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们都爱他。
在《让子弹飞》里,他是张牧之年轻时追随的松坡将军。将军死后,这个手枪队长对国事充满失望,落草为寇变身张麻子,这才有了鹅城里“吃着火锅唱着歌”荒谬又现实的故事。
在《建党伟业》里,大众情人刘德华饰演他,面容清俊一身戎装,用沙哑的声音(彼时他已染喉疾)在北平火车站和小凤仙告别,更有黄昏中的汽笛和飘雪烘托离情。
演员刘德华已经50岁了,但在电影之外的历史时空里,1915年11月的蔡锷只有33岁,早已名满天下,只是未必有如斯英俊。当时的文人谭戒甫描述他:貌清癯,身仅中材,颇不称其志气,且两额薄削。
那一出未必真实存在过的柔情送别,是蔡锷一生辉煌顶点的序幕,却又接近他人生的终曲:在登上南行的火车之后,他从天津辗转日本,再回到云南,与已经称帝的袁世凯公开决裂,掀起震动天下的护国战争,在袁世凯皇帝梦碎的一年之后,他也病逝于日本。
蔡锷的绝笔是写给黄兴的挽联: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执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勿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他死在8天之后,这幅挽联,既是绝响,也不妨看成自表。
蔡锷一生从未加入同盟会,也始终不是国民党党员。在退出统一共和党之后,他在《为军人干涉政社事通电》中声明,“军人不党”。他毕其一生所践行的,是护国战争中他亲手写下的“四项主张”的第一条:“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于中国。”
在“二次革命”中选择中立
蔡锷所反对的,从来不是袁世凯或者任何具体的个人,他的友敌之分,向来只因国事而非私怨,背叛民国和共和的人,方是他永远的敌人。
1912年1月12日,刚刚成为云南都督的蔡锷在给黎元洪的电文中赞扬袁世凯“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但两周之后,因为袁氏无视民国已立、国体已定的事实,试图在北京召开所谓“国民会议”来决定君主或者民主国体,蔡锷又致电孙中山及各省都督,称这是“袁之狡谋”。蔡锷组织了云南北伐军准备北伐,在《北伐誓师词》中,他写道:“甘冒不韪,乃有袁贼。”
一旦溥仪退位,帝制已除,袁世凯承认民国,蔡锷的态度就转变了。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之后,他致电祝贺,称其是“群望所归”。
蔡锷的老师梁启超后来曾说:“(蔡锷)很有点痴心妄想,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之后,舆论普遍认为,背后主使为袁世凯。黄兴为宋教仁写的挽联直言:“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但蔡锷却坚决反对对袁用兵。他致电革命党人,称依据《临时约法》,大总统若有谋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而总统的政治过失,则应由国务院负责。他认为,未有穷尽法律程序就冒然起兵,事实上是对当前共和政体的破坏。毕竟,当时调查宋案的“特别法庭”已经启动,上海地方检察厅甚至两次给国务总理赵秉钧发出传票,要求其到案受审。一个地方司法机关传讯国务总理,在中国可谓空前绝后。
蔡锷在1913年5月17日的“致参众两院及各都督各党会电”中,详细阐述了这一主张:“查宋案应以法律为制裁,故审判之结果如何,自有法律判决
在《让子弹飞》里,他是张牧之年轻时追随的松坡将军。将军死后,这个手枪队长对国事充满失望,落草为寇变身张麻子,这才有了鹅城里“吃着火锅唱着歌”荒谬又现实的故事。
在《建党伟业》里,大众情人刘德华饰演他,面容清俊一身戎装,用沙哑的声音(彼时他已染喉疾)在北平火车站和小凤仙告别,更有黄昏中的汽笛和飘雪烘托离情。
演员刘德华已经50岁了,但在电影之外的历史时空里,1915年11月的蔡锷只有33岁,早已名满天下,只是未必有如斯英俊。当时的文人谭戒甫描述他:貌清癯,身仅中材,颇不称其志气,且两额薄削。
那一出未必真实存在过的柔情送别,是蔡锷一生辉煌顶点的序幕,却又接近他人生的终曲:在登上南行的火车之后,他从天津辗转日本,再回到云南,与已经称帝的袁世凯公开决裂,掀起震动天下的护国战争,在袁世凯皇帝梦碎的一年之后,他也病逝于日本。
蔡锷的绝笔是写给黄兴的挽联: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执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勿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他死在8天之后,这幅挽联,既是绝响,也不妨看成自表。
蔡锷一生从未加入同盟会,也始终不是国民党党员。在退出统一共和党之后,他在《为军人干涉政社事通电》中声明,“军人不党”。他毕其一生所践行的,是护国战争中他亲手写下的“四项主张”的第一条:“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于中国。”
在“二次革命”中选择中立
蔡锷所反对的,从来不是袁世凯或者任何具体的个人,他的友敌之分,向来只因国事而非私怨,背叛民国和共和的人,方是他永远的敌人。
1912年1月12日,刚刚成为云南都督的蔡锷在给黎元洪的电文中赞扬袁世凯“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但两周之后,因为袁氏无视民国已立、国体已定的事实,试图在北京召开所谓“国民会议”来决定君主或者民主国体,蔡锷又致电孙中山及各省都督,称这是“袁之狡谋”。蔡锷组织了云南北伐军准备北伐,在《北伐誓师词》中,他写道:“甘冒不韪,乃有袁贼。”
一旦溥仪退位,帝制已除,袁世凯承认民国,蔡锷的态度就转变了。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之后,他致电祝贺,称其是“群望所归”。
蔡锷的老师梁启超后来曾说:“(蔡锷)很有点痴心妄想,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替国家做些建设事业。”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之后,舆论普遍认为,背后主使为袁世凯。黄兴为宋教仁写的挽联直言:“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但蔡锷却坚决反对对袁用兵。他致电革命党人,称依据《临时约法》,大总统若有谋叛行为,应由参议院弹劾,而总统的政治过失,则应由国务院负责。他认为,未有穷尽法律程序就冒然起兵,事实上是对当前共和政体的破坏。毕竟,当时调查宋案的“特别法庭”已经启动,上海地方检察厅甚至两次给国务总理赵秉钧发出传票,要求其到案受审。一个地方司法机关传讯国务总理,在中国可谓空前绝后。
蔡锷在1913年5月17日的“致参众两院及各都督各党会电”中,详细阐述了这一主张:“查宋案应以法律为制裁,故审判之结果如何,自有法律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