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践行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用权是“三严三实”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关键环节。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谋事实不实、创业实不实、做人实不实,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在如何对待权力上,怎样行使权力上。自觉践行“严以用权”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做到用权为民不忘本、用权为公不谋私、依法用权不逾矩,履责用权敢担当,切实担负起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重任。
一、坚持用权为民,坚定信念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这句话形象地表明权力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掌权只是拥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用权就要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这些光辉的名字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颂扬与怀念,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忠诚为民,鞠躬尽瘁。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今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当下,作风问题虽然大有改观,但在个别部门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机关作风现象和服务意识淡薄、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将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时刻以先进典型为镜,反躬自省,查找自身是否存在公仆意识淡薄的问题,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坚守用之为民的“生命线”,坚定信念为民服务。在思想上,要有忠诚为民的意识,对待群众要有感恩之心、知足之心,真心实意地亲民爱民;在工作上,要有忠诚为民的过硬本领,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抢抓机遇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在作风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真正本色,带着“视群众为父母、待群众如亲人”的“公仆心”,传承发扬好焦裕禄、谷文昌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坚守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勤政爱民、攻坚克难,不动摇、不懈怠,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续“鱼水情怀”,搭建起干群的“连心桥”,用汗水甚至是生命,将“人民公仆”烙在群众的心坎上,做当之无愧的“好干部”;在纪律上,党的纪律和规矩是“严以用权”的刚性约束,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政治自觉,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化为行动自觉,不断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不含糊”。自觉以党的纪律为遵循,自觉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约束自己,始终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政治原则不弱,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坚持用权为公,克己奉公严律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总书记的话告诫我们,用权为公始终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只有牢记公仆身份、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坚持用权为公,首先要厘清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一个城中村改造工程,“绊倒”广州市副市长曹鉴燎,毁掉整个村干部班子,牵扯一批开发商。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公共权力异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是作为一名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从政道德底线”。古人也讲,“公生明,廉生威”。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心中一定要有杆秤,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和如履薄冰的谨慎,筑牢慎权慎行的防火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置于群众监督的阳光下,切实解决好权力姓“公”不姓“私”的问题,正确对待权力,秉公用权。其次要自觉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最大不同莫过于手中有权、肩上有责。如何对待权力,怎么使用权力,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左传》有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在世,不朽事业有三,以立德为首,古时为官之德首崇廉。古今一理,从政廉洁是对党员干部的终身要求,更是必须坚持的政治本色。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以廉洁为终生追求,常怀律己之心、常念贪欲之害、常敲警示之钟,防微杜渐,行有所止,以身作则,秉公用权,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廉洁用权、克己奉公的“清白人”。
三、坚持依法用权,心中有戒守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充分说明了权力必须要有边界,必须要受到约束。权力的边界是法制,要保证党员干部严以用权、依法用权,就必须加强制度设计,给权力运行划“红线”、布“雷区”,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一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奉法者强则国强。各级党员干部作为执掌国家权力的重要主体,是党依法执政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法治观念。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切实从内心深处敬畏党纪国法,把党纪国法视为不能碰的高压线、不能越的红线,不能破的底线。二要手握戒尺心存敬畏。心有戒尺,方知高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特别是严以用权的“官箴”。 心中有戒,就是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慎、行有所止,就是要敬畏权力,始终把握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责任和使命,当作压力和动力,当作施展才干、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三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失去监督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信任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最大关怀,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和制约权力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用法治为权力划出边界、为权力定下规矩,自觉在法律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用权,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确保权力理性行使。四要肯干事能担当。权力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严以用权和干事创业不是对立关系,严以用权是为了更好干事。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干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少了,但也在少数干部身上出现了“权力休眠”现象,个别干部认为条条框框多了,束手束脚,以“严”为幌子,甚至作为“不为”的遮羞布。比如过去正常办理的事项,现在一些干部层层请示汇报,坐等指示,过去敢做主、能做主的现在不做了,一拖就是十天半个月;还比如年初全委会确定的城乡居民增收十大平台和“西夏突破”发展确定的18项培育新税源的工作任务等,有些还仅停留在文件上,有些落实的很不理想。这些都是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相违背的,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遵守规矩不能无所作为。按规矩、程序、制度办事,不是让干部用权时缩手缩脚,而是要把慎用权力和敢于用权、敢于担当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做到知责、守责、尽责,努力做到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四、坚持履责用权,强化使命敢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权力不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更不是束之高阁用于收藏的。坚持严以用权,就是要以焦裕禄、谷文昌等先进模范为镜,发扬“老黄牛”精神,能担重任、敢涉险滩、勤于耕耘;要甘于奉献,着眼地方长远发展,要甘于追求潜绩,守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后世政声。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为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区、市党委政府打响了“从严从实抓落实大干实干100天”保增长的攻坚战。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强化使命敢担当,切实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严和实的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激情干事创业,迅速掀起从严从实抓落实大干实干100天活动热潮,坚决打好“一个攻坚战、五个大会战”(保增长攻坚战,项目建设、项目招商和项目资金争取准备、葡萄酒庄酒产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财源建设大会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西夏突破”发展战略,主动作为、珍惜机遇,聚焦靶心,精准发力,着力从意识突破、产业突破、项目突破、税源突破、金融突破五个方面想办法、出实招、求突破,努力实现“一年新变化,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的“西夏突破”发展目标。
