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会无休无止地膨胀下去吗?等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old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回答这个大问题,我们得先从小问题着手,比如说,我们是怎样知道宇宙目前在膨胀的。我们敢说宇宙在膨胀,是根据我们附近星系的位置和运动。如果把我们附近星系的位置和运动放在一张图上,图中的一个轴表示时间,另一个轴表示远离我们的距离,就能看出星系距离我们越远,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这就暗示着宇宙在膨胀。既然测量到宇宙正在膨胀,那么将来会怎样呢?我们知道,影响这些星系运动的一个因素就是星系质量和暗物质质量的引力。引力会减缓膨胀,如果引力增强到足够的程度,会使宇宙重新坍缩。为了证实到底会发生哪种情况,天文学家对宇宙中的物质质量进行了考察,发现宇宙中的质量根本不足以使宇宙重新坍缩,所以说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亚当·里斯对宇宙膨胀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测算后发现,膨胀并没有减缓,实际上似乎在加快。这个震惊世人的发现为他们赢得了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科学界针对这一课题正进行着大量的研究。然而,这些只是根据现有观测在理论上得到的一个结果。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会发生膨胀我们还根本说不清楚,还需要一些物理学家努力研究一番才行。如果有人能够从理论的角度理解宇宙的加速膨胀,肯定还有一个诺贝尔奖在等着他。
  中微子为什么会变味?
  要解释这个问题,得从电子开始。对一个以特定动量穿越空间的电子,可以用物质波来描述。这种物质波的波长取决于电子的质量,它在运动轨迹的某个位置的概率与波的强度成正比。那是一条平缓的线,所以很可能在其轨迹的任何地方被检测到。现在再看中微子。制造中微子的一个办法是通过原子核B衰变,所以一个中子衰变,就产生一个反电子的中微子。中微子是中性的,所以可以试着把它写成两种中性状态之和:反中微子状态1和反中微子状态2,各自有其具体的质量,即质量1和质量2。由于两种状态的中微子质量不同,所以它们各有其特定的波长。当它们同相时,就是一个电子反中微子。因此,在开始和结束时,都是一个电子反中微子,只是在中间两者相位不同的地方部分处于电子反中微子的状态。也就是说,中微子在空间传播的时候,电子反中微子的强度一开始时是100%,然后逐渐消失,直到所有电子反中微子全部消失后又逐渐出现,达到100%。这一概率变化过程的距离会跨越好几千米。
其他文献
自从60年前诞生以来,卫星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们的运行稳妥可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看不见它们,所以我们把它们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如果所有的卫星突然之间全部消失,都将发生些什么吧。  首先,所有的卫星——或者至少是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无法正常运行,也许乍听上去会令人感到稀奇,但此事并非完全不可能。至少在三种较为可信的场景下,这一幕
期刊
你最喜欢的人会不会是个火星人?  请允许我替你做出回答:有可能。数十亿年前,微生物有可能逃离了那颗红色星球,然后感染了地球微生物。若果真如此,你的祖先——地球上任何其他生命形式的祖先——并非源于地球上的古代海洋,而是源于早已消失的火星海洋。生物无须借助昂贵的太空设备就能在空间进行传播扩散,这种理论被称为有生源说理论。该理论认为,生命搭乘的是恒星光线或者岩石,而不是火箭。  该理论并非只是猎奇,它对
期刊
谈论基因的时候,我们经常引用几位有影响力的遗传和进化生物学家的言论,比如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以及理查德·道金斯。他们将DNA描述为一种代码,这种代码可以告诉身体该如何形成。我们谈论基因的方式与谈论语言的方式相近,认为它们是符号化的,并且蕴含意义。例如,关于解码核苷酸序列,就有“基因编辑”和“翻译对照表”这样的术语。DNA进行复制的时候,被认为是在“转录”它自身,是一种细胞显微结构之间进行
期刊
激情的暴雨、凄楚的细雨和无辜的融溪,英国作家兼批评家约翰·罗斯金把这样的描述称为情感谬误。人的直觉固然如此,但是大自然毕竟没有人类的这种情感。因此,如果让罗斯金听到“感觉、知识和经验的数学存在于自然世界现代理论的核心中”这一观点,可以想象他会多么吃惊:定量关系似乎把坚硬的实体法则与心理和信仰柔和的特性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可是,这与他坚定的直觉截然相反。  当罗斯金于19世纪末杜撰了这个词语之后不久,
期刊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英仙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星群,但是对英仙座都包括哪些星星这一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为了弄清楚英仙座的来历,沿着蛛丝马迹追根溯源,我找到了英仙座的最早雏形。当初只有三颗星——英仙座γ星、α星和δ星,它们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弧形,凹面朝向大熊星座。  我知道的最早将这一星群的名字固定下来的,是法国天文学家约瑟夫·杰罗姆·拉弗朗西斯·拉朗德。在他1764年出版的《天文学》 中,将其称为
期刊
报告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密歇根沃尔纳特湖附近,一群人用双筒望远镜看到一个“柔和的白色发光体”在西边天空来回飞行了近1小时。此外,在加利福尼亚,一个UFO跟在一架空军B- 25战斗机旁边飞行了大概30分钟。这两起事件都发生在6月18日,尽管我们进行了反复确认,最终也没能搞明白它们到底是什么。  6月19日,位于加拿大纽芬兰省古斯湾空军基地的雷达捕捉到一些奇怪的目标。这些目标出现在雷达屏幕上后
期刊
提到外星球,现实几乎可以媲美科幻小说了。以开普勒-16b 来说,这是一颗土星大小的行星,距离地球大约200光年,围绕两颗恒星(而不是一颗)运转。它有一个绰号——塔图因,也就是小说中卢克和安纳金·天行者那个虚构的家园。在这里,每天都能看到两次日落,同样让人震撼。  每天傍晚,两个在天空中永远相距不远的太阳相继在耀眼的光辉中落入地平线。尽管想象两颗朦胧的红色恒星降至地平线以下并非难事,但天文学家仍然无
期刊
微世界  果蝇的眼睛  果蝇是被人类研究得最彻底的生物之一。它只有四对染色体,室温条件下10天就可以繁殖一代,是非常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果蝇的红眼基因对白眼基因为显性,黄眼为一种突变体。这是放大了20倍的果蝇眼睛。  萌物  椎头螳螂  椎头螳螂很难被发现,更别提被拍摄到,因为它们的伪装功力高强,能完美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摄影师发现这只作祈祷状的螳螂时,光线条件很不理想,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张
期刊
想象一下,对两位看上去长得极其相似的人进行一次遗传学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这两个人的遗传指纹几乎完全相同。这意味着什么?他们会不会是一对由于医院的失误而分开,从此失散多年的兄弟呢?  地球和月球之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同位素水平上(对岩石来说,同位素水平就相当于岩石的“遗传学”水平),地球和月球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这一问题已经困扰了科学家数十年。对月球的起源来说,这一点肯定意味着什么,但究竟是什么
期刊
对外星人来说,宇宙中物产丰饶,是这样吗?  科学家通过分析“开普勒”的数据,发现了大量系外行星。截至目前,系外行星的数量已达到1000颗,而且还有上千颗等待被确认。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简单的关键信息——宇宙中到处都是行星。粗略算来,飘浮在银河系中的行星就有上万亿颗,类地行星的数量也得有100亿至1000亿颗。  这些数字都不小。由此,人们经常得出这样一个看似公允的结论:宇宙中的生命世界跟市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