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生存的空间、时间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而地理因素与工农业生产、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地理知识在各行业中的作用与联系,是激发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有效途径。
一、地理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工业与地理的关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大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工业和布局面临新的挑战,老城区的工厂企业,已受到日益膨胀的城市化进程的困扰。一些原来是城郊的工厂已变为城区,城市化的推进,使老厂区面临大迁移境地。以首都钢铁厂的搬迁为例。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其工业发展方向以高、精、尖为主,其目的是把北京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人文历史突出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北京的地形图进行教学。详细读图,找出北京附近的山脉及河流,结合北京在华北区的位置。其气候特征可从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南风,冬季吹偏北风。由课本知识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有所转换。广东——中国南方省份,其城市带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水资源比北京丰富,与北京相同的都是季风气候,所不同的是处于低纬度,北回归线贯穿全省,所以广东城市的工业布局亦与北京相同,宜布置于垂直于风向的郊外。
二、地理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气候的因素又分为温度和降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有些农业作物在基本相同的气候区有相同的分布。东亚、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凉少雨。所以喜热喜水的作物——水稻,就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大米产区。
除粮食作物外,其他经济作物也同样受到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即使是相同纬度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作物分布。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和江汉地区,虽然两者的纬度都相同,但因地形环境不同,四川盆地周围为高山,北面有秦岭等高大山脉隔阻冷空气南下,全年气温较高,即使在冬天也较温暖,故有喜温喜水的经济作物甘蔗的分布。而江汉平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但因是为平原区,其北部是低矮的丘陵,对冷空气南下没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冬季显得较为寒冷,故江汉平原没有甘蔗的分布。影响农业生产的分布既有气候原因,又有环境地形的原因。通过对共性的分析和对异点的探究,促使学生掌握地理现象,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不同作物分布形成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三、地理知识在军事斗争中的关系和作用
战争自人类历史上就已有记载,利用地理因素去指挥作战是军事斗争的主要手段。掌握广博的地理知识,运用有利的地理因素,对指挥打好战役十分重要。在中外战争史上这些事例很多。二次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苏联,其势开始时长驱直入,突破苏军的一、二道防线,但随着德军对苏联属地的深入,由于从德国到苏联的战线过长,出现了补给困难。苏军利用冬天寒冷的有利条件,拖住了因补给不足的德军,用打歼灭战的方式,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奠定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基础。
解放战争期间,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指挥下,发动了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按照时间顺序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按地域顺序先在东北再到南侧的黄淮海平原后到平津。这样指挥作战的目的就是截断国民党军队南逃的退路。东北辽沈战役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方法,在关外堵住国民党东北军通过辽西走廊南下北京的通道。为了有效地孤立平津之敌,又在平津的南面发动淮海战役,阻止国民党军北上支援平津国民党部队的行动,最后使平津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促使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古都的文化历史遗产。三大战役使人民解放军的队伍进一步强大,武器装备进一步优化,奠定了新中国建国的基础。这些就是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地缘优势,取得战争胜利的典型例子。
四、地理因素在经济布局中的作用
不同的气候条件、人文历史、人口、水文等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布局。我国沿海地区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其经济和文化基础较好,发展工业条件有着人力优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厦门三角地带发展起来的中外合资企业,或者是“三来一补”企业,都是由于人口密集因素而兴办的结果。当初的外资企业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主。例如电子、制衣、制鞋、电视机装配等,都是需要投入足够的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我国是世界上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如何发挥煤炭和水力等能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按照实际地域分布去建设的。
中国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华北、东北,山西省有全国煤海的美誉。而南方却是缺煤的地区。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就要做好北煤南运,或者是在北方建立煤电基地,向南方输送电力。
我国水力资源大多集中在西南东北。特别是西南地区,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长江的水力资源,大多集中在宜宾以上河段,所以把西南地区建设成为能源基地,是合理和现实的。在此地区分布着我国许多大型水力发电站。如三峡发电站、二滩电站、龚嘴电站等。
我国内陆地区因降水少,特别是西北地区,更是少雨,分布着连遍的沙漠。城市和工业的分布也只能够在有水源的绿洲上。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等。
