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玮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看世界: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频频提及修改和平宪法,安倍急于修宪为哪般?该如何看待日本寻求“国家正常化”的实质?
冯玮:安倍晋三想完成其外祖父岸信介的遗愿,同时也完成自己的政治夙愿。甲级战犯嫌疑犯岸信介被称作“昭和之妖”,他对安倍晋三影响极大。安倍晋三曾表示:“我的政治DNA更多地继承于岸信介。”有人对此评价说,安倍是一个“穿牛仔裤的岸信介”。岸信介曾说:“我在狱中就觉得新宪法不行,成了一个修改宪法论者。”1958年,岸信介当选首相,即成立“宪法调查会”。下台后,岸信介在1969年建立了“自主宪法制定国民会议”,积极推动修宪。
安倍晋三继承了岸信介的遗愿。早在1994年,当得知自民党《新宣言》草案没有自主制定宪法的条款时,他向党执行部提出了强烈抗议。安倍明确表示《日本国宪法》第九条使日本缺乏一个独立国家的必要条件,是“与时代不相称的典型条文”。
2006年9月,安倍为竞选自民党总裁而发表了题为《致美丽的国家——日本》的政权公约,称要制定自主宪法,使日本成为“真正自立”的“自信国家”,实现“防卫自强”、“外交自主”。在担任首相后,安倍即试图修改和平宪法,并于任期内通过了规定修宪程序的《国民投票法》,但因2007年下台,安倍“将60多年前美国占领时制定的宪法交还国民手中”的政治夙愿未能实现。事实上,日本在战后一直以“渐进”方式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安倍这次上台急于修宪,不仅是想实现夙愿,更是想成为日本最终完成修宪的首相。
日本和平宪法是二战后美国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而主导制定的。很多日本人认为,不修宪日本就无法摆脱战败国身份,无法摆脱对日美同盟的高度依赖,实现国家正常化。这种想法不难理解。但由于日本对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思,重整军备必然引起周边国家特别是中韩两国担忧。因此,日本应像德国那样,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忏悔。惟其如此,“国家正常化”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理解。
看世界:有说法认为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意味着复辟军国主义,您怎么看待?
冯玮:认为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意味着复辟军国主义,是不正确的。因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前提,是“内阁大臣现役武官制”, 即由军队而非首相安排人选担任陆海军大臣。首相若不服从军队意志,就无法组阁。换言之,军国主义以对内军阀独裁,对外穷兵黩武,压制人权自由,推行极权主义,宣扬仇外排外等为特点。日本目前既无这一前提,修宪也不涉及这项内容。日本目前修宪的核心内容,是将自卫队改为国防军。今年1月,日本《产经新闻》民调显示,在认同这种改变的日本民众中,有92%认为,与军国主义无关。我一直强调,日本虽有“复活军国主义”动向,但绝非主流,不要将右倾化解读为复活军国主义。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美日等国外媒体关注。
看世界:修宪最大的阻力来自哪里?胜算几何?
冯玮:安倍政权修宪目标能否达成,主要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美国政府,二是政党议会,三是本国国民。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主要由经济和军事两方面构成。经济以跨太平洋伙伴计划,即TPP为核心;军事以实施“战略再平衡”,巩固和盟国的关系及加强在亚太的投入和存在为核心。美国这一战略是否需要获得日本的配合毋庸赘言。因此,迄今为止,美国对日本修宪从未明确反对。
日本政党“护宪派”势力难以构成阻力,甚至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也对此意见不合。一民主党干部自嘲地说:“我们还没弄明白自己的立场,没法给自民党提意见。”多次调查显示,国会议员中主张修宪的占了大多数。按日本神户大学的宪法学名誉教授浦部法穗的说法:“只看国会动向的话,修宪气氛非常强烈。但是国民对于此事相对来说比较冷静。”也就是说,日本国民目前是修宪最大阻力。日本共同社7月6日和7日民调显示,反对修宪的比例从上次的33.6%增至38.0%。
看世界:修宪对美日关系以及亚太关系格局分别有什么影响?
