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自我提高;注重教学中知情结合,沟通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营造生活化、生命化课堂,等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人本主义教育的价值趋向。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是“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这种教育目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具有积极向上人格的学生。可以看出在培养目标上,这种人本主义教育目的与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具有相似之处。在指导理念上,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充分地展现于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课程改革中,以下试从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重构新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健康的人格是学生积极学习、自我实现的前提。诸如马斯洛所说:“健康的学生是乐于发展、前进,乐于提高技术与能力,乐于增强力量的。”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反之,如果在教学中把学生视为“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或“较慢的计算机”(认知心理学),学生的人格将得不到尊重,其潜能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发掘。在我国长期的语文课程目标设置中,往往最终的指向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夸大了教师的职能,认为教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的地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过于偏重结果性目标而忽视过程体验性目标,致使语文教育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没有权利去质疑、去追问。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大胆扬弃,重塑自我,强调语文学习应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语文教育应使学生在以语文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它突出强调树立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性情,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看出,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渗透的这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着重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倡导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能动地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外部压制、灌输、塑造而进行的,而是主动地自我建构、自我创造。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导激发,而不在于硬性的知识灌输。
基于学生主体性的树立,在语文新课程中,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显得更加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之中,师生之间往往是压制与屈从的对立关系。“权威统治是被接受的政策,最明显的是教师不信任,不尊重学生。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更加广泛—不信任教师的动机、诚意和能力。师生之间可以有真正的关心,也可能存在对教师的钦佩。但是,相互信任并不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成分,钦佩仅仅是针对教师的学识”。[1]实际上,师生间的不信任即是暴露出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把师生关系视为教学的先决条件。新课程改革中展现了这一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和学生平等的交互主体,是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和对话者。这种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被置于人际交往的大背景中来对待,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彰显彼此意义的新型教学关系,“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不断学习,不断使自己成为人,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2]很显然,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充满意义情感的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学习,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发发挥。
二、激发学生潜能,注重提升语文能力
重视潜能和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关于人类潜能的认识,西方心理学界已得出一些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一个正常人的潜能只在后天被利用了10%。人本主义教育家吸取了此类认识,将开发潜能,注重人的自我实现视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如“马斯洛博士关于人类动机的普遍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相信人类具有大量尚未加以利用的潜力。……通过对全人类中不足百分之一的精英进行研究,我们知道了人的潜力究竟为何物。马斯洛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然而,尽管事实上好象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潜力,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达到自我实现。部分的原因是:人们对他们的潜力全然无知,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有可能做到的,也没有理解自我实现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3]人的潜能通过自我可以实现,强调“自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对当代教育的重要贡献。展现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自我主动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我才是个人发展的根源,一切靠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而传统的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征,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对学生的主动性重视不足,往往导致学生一味地追求对概念、原理等的机械记忆和生搬硬套的简单运用,无法展开创造性的活动。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纠补以上弊病。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说:“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语文课程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将传统教育中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语文潜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最终把学生培养具备高质人文素养的人材。
三、注重知情结合,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功能
传统教育深受近代以来的科学主义的影响,在教学的考察评估上,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评估标准,很少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心感受、审美能力、社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渗透和统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强调每个人与他自身内部和独特性之间的整体性,进而竭力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即通过教学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加以沟通。对传统教育过度关注知识世界,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漠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一弊病,人本主义教育家给予严厉的批评。诸如罗杰斯说:“今天的个体可能比以往的人更多地意识到他们内心的孤独。当一个人为生活挣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那么就没有时间或者无意去发现人与人之间某种意义上的疏远。但是随着财富的敛聚,随着流动性和暂时性的人际关系系统与日俱增地发展,并取代了古老家园的拓荒生活,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们的孤独。”[4]虽然罗杰斯这一批评是针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中精神文明匮乏的现状而言的,但是也适应于当前各国的教育现状。同时,他还指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塑造,在教学中将知情结合,从身心、智力、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培养学生。
在以往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中,对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诸如过于注重语用的学习,在读写技巧上下功夫,忽视对语感、对语言的审美等方面的要求。这种与学生个人情意、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的教学显然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就特别注重引导语文教学中的知情结合,转变课程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时代呼唤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语言教育受到批评的大背景正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正式确认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育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协调起来。这种对课程功能的新认识和理解改变了以往基础教育的诸多弊病,有利于营造生活化、生命化课堂。
综上所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广泛地吸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自我实现,注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重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自由平等的教学生态,有助于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深化,更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6.
[2]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次意义.教育研究,2002,(2).
[3]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9.