(作者系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西夏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谢 斌
一、坚持用权为民,坚定信念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这句话形象地表明权力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掌权只是拥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用权就要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这些光辉的名字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颂扬与怀念,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忠诚为民,鞠躬尽瘁。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今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当下,作风问题虽然大有改观,但在个别部门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机关作风现象和服务意识淡薄、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将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时刻以先进典型为镜,反躬自省,查找自身是否存在公仆意识淡薄的问题,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坚守用之为民的“生命线”,坚定信念为民服务。在思想上,要有忠诚为民的意识,对待群众要有感恩之心、知足之心,真心实意地亲民爱民;在工作上,要有忠诚为民的过硬本领,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抢抓机遇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在作风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真正本色,带着“视群众为父母、待群众如亲人”的“公仆心”,传承发扬好焦裕禄、谷文昌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坚守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勤政爱民、攻坚克难,不动摇、不懈怠,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续“鱼水情怀”,搭建起干群的“连心桥”,用汗水甚至是生命,将“人民公仆”烙在群众的心坎上,做当之无愧的“好干部”;在纪律上,党的纪律和规矩是“严以用权”的刚性约束,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政治自觉,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化为行动自觉,不断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不含糊”。自觉以党的纪律为遵循,自觉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约束自己,始终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政治原则不弱,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坚持用权为公,克己奉公严律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总书记的话告诫我们,用权为公始终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只有牢记公仆身份、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坚持用权为公,首先要厘清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一个城中村改造工程,“绊倒”广州市副市长曹鉴燎,毁掉整个村干部班子,牵扯一批开发商。其根本原因就是把公共权力异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是作为一名党和国家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从政道德底线”。古人也讲,“公生明,廉生威”。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心中一定要有杆秤,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和如履薄冰的谨慎,筑牢慎权慎行的防火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置于群众监督的阳光下,切实解决好权力姓“公”不姓“私”的问题,正确对待权力,秉公用权。其次要自觉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最大不同莫过于手中有权、肩上有责。如何对待权力,怎么使用权力,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左传》有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在世,不朽事业有三,以立德为首,古时为官之德首崇廉。古今一理,从政廉洁是对党员干部的终身要求,更是必须坚持的政治本色。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以廉洁为终生追求,常怀律己之心、常念贪欲之害、常敲警示之钟,防微杜渐,行有所止,以身作则,秉公用权,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廉洁用权、克己奉公的“清白人”。
三、坚持依法用权,心中有戒守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充分说明了权力必须要有边界,必须要受到约束。权力的边界是法制,要保证党员干部严以用权、依法用权,就必须加强制度设计,给权力运行划“红线”、布“雷区”,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一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奉法者强则国强。各级党员干部作为执掌国家权力的重要主体,是党依法执政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法治观念。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切实从内心深处敬畏党纪国法,把党纪国法视为不能碰的高压线、不能越的红线,不能破的底线。二要手握戒尺心存敬畏。心有戒尺,方知高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党员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特别是严以用权的“官箴”。 心中有戒,就是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慎、行有所止,就是要敬畏权力,始终把握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责任和使命,当作压力和动力,当作施展才干、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三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失去监督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信任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最大关怀,但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和制约权力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用法治为权力划出边界、为权力定下规矩,自觉在法律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用权,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确保权力理性行使。四要肯干事能担当。权力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严以用权和干事创业不是对立关系,严以用权是为了更好干事。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干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少了,但也在少数干部身上出现了“权力休眠”现象,个别干部认为条条框框多了,束手束脚,以“严”为幌子,甚至作为“不为”的遮羞布。比如过去正常办理的事项,现在一些干部层层请示汇报,坐等指示,过去敢做主、能做主的现在不做了,一拖就是十天半个月;还比如年初全委会确定的城乡居民增收十大平台和“西夏突破”发展确定的18项培育新税源的工作任务等,有些还仅停留在文件上,有些落实的很不理想。这些都是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相违背的,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遵守规矩不能无所作为。按规矩、程序、制度办事,不是让干部用权时缩手缩脚,而是要把慎用权力和敢于用权、敢于担当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做到知责、守责、尽责,努力做到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四、坚持履责用权,强化使命敢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权力不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更不是束之高阁用于收藏的。坚持严以用权,就是要以焦裕禄、谷文昌等先进模范为镜,发扬“老黄牛”精神,能担重任、敢涉险滩、勤于耕耘;要甘于奉献,着眼地方长远发展,要甘于追求潜绩,守得住青山绿水,留得住后世政声。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为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区、市党委政府打响了“从严从实抓落实大干实干100天”保增长的攻坚战。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强化使命敢担当,切实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严和实的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激情干事创业,迅速掀起从严从实抓落实大干实干100天活动热潮,坚决打好“一个攻坚战、五个大会战”(保增长攻坚战,项目建设、项目招商和项目资金争取准备、葡萄酒庄酒产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财源建设大会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西夏突破”发展战略,主动作为、珍惜机遇,聚焦靶心,精准发力,着力从意识突破、产业突破、项目突破、税源突破、金融突破五个方面想办法、出实招、求突破,努力实现“一年新变化,三年上台阶,五年大跨越”的“西夏突破”发展目标。
(作者系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西夏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谢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