冯玮:很多人认为,日本所以俯首于美国,是因为日本崇尚“实力第一”原则。其实,这种观点有失片面。毋庸置疑,美国不会忘记珍珠港的教训,日本也不会忘记原子弹的血债。美日所以结盟,对美国而言主要因为推行全球战略,在远东日本的地位无可替代。对日本而言,地处中俄两个与其既有历史积怨,又有领土争端的大国之间,只有依靠美国才能获得安全。换言之,“互有所求”是日美同盟的基础。美日既是利益共同体,彼此也存在各种矛盾。
必须强调,1951年制定的《日美安保条约》,完全是“主从关系”。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1年双方才签署了《新日美安保条约》。201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不仅提出“密切关注美国严峻的财政状况对其重视亚洲战略的影响”,同时首次提出“独立强军路线”,足以说明日本对美国并不放心。因此,修宪无助于强化日美关系。
但是,由于日本对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思,因此其“强军”路线必然引起中国等周边国家担忧和局势紧张,导致美国的不满。《东京新闻》7月7日以《国防不要超越分寸》为题发表社论,告诫安倍政权,日本外务省网站指出,安全保障政策,是“在日本国宪法下,贯彻专守防卫,遵守不做威胁他国的军事大国的基本理念,致力于保持适当的防卫装备。”
看世界: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试图让日元贬值来重振出口、增加收入,摆脱困扰日本多年的通货紧缩,他的“安倍经济学”也因此成为颇受争议的话题,要如何看待安倍经济学对日本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冯玮:日本为突破日元升值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长期努力。世界上最先采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就是日本。2001年日本央行在零利率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应对当时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其做法是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对抗通货紧缩。也就是说,以后为美国等多国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始作俑者,是日本。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日元持续升值,造成日本出口及顺差大幅衰退。据统计,2012年1至11月间,日本贸易赤字达创历史的6万亿日元(约730亿美元)。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推出的“安倍经济学”,确实获得了一定成效。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日本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4.1%。但是,“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总体而言,对以大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有利。日本出口对日本GDP的贡献率超过30%,日元的贬值对出口有利。东洋证券株式会社信息部部长沼田启次表示,日元每贬值1日元,日本八九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会多得总计约4000亿日元的利润。丰田原计划今年前三季度在国内生产20万辆汽车,趁着日元持续走低势头,已将生产计划增加到250万台,2013年度的国内生产计划更是高达310万台。但是,依赖进口原料和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却因成本不断上升而陷入困境。调查显示,7成多中小企业认为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负担,抱怨现阶段的安倍经济政策只恩惠到大企业。同时,多种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不断攀升,使部分民众的生活质量下降。
有些国家担忧日本此举可能引发全球货币竞相贬值。按IMF副总裁戴维·利普顿的说法:“日元大幅贬值确实影响到了有些国家,特别是与日本争夺供应商地位的国家。”美国财政部今年4月12日向国会提交的最新一期《国际经济和汇率报告》指出,日本央行的宽松政策削弱了日元,将加大美日贸易不平衡,批评日本不应采取针对别国的日元“竞争性贬值”政策。
看世界:日元贬值对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冯玮:今年以来,日元对人民币贬值约13%~17%,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和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已表示严重关注。因为,日本货币量化宽松,将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而日元贬值又会变相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对中国的出口制造业造成挤压。
日元贬值首先打击的是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而且出口的比例很高,面对各国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中国受到日元贬值冲击是肯定的。
看世界:G20对日本大幅印发钞票的系列举措似乎表示容忍,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冯玮: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称,他们推行“安倍经济学”,不仅为了自身经济增长,也是对全球经济负责。他强调,“安倍经济学”逻辑简单且直观:第一,使日本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二,采用财政政策刺激实际需求;第三,提出增长计划,包括加入TPP, 放松监管等,把增长放在可持续的轨道。G20对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容忍,是期待日本这个世界第三经济体的经济振兴,能够拉动世界经济发展。IMF总裁拉加德表示,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畅时,货币宽松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含非常规措施的货币政策支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不过,拉加德也警示货币宽松在刺激经济增长上的局限性,称日本需“修复资产负债表”,采取“综合结构性措施”。
另一方面,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曾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并引起汇率贬值,而且美国和日本出口产品的重合度不高。与之相比,日元贬值对和日本产业同质性较强的韩国构成重要影响。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日前公布的对日元贬值的评估报告显示,如果日元对美元汇率下跌到100:1的程度,那么韩国的出口总额预计将减少3.4%。韩国与日本竞争激烈的行业,如钢铁、石化、成套设备、信息产业和汽车业的出口都将受到明显影响。另据统计,日元对美元汇率若接近110:1,则日本制造甚至在许多产品上可以击败中国制造。
看世界:日本经济为什么会有“失去的20年”,很多人认为是日元升值所致,您怎么看?
冯玮:“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是对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升值的反拨。“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为了应对“日元升值萧条”,提出了“内需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变。至1990年,日本六大城市中心地价比1985年上涨约90%,最终导致“泡沫经济”崩溃。因此,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不应否定的。
但是,若将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完全归咎于日元升值,则是不公正的。同理,若通过日元贬值即可振兴经济,则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将一文不值。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困境,包括人口老龄化,生产线外迁导致产业空洞化和失业率上升,以及内需不足。因此,弱日元短期对经济的提振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结构性问题。弱日元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影响,取决于能否将资金引入实体经济,扩大消费和投资。也正因为此,日本政府一再强调日元贬值不是目的,目的是结构改革。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看世界: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频频提及修改和平宪法,安倍急于修宪为哪般?该如何看待日本寻求“国家正常化”的实质?