而我国的东南部地区降水多,江河湖泊多,城市和人口的分布大多在沿江和湖岸,如广州、南京、上海、苏州、岳阳、长沙、九江等。
我国的北方常年降水不足,水资源欠缺,但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故城市及人口分布又大多集中在公路沿线和铁路沿线,并且有相当部分发展为交通枢纽。如北京、郑州、洛阳、石家庄、太原等。
五、地理因素在农业规划发展中的布局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相距5500公里,东西宽达5000公里;全国有几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亚寒带等,这使得我国适合种植的植物多,全世界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在中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如粮食作物有五谷,经济作物有橡胶、茶叶等,糖料作物有甘蔗和甜菜等。
我国是一个多山之国,但我国能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发展生产。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但却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种现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国政府发展农业经济是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的成果。“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粮食生产自足有余,是对世界人类的一大贡献。建设商品粮基地,稳定粮食供应,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决策。从北到南建起了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闽南三角地带、珠江三角洲、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河套平原、成都平原等一系列利于发展商品粮生产的基地,确保了我国粮食生产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要了解我国历史在人口众多、耕地资源较少的情况下,都能确保粮食产量连续数十年居世界首位,能满足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需要。这就更要通过学习地理教材,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制订适合本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六、地理因素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日常生活无一不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如,人们的居住条件就要考虑地理因素的影响。南方多雨,丘陵广布,季风区民居就大多建于向阳、靠坡面水的环境。这就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
人们进入深山林区考察测量,会利用树木的丫枝判定方向,在北半球太阳总是偏南,树木向阳的南侧总是树叶繁茂,使人们容易找到方向,而便于室外考察和勘探。地球的自转给各地带来昼夜更替现象。白天可根据钟表的时针与十二时的夹角找出当地的子午线,辨清方向。晚上有可根据北斗星的位置去找出北极星,辨清方向。这些都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总之,地理因素、地理知识与社会各项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能把这些联系结合课本知识,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地理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工业与地理的关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大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工业和布局面临新的挑战,老城区的工厂企业,已受到日益膨胀的城市化进程的困扰。一些原来是城郊的工厂已变为城区,城市化的推进,使老厂区面临大迁移境地。以首都钢铁厂的搬迁为例。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其工业发展方向以高、精、尖为主,其目的是把北京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人文历史突出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北京的地形图进行教学。详细读图,找出北京附近的山脉及河流,结合北京在华北区的位置。其气候特征可从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入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南风,冬季吹偏北风。由课本知识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有所转换。广东——中国南方省份,其城市带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水资源比北京丰富,与北京相同的都是季风气候,所不同的是处于低纬度,北回归线贯穿全省,所以广东城市的工业布局亦与北京相同,宜布置于垂直于风向的郊外。
二、地理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业生产离不开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气候的因素又分为温度和降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有些农业作物在基本相同的气候区有相同的分布。东亚、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凉少雨。所以喜热喜水的作物——水稻,就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大米产区。
除粮食作物外,其他经济作物也同样受到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即使是相同纬度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作物分布。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和江汉地区,虽然两者的纬度都相同,但因地形环境不同,四川盆地周围为高山,北面有秦岭等高大山脉隔阻冷空气南下,全年气温较高,即使在冬天也较温暖,故有喜温喜水的经济作物甘蔗的分布。而江汉平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但因是为平原区,其北部是低矮的丘陵,对冷空气南下没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冬季显得较为寒冷,故江汉平原没有甘蔗的分布。影响农业生产的分布既有气候原因,又有环境地形的原因。通过对共性的分析和对异点的探究,促使学生掌握地理现象,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不同作物分布形成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三、地理知识在军事斗争中的关系和作用
