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并重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87s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在进行情感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必然是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课堂。
  關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宗旨,它在个性化理解、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方面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场景,使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变成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学生感悟文本,文本感化学生。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汲取成长的营养,找到自己真实的兴趣点、创新点和发展点。例如,教授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如此勤劳的两个儿子不被父母喜欢,偏偏“最喜小儿无赖”,这不是与勤劳美德教育相违背吗?由此出发挖掘作者真实的内心想法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探索和挖掘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历史照进现实,使学生在文学的长河中畅游,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力。
  二、 构建敢于质疑的课堂
  宋代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要勇于质疑,乐于质疑。目前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精神财富,学习课文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关照,分析和审视时代的局限性,允许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尊重学生的思考。
  学习《二泉映月》,讲阿炳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时,其不畏惧艰难,始终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品质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然而,也有学生指出阿炳也有缺点,不是处处都值得学习的,因为他在生活无忧时不懂得珍惜,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美好生活。还有学生提到阿炳并不能只怨命运不公平,他的自制力不强也是他后来生活困苦的原因之一,所以人在安逸生活中要懂得珍惜,面对困难时要毫不畏惧,对自己的理想要勇于追求。有了这样质疑的课堂,学生的个性自然得到发展。
  三、 构建拓展延伸的课堂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构建拓展延伸的课堂,强调学习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整合知识的过程。语文是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的。课内,教师要钻研教材,对知识点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做好取舍,设计问题要有“点石成金”的作用。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与文本交流逐渐推进,教师再一点点把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渗透进来,拓展延伸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的内涵。延伸的课堂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力得到培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推动学生潜能的开发。
  四、构建民主互动的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掌控教学的节奏,一般情况下会根据的教案预设来确定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的实施。对于师生互动,教师常以主导者身份展开,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常常是找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也很难对症下药。课堂上要充分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互动有深度,有广度。对于学生不规范的部分不是教师直接纠正、补充,而是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交流更深入,让知识在质疑和争论中统一,在疑惑与困惑中逐渐明晰。教师让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民主互动的课堂尊重学生情感,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成就学生的终身发展。
  爱因斯坦说:“情感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关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情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参考文献:
  [1]赖秀霞.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探讨[J].吉林教育,2015(7).
  [2]金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探讨[J].东方教育,2014(12).
  [3]刘颖.一曲悲歌问苍天——配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09(4).
  [4]沈剑洪.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权利——《落花生》教学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4(1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