冯玮:安倍晋三想完成其外祖父岸信介的遗愿,同时也完成自己的政治夙愿。甲级战犯嫌疑犯岸信介被称作“昭和之妖”,他对安倍晋三影响极大。安倍晋三曾表示:“我的政治DNA更多地继承于岸信介。”有人对此评价说,安倍是一个“穿牛仔裤的岸信介”。岸信介曾说:“我在狱中就觉得新宪法不行,成了一个修改宪法论者。”1958年,岸信介当选首相,即成立“宪法调查会”。下台后,岸信介在1969年建立了“自主宪法制定国民会议”,积极推动修宪。
安倍晋三继承了岸信介的遗愿。早在1994年,当得知自民党《新宣言》草案没有自主制定宪法的条款时,他向党执行部提出了强烈抗议。安倍明确表示《日本国宪法》第九条使日本缺乏一个独立国家的必要条件,是“与时代不相称的典型条文”。
2006年9月,安倍为竞选自民党总裁而发表了题为《致美丽的国家——日本》的政权公约,称要制定自主宪法,使日本成为“真正自立”的“自信国家”,实现“防卫自强”、“外交自主”。在担任首相后,安倍即试图修改和平宪法,并于任期内通过了规定修宪程序的《国民投票法》,但因2007年下台,安倍“将60多年前美国占领时制定的宪法交还国民手中”的政治夙愿未能实现。事实上,日本在战后一直以“渐进”方式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安倍这次上台急于修宪,不仅是想实现夙愿,更是想成为日本最终完成修宪的首相。
日本和平宪法是二战后美国为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而主导制定的。很多日本人认为,不修宪日本就无法摆脱战败国身份,无法摆脱对日美同盟的高度依赖,实现国家正常化。这种想法不难理解。但由于日本对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思,重整军备必然引起周边国家特别是中韩两国担忧。因此,日本应像德国那样,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忏悔。惟其如此,“国家正常化”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理解。
看世界:有说法认为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意味着复辟军国主义,您怎么看待?
冯玮:认为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意味着复辟军国主义,是不正确的。因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前提,是“内阁大臣现役武官制”, 即由军队而非首相安排人选担任陆海军大臣。首相若不服从军队意志,就无法组阁。换言之,军国主义以对内军阀独裁,对外穷兵黩武,压制人权自由,推行极权主义,宣扬仇外排外等为特点。日本目前既无这一前提,修宪也不涉及这项内容。日本目前修宪的核心内容,是将自卫队改为国防军。今年1月,日本《产经新闻》民调显示,在认同这种改变的日本民众中,有92%认为,与军国主义无关。我一直强调,日本虽有“复活军国主义”动向,但绝非主流,不要将右倾化解读为复活军国主义。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美日等国外媒体关注。
看世界:修宪最大的阻力来自哪里?胜算几何?
冯玮:安倍政权修宪目标能否达成,主要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美国政府,二是政党议会,三是本国国民。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主要由经济和军事两方面构成。经济以跨太平洋伙伴计划,即TPP为核心;军事以实施“战略再平衡”,巩固和盟国的关系及加强在亚太的投入和存在为核心。美国这一战略是否需要获得日本的配合毋庸赘言。因此,迄今为止,美国对日本修宪从未明确反对。
日本政党“护宪派”势力难以构成阻力,甚至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也对此意见不合。一民主党干部自嘲地说:“我们还没弄明白自己的立场,没法给自民党提意见。”多次调查显示,国会议员中主张修宪的占了大多数。按日本神户大学的宪法学名誉教授浦部法穗的说法:“只看国会动向的话,修宪气氛非常强烈。但是国民对于此事相对来说比较冷静。”也就是说,日本国民目前是修宪最大阻力。日本共同社7月6日和7日民调显示,反对修宪的比例从上次的33.6%增至38.0%。
看世界:修宪对美日关系以及亚太关系格局分别有什么影响?