战争自人类历史上就已有记载,利用地理因素去指挥作战是军事斗争的主要手段。掌握广博的地理知识,运用有利的地理因素,对指挥打好战役十分重要。在中外战争史上这些事例很多。二次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苏联,其势开始时长驱直入,突破苏军的一、二道防线,但随着德军对苏联属地的深入,由于从德国到苏联的战线过长,出现了补给困难。苏军利用冬天寒冷的有利条件,拖住了因补给不足的德军,用打歼灭战的方式,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奠定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基础。
解放战争期间,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指挥下,发动了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按照时间顺序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按地域顺序先在东北再到南侧的黄淮海平原后到平津。这样指挥作战的目的就是截断国民党军队南逃的退路。东北辽沈战役采取了关门打狗的方法,在关外堵住国民党东北军通过辽西走廊南下北京的通道。为了有效地孤立平津之敌,又在平津的南面发动淮海战役,阻止国民党军北上支援平津国民党部队的行动,最后使平津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促使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保护了北平这座古都的文化历史遗产。三大战役使人民解放军的队伍进一步强大,武器装备进一步优化,奠定了新中国建国的基础。这些就是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地缘优势,取得战争胜利的典型例子。
四、地理因素在经济布局中的作用
不同的气候条件、人文历史、人口、水文等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布局。我国沿海地区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其经济和文化基础较好,发展工业条件有着人力优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厦门三角地带发展起来的中外合资企业,或者是“三来一补”企业,都是由于人口密集因素而兴办的结果。当初的外资企业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主。例如电子、制衣、制鞋、电视机装配等,都是需要投入足够的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我国是世界上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如何发挥煤炭和水力等能源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按照实际地域分布去建设的。
中国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华北、东北,山西省有全国煤海的美誉。而南方却是缺煤的地区。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就要做好北煤南运,或者是在北方建立煤电基地,向南方输送电力。
我国水力资源大多集中在西南东北。特别是西南地区,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长江的水力资源,大多集中在宜宾以上河段,所以把西南地区建设成为能源基地,是合理和现实的。在此地区分布着我国许多大型水力发电站。如三峡发电站、二滩电站、龚嘴电站等。
我国内陆地区因降水少,特别是西北地区,更是少雨,分布着连遍的沙漠。城市和工业的分布也只能够在有水源的绿洲上。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等。
而我国的东南部地区降水多,江河湖泊多,城市和人口的分布大多在沿江和湖岸,如广州、南京、上海、苏州、岳阳、长沙、九江等。
我国的北方常年降水不足,水资源欠缺,但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故城市及人口分布又大多集中在公路沿线和铁路沿线,并且有相当部分发展为交通枢纽。如北京、郑州、洛阳、石家庄、太原等。
五、地理因素在农业规划发展中的布局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相距5500公里,东西宽达5000公里;全国有几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亚寒带等,这使得我国适合种植的植物多,全世界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在中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如粮食作物有五谷,经济作物有橡胶、茶叶等,糖料作物有甘蔗和甜菜等。
我国是一个多山之国,但我国能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发展生产。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但却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种现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国政府发展农业经济是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的成果。“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粮食生产自足有余,是对世界人类的一大贡献。建设商品粮基地,稳定粮食供应,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决策。从北到南建起了东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闽南三角地带、珠江三角洲、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河套平原、成都平原等一系列利于发展商品粮生产的基地,确保了我国粮食生产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要了解我国历史在人口众多、耕地资源较少的情况下,都能确保粮食产量连续数十年居世界首位,能满足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需要。这就更要通过学习地理教材,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制订适合本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六、地理因素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日常生活无一不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如,人们的居住条件就要考虑地理因素的影响。南方多雨,丘陵广布,季风区民居就大多建于向阳、靠坡面水的环境。这就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
人们进入深山林区考察测量,会利用树木的丫枝判定方向,在北半球太阳总是偏南,树木向阳的南侧总是树叶繁茂,使人们容易找到方向,而便于室外考察和勘探。地球的自转给各地带来昼夜更替现象。白天可根据钟表的时针与十二时的夹角找出当地的子午线,辨清方向。晚上有可根据北斗星的位置去找出北极星,辨清方向。这些都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总之,地理因素、地理知识与社会各项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能把这些联系结合课本知识,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