项政策的实施的过程中却被搞成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成為了短期行为,热热闹闹的搞个几年,然后就不闻不问,成为了过时的“文件”;第二,针对这项政策的理解、宣传不到位,不仅是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明白,甚至是有些领导干部自身也没有把国家的政策吃透;三是走形式,比如和农户签写的退耕还林协议书,从实质上看就是走过场,纯属完善资料,对付上级检查;四是国家政策目标预期过高。
4.2 不能完全履行公示举报制度
在《退耕还林条例》中明确规定对退耕还林实行公示,举报制度,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干部为了地方的小利益,不得不在上级多次催促下搞形式上的公示,公示了一小部分,暗藏着一大部分。
4.3 《林权证》与实际不符,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和公正客观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在《林权证》发放和实际不符,没能起到法律“凭证”作用和保障作用。
5 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5.1 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让政策和法律真实地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
本着为广大群众负责的态度,采取务实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把国家的退耕还林政府落到实处,使老百姓真正理解明白这项政策的意义,以国家的优惠政策、扶持政策等,使他们能理解,有保证,会行动,使这项政策在实施和管理中不走形、不变样。
5.2 建立端正的思想,消除管理层次风气
一项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各级管理人员,特别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参与,他们是政策的学习者、落实者,也是基层的执行者,因此,在执行退耕还行政策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他们的思想,从国家、民族、子孙后代的角度思考,从内心深处去理解这项国家政策,只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消除干群矛盾,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并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引起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切实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和终身负责制。
5.3 加强制度建设,梳通公示、举报的通道,提高透明度
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处理举报信息。
作者简介:尹云(1974-),男,吉林东丰人,吉林省东丰县林业局森防站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
关键词:退耕还林;效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70-1
0 前言
退耕还林是对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山高陡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易产生沙化、荒漠化的生态脆弱地区的耕地,实行停止耕种农作物而栽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人类生产行为。目的是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化,减少风沙、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改善自然环境和自然气候,维持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后,通过无数惨痛的自然灾害的教训,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后而做出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行为。
1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退耕还林的意义是自不必说的,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从1999年开始至今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已届八年,较早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工程区相继达到补助期限,按照退耕还林工程开始时的政策规定,补助8年后不再补助。从退耕还林的成果看,八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产效果。在保证森林资源安全,保证生态安全,保证民族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发展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时,也看到从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在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上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仅使这部分人有饭吃、有衣穿,还在此基础上有了生存的技能和走上富裕的途径。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党中央、国务院还决定延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即现行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对退耕还林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同时,还要求要切实抓紧制定延长期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退耕还林的重视程度。为了继续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有效的思路,本文以吉林省某地为例,提出针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建议。
2 研究地的森林资源状况
该地处于国家重点林区为水源涵养林区,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建国以来该地区生产的木材、木制品、各类林产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当地的各项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大量地消耗着森林资源。尤其是农民毁林开垦、侵占林地,使大量的林业用地变成了非林业用地,有林地变成了农田,长此发展下去,必然要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何继续贯彻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是当前该地区林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据记载,在1988-2003年的16年中,该地林业用地面积减少52786hm2,平均年下降速度0.29%。而整个地区非林业用地增加53689hm2,平均年增长速度0.34%。森林覆盖率2000年以后,呈下降的趋势。森林覆盖率2003年比2000年下降了2.22个百分点。2006年,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48.29%,比2003年的48.53%又下降了0.24个百分点。
3 实施退耕还林的情况
2002年,该地区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几年来,共完成上级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742439亩。根据2005年度造林核查显示,保存率为98%以上,苗木合格率达95%以上。其中,2002年造林146860亩,退耕还林地占98650亩,配套地占48210亩;2003年造林212779亩,退耕地占198845亩,配套地占13934亩;2004年造林143600亩,退耕地占31500亩,配套地占112100亩;2005年造林239200亩,退耕地占9200亩,封山育林地占23000亩。
4 存在的问题
4.1 国家政策落不到实处
第一,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不只是短时间内的形象工程,而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这项政策的实施的过程中却被搞成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成為了短期行为,热热闹闹的搞个几年,然后就不闻不问,成为了过时的“文件”;第二,针对这项政策的理解、宣传不到位,不仅是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明白,甚至是有些领导干部自身也没有把国家的政策吃透;三是走形式,比如和农户签写的退耕还林协议书,从实质上看就是走过场,纯属完善资料,对付上级检查;四是国家政策目标预期过高。
4.2 不能完全履行公示举报制度
在《退耕还林条例》中明确规定对退耕还林实行公示,举报制度,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干部为了地方的小利益,不得不在上级多次催促下搞形式上的公示,公示了一小部分,暗藏着一大部分。
4.3 《林权证》与实际不符,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和公正客观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在《林权证》发放和实际不符,没能起到法律“凭证”作用和保障作用。
5 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5.1 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让政策和法律真实地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
本着为广大群众负责的态度,采取务实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把国家的退耕还林政府落到实处,使老百姓真正理解明白这项政策的意义,以国家的优惠政策、扶持政策等,使他们能理解,有保证,会行动,使这项政策在实施和管理中不走形、不变样。
5.2 建立端正的思想,消除管理层次风气
一项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各级管理人员,特别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参与,他们是政策的学习者、落实者,也是基层的执行者,因此,在执行退耕还行政策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他们的思想,从国家、民族、子孙后代的角度思考,从内心深处去理解这项国家政策,只这样才能以实际行动消除干群矛盾,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并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引起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切实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和终身负责制。
5.3 加强制度建设,梳通公示、举报的通道,提高透明度
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处理举报信息。
作者简介:尹云(1974-),男,吉林东丰人,吉林省东丰县林业局森防站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