冯玮:很多人认为,日本所以俯首于美国,是因为日本崇尚“实力第一”原则。其实,这种观点有失片面。毋庸置疑,美国不会忘记珍珠港的教训,日本也不会忘记原子弹的血债。美日所以结盟,对美国而言主要因为推行全球战略,在远东日本的地位无可替代。对日本而言,地处中俄两个与其既有历史积怨,又有领土争端的大国之间,只有依靠美国才能获得安全。换言之,“互有所求”是日美同盟的基础。美日既是利益共同体,彼此也存在各种矛盾。
必须强调,1951年制定的《日美安保条约》,完全是“主从关系”。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61年双方才签署了《新日美安保条约》。201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不仅提出“密切关注美国严峻的财政状况对其重视亚洲战略的影响”,同时首次提出“独立强军路线”,足以说明日本对美国并不放心。因此,修宪无助于强化日美关系。
但是,由于日本对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思,因此其“强军”路线必然引起中国等周边国家担忧和局势紧张,导致美国的不满。《东京新闻》7月7日以《国防不要超越分寸》为题发表社论,告诫安倍政权,日本外务省网站指出,安全保障政策,是“在日本国宪法下,贯彻专守防卫,遵守不做威胁他国的军事大国的基本理念,致力于保持适当的防卫装备。”
看世界: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试图让日元贬值来重振出口、增加收入,摆脱困扰日本多年的通货紧缩,他的“安倍经济学”也因此成为颇受争议的话题,要如何看待安倍经济学对日本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冯玮:日本为突破日元升值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长期努力。世界上最先采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家,就是日本。2001年日本央行在零利率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应对当时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其做法是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对抗通货紧缩。也就是说,以后为美国等多国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始作俑者,是日本。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日元持续升值,造成日本出口及顺差大幅衰退。据统计,2012年1至11月间,日本贸易赤字达创历史的6万亿日元(约730亿美元)。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推出的“安倍经济学”,确实获得了一定成效。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日本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4.1%。但是,“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总体而言,对以大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有利。日本出口对日本GDP的贡献率超过30%,日元的贬值对出口有利。东洋证券株式会社信息部部长沼田启次表示,日元每贬值1日元,日本八九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会多得总计约4000亿日元的利润。丰田原计划今年前三季度在国内生产20万辆汽车,趁着日元持续走低势头,已将生产计划增加到250万台,2013年度的国内生产计划更是高达310万台。但是,依赖进口原料和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却因成本不断上升而陷入困境。调查显示,7成多中小企业认为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负担,抱怨现阶段的安倍经济政策只恩惠到大企业。同时,多种日常生活用品价格不断攀升,使部分民众的生活质量下降。
有些国家担忧日本此举可能引发全球货币竞相贬值。按IMF副总裁戴维·利普顿的说法:“日元大幅贬值确实影响到了有些国家,特别是与日本争夺供应商地位的国家。”美国财政部今年4月12日向国会提交的最新一期《国际经济和汇率报告》指出,日本央行的宽松政策削弱了日元,将加大美日贸易不平衡,批评日本不应采取针对别国的日元“竞争性贬值”政策。
看世界:日元贬值对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冯玮:今年以来,日元对人民币贬值约13%~17%,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和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已表示严重关注。因为,日本货币量化宽松,将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提高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而日元贬值又会变相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对中国的出口制造业造成挤压。
日元贬值首先打击的是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而且出口的比例很高,面对各国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中国受到日元贬值冲击是肯定的。
看世界:G20对日本大幅印发钞票的系列举措似乎表示容忍,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冯玮:日本副首相兼财政大臣麻生太郎称,他们推行“安倍经济学”,不仅为了自身经济增长,也是对全球经济负责。他强调,“安倍经济学”逻辑简单且直观:第一,使日本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二,采用财政政策刺激实际需求;第三,提出增长计划,包括加入TPP, 放松监管等,把增长放在可持续的轨道。G20对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容忍,是期待日本这个世界第三经济体的经济振兴,能够拉动世界经济发展。IMF总裁拉加德表示,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畅时,货币宽松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含非常规措施的货币政策支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不过,拉加德也警示货币宽松在刺激经济增长上的局限性,称日本需“修复资产负债表”,采取“综合结构性措施”。
另一方面,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曾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并引起汇率贬值,而且美国和日本出口产品的重合度不高。与之相比,日元贬值对和日本产业同质性较强的韩国构成重要影响。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日前公布的对日元贬值的评估报告显示,如果日元对美元汇率下跌到100:1的程度,那么韩国的出口总额预计将减少3.4%。韩国与日本竞争激烈的行业,如钢铁、石化、成套设备、信息产业和汽车业的出口都将受到明显影响。另据统计,日元对美元汇率若接近110:1,则日本制造甚至在许多产品上可以击败中国制造。
看世界:日本经济为什么会有“失去的20年”,很多人认为是日元升值所致,您怎么看?
冯玮:“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是对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升值的反拨。“广场协议”后,日本政府为了应对“日元升值萧条”,提出了“内需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变。至1990年,日本六大城市中心地价比1985年上涨约90%,最终导致“泡沫经济”崩溃。因此,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不应否定的。
但是,若将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完全归咎于日元升值,则是不公正的。同理,若通过日元贬值即可振兴经济,则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将一文不值。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困境,包括人口老龄化,生产线外迁导致产业空洞化和失业率上升,以及内需不足。因此,弱日元短期对经济的提振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结构性问题。弱日元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影响,取决于能否将资金引入实体经济,扩大消费和投资。也正因为此,日本政府一再强调日元贬值不是目的,目的是结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