[4]转引自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9.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是“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这种教育目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具有积极向上人格的学生。可以看出在培养目标上,这种人本主义教育目的与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具有相似之处。在指导理念上,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充分地展现于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课程改革中,以下试从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重构新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健康的人格是学生积极学习、自我实现的前提。诸如马斯洛所说:“健康的学生是乐于发展、前进,乐于提高技术与能力,乐于增强力量的。”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反之,如果在教学中把学生视为“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或“较慢的计算机”(认知心理学),学生的人格将得不到尊重,其潜能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发掘。在我国长期的语文课程目标设置中,往往最终的指向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夸大了教师的职能,认为教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的地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过于偏重结果性目标而忽视过程体验性目标,致使语文教育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没有权利去质疑、去追问。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大胆扬弃,重塑自我,强调语文学习应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语文教育应使学生在以语文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它突出强调树立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性情,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看出,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渗透的这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着重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倡导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建立保证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能动地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外部压制、灌输、塑造而进行的,而是主动地自我建构、自我创造。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导激发,而不在于硬性的知识灌输。
基于学生主体性的树立,在语文新课程中,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显得更加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之中,师生之间往往是压制与屈从的对立关系。“权威统治是被接受的政策,最明显的是教师不信任,不尊重学生。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更加广泛—不信任教师的动机、诚意和能力。师生之间可以有真正的关心,也可能存在对教师的钦佩。但是,相互信任并不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成分,钦佩仅仅是针对教师的学识”。[1]实际上,师生间的不信任即是暴露出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把师生关系视为教学的先决条件。新课程改革中展现了这一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和学生平等的交互主体,是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和对话者。这种互相尊重、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被置于人际交往的大背景中来对待,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彰显彼此意义的新型教学关系,“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不断学习,不断使自己成为人,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2]很显然,在语文课程中倡导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充满意义情感的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学习,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发发挥。
二、激发学生潜能,注重提升语文能力
重视潜能和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关于人类潜能的认识,西方心理学界已得出一些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一个正常人的潜能只在后天被利用了10%。人本主义教育家吸取了此类认识,将开发潜能,注重人的自我实现视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如“马斯洛博士关于人类动机的普遍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相信人类具有大量尚未加以利用的潜力。……通过对全人类中不足百分之一的精英进行研究,我们知道了人的潜力究竟为何物。马斯洛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倾向。然而,尽管事实上好象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潜力,却只有极少数的人达到自我实现。部分的原因是:人们对他们的潜力全然无知,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有可能做到的,也没有理解自我实现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3]人的潜能通过自我可以实现,强调“自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对当代教育的重要贡献。展现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自我主动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我才是个人发展的根源,一切靠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而传统的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征,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对学生的主动性重视不足,往往导致学生一味地追求对概念、原理等的机械记忆和生搬硬套的简单运用,无法展开创造性的活动。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纠补以上弊病。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说:“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语文课程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将传统教育中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语文潜能,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实现,最终把学生培养具备高质人文素养的人材。
三、注重知情结合,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功能
传统教育深受近代以来的科学主义的影响,在教学的考察评估上,往往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评估标准,很少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心感受、审美能力、社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渗透和统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强调每个人与他自身内部和独特性之间的整体性,进而竭力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即通过教学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加以沟通。对传统教育过度关注知识世界,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漠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一弊病,人本主义教育家给予严厉的批评。诸如罗杰斯说:“今天的个体可能比以往的人更多地意识到他们内心的孤独。当一个人为生活挣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那么就没有时间或者无意去发现人与人之间某种意义上的疏远。但是随着财富的敛聚,随着流动性和暂时性的人际关系系统与日俱增地发展,并取代了古老家园的拓荒生活,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们的孤独。”[4]虽然罗杰斯这一批评是针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中精神文明匮乏的现状而言的,但是也适应于当前各国的教育现状。同时,他还指出了人本主义教育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的塑造,在教学中将知情结合,从身心、智力、审美意识、精神价值等方面培养学生。
在以往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中,对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应。诸如过于注重语用的学习,在读写技巧上下功夫,忽视对语感、对语言的审美等方面的要求。这种与学生个人情意、学生生活世界相脱离的教学显然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就特别注重引导语文教学中的知情结合,转变课程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时代呼唤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语言教育受到批评的大背景正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正式确认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育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协调起来。这种对课程功能的新认识和理解改变了以往基础教育的诸多弊病,有利于营造生活化、生命化课堂。
综上所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广泛地吸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自我实现,注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重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自由平等的教学生态,有助于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深化,更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6.
[2]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次意义.教育研究,2002,(2).
[3]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9.
[4]转引自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