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充满误解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che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圣经·旧约》的“创世纪”一章中,讲述了一个与前后文无多大关系、看似独立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他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旧约》是用希伯来文记载古犹太人历史和信仰的文本,从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开始讲起,一直到公元前432年左右分散在波斯各地的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的历史事件结束。其中,上帝造物造人、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以及洪水故事等都成为了最经典的母题,整整影响了西方文化两千多年。令那些几千年来待在故纸堆中阐释经典文本的古经学家们没有想到的是,“巴别塔”这个意向被现代人重新解读之后所充满的内涵,反而在现代文化知识体系中大放异彩。美国学者费维尔曾说:“巴别塔是西方社会的一个文化征象。语言理论、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建筑革新、技术批评、帝国视域,抨击都市化,后现代生活形象,种族分化和隔离的论争,以及对人类傲慢的谴责,都诉诸巴别塔以获得象征性支持和庇护。”
  最著名的一篇阐释文本,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于1985年发表的《巴别塔》一文。德里达就从语言变乱这一话题开始说起,讨论了语言翻译的不可能,但是翻译不可能的同时又是翻译的不可或缺。德里达指出,“巴别”本身在希伯来语中就是“巴比伦”,因此巴别塔这一传说暗指人类自亚当偷食禁果堕落之后,世俗之城巴比伦的第二次堕落。为了惩罚,上帝将“巴别”赋予了“变乱”的含义。语言本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在这里,上帝是语言的本源,同时也是成了变乱的本源。
  从文化发展的意义来说,语言的变乱也正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自此,巴别塔的倒塌导致了语言的分化,成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嚆矢。但是,数千年来,经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对“巴别塔”的目光一直没有抬到一个新的层次。一直到20世纪,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与加快,文化之间的差异与随之而至的冲突研究成为了显学。因为可以有效地阐释现实与历史,“巴别塔”的意义被人进一步开掘了,甚至也反映到大众文化领域。最知名的是几年前墨西哥裔的导演冈萨雷斯所拍摄的电影《通天塔》(又译《巴别塔》),影片分四条线,讲述了四个不同国家的四个不同家庭的故事,传统而封闭的摩洛哥文化、繁华却又情感冷漠的日本文化、带有中心主义倾向的美国文化以及处于转型痛苦期的墨西哥文化通过四个看似无关却又在暗中紧密联系的家庭折射出来,这里有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有同一文化间不同人群的冲突,矛盾丛生,误解丛生。虽然片中有数种不同的语言,但仔细观片后发现真正由语言差异引起交流不畅的矛盾却是微乎其微的。“通天塔”没有明确所指,很明显只是一个由经典文本所生发出的隐喻,在这里,“通天塔”成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尤其是文化与文化之间冲突与隔阂的象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当代,一把枪就可以将来自四个无论是地域差别、贫富差距、价值观念都相’距甚远的家庭连接起来,他们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误解重重。而“巴别塔”的阐释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就更加深刻。
  关于“巴别塔”,也有国内学者做过一个有意思的比较。在贵州金沙一带,有一个和巴别塔的故事很类似的传说,洪水朝天后,天下只剩三兄弟和三妯娌,他们打算修建一座塔以躲避第二次洪水,结果被天上巡视的太白金星看见了,太白金星大吃一惊,生怕这些凡人把天庭戳破了,就随手推倒了塔,谁知过了几天,这几个人又把塔建起来了,于是太白金星就给他们每个人喝了点神水,从此,这三对夫妻的口音就发生了变化,一家讲汉话,一家讲苗话,一家讲彝话,互相之间无法理解,于是,再也没法修建那座塔。于是,这个看似和巴别塔结构很类似的故事被学者们挖掘出来,两个故事的相同点或多或少反映了先民们心理机制和思维方式的类似,其不同点也可以解读成东西方不同文化和宗教特征在神话中的反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巴别塔”的阐释也许会往无穷无尽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会销声匿迹,这也许都是数千年前那些《旧约》的记载者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文本“开放性”的特征本身也导致着不断的“误解”。可以这么说,“巴别塔”这个名词也是一个误解,一个代表着这个世界充满误解的误解。
  编辑 姚晟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和细胞,细节成就成功,细节成就完美。”对于教学而言,则更不能忽视细节。课堂上的细节,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场错误,反馈的都是教学过程的变化。有人说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的心尖上行走的人,稍微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一个生命。只有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才能将教育做到极致。    一、精心的预设,让细节凸显
饭店,旅社,这样的名词一提上口,立刻涌上心来的是新式的华贵,如果换个野店,便另是一种情趣被唤起来了。像山村老翁头上的发辫,像被潮流冲空的石岸,时代至今还把野店留个残败的影子。  虽然说是野店。它所依傍的却是大道。几间茅草小屋,炕占去了每间的大半,留下火镰宽的一点空隙好预备你上下。这儿是大同世界,不问山南的海北的都挤在一堆,各人向着同伴谈论着,说笑着,没有“莫谈国事”的禁条贴在头上,他们可以随便放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