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舞剧《紫气京华》的音乐创作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uf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戏曲音乐在交响乐、流行音乐中的交融与消化,不再是简单的引用或重复,是该剧结合上的一抹亮色。京胡、三弦、戏曲打击乐在交响乐中的运用,突破了“样板戏”式的戏曲交响化路数,而是用独特的民族音色,讲述现代的音乐语言;将传统的音乐语汇,赋予现代的演奏手法。在“捉鬼”、“绣灯舞”、“爱情双人舞”、“宫灯舞”等音乐中,清晰地表述了作曲家的这一想法:以京胡、二胡、箫等民乐演奏经过唯美化处理的民族或戏曲音乐风格旋律,辅以流行音乐的配器手法,在唯美与和谐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神韵。这种交叉式的表现手段,丰富了音乐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实际上这也是当今世界乐舞音乐创作的一种趋势,从风靡全球的爱尔兰《大河之舞》、法国的《悲惨世界》到国内的《云南映象》、《风中少林》等,其音乐无不是将多元因素合为一体的上乘之作。
  该剧中,地道的北京音调元素,只采用了以“符号性”出现的形式,零散的戏曲、曲艺等民族音乐精华,不动声色地融化在西洋管弦音乐当中,这种各音乐元素和音乐风格,在巧妙的配器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听觉效果,使得该剧在音乐创作上,给人留下了“有想法”的圈点之处。当然,对于这种“符号性”的处理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作为一部反映京城文化的大型乐舞,却缺少正统的京剧元素,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着眼市场推陈出新
  
  《紫气京华》的创作阵容,除编剧冯双白,舞美易立明等,作曲家赵季平为该剧的音乐指导。而该剧的全部作曲,则是由青年作曲家廖勇来担纲。大胆地起用年轻作曲家来完成一部史诗般的舞剧作品,是一次创作上的冒险。也正是这样的冒险,注定了该剧音乐创作中的诸多出乎意料的亮点和惊喜。作曲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了或者说是另类,或者说探索性的实验。
  对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化、市场化的理解,年轻作曲家们有自己独有的“说话”方式。在该剧中,“正话反说”的配器思维,几乎贯穿全剧。很显然,作曲家是在追求听觉的反差和新颖。人们对于一个表现文化名城、历代帝都的音乐作品,总会有“厚重”、“大气”、“京魂”、“京韵”上的听觉期待。对于观众的这种期待,作曲家却有意不去迎合观众的这种听觉惯性,而是背道而驰。在很多主题性音乐创作中,随处可见作曲家欲与传统创作相抵抗的愿望。比如在第四乐章中,因为表现的是北京古代皇殿的辉煌、霸气、厚重和悠深,作曲家对于这种大场面的描述,没有用过多的重墨浓彩,也不是和声丰满的气氛性音乐、场景性音乐,而是采用了涓涓细流般的旋律性SOLO。用二胡、人声的纤细淡写,来刻画宫殿的神秘神圣、宫女的细微形态、百官的人物内心。当手持宫灯的宫女走过历史的幽深;当机智的钟馗擒拿住大鬼小鬼,音乐都是以强迫式的反向角度,以幽雅得接近缠绵的单线条旋律,来表明作曲家惟独的、写意的视角。用“四两拨千斤”的细刻淡写,去完成人物角色和戏剧冲突,这种逆向的音乐思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作为一个聚宝之地,文化特产的挖掘,是该剧创作上贡献性的亮点。像北京郊区门头沟的太平鼓舞,古代流传于民间的“响屐舞”、“赛活驴舞”,都在该剧中被一一搬上了舞台。太平鼓舞是民间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仪式活动,音乐舞蹈的原生状态是用打击乐边打边跳,而作曲家在音色安排上,大胆使用了电子味很浓的双排键音乐,音乐风格上也远离了原生态,这样的音乐理解和处理,对于业内人士和民俗专家来说,是对于文化文物的破坏性创作,而在剧场所产生的演出效果,却出奇地达到了轰动。舞蹈与音乐之间巨大的反差,或许是“哗众取宠”的败笔,也或许是另一个“土”“洋”结合的创举。原本可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赛活驴舞”,在这里却采用了幽默诙谐的爵士钢琴和大管演奏。而表现古代女子婀娜柔媚的民间“响屐舞”,一改宫廷乐舞式的音乐风格,而是大胆采用小提琴独奏加以钢琴伴奏的形式。类似这样看似“不着调”的奇想,是当今年轻作曲家们对于民间文化的认识肤浅而胡编乱造?还是创作者有意将旧有的民间文化重新粉饰?总之,能挖掘再现那些即将或已经失传了的民间文化,总比彻底让之消失了好。
  三、立足剧场 乐舞辉映
  
  作为一部舞剧音乐作品,音乐的舞蹈功能性同样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紫气京华》对于音乐与舞蹈的空灵感的追求,是音乐与舞蹈相互诠释上的独特。在该剧大量的剧情段落中,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上,出现了明显的双线性,即舞蹈与音乐之间时而游离,时而配合,疏远中寻求内在的密切,增强音乐舞蹈综合表现上的张力。像绘画作品一样,处处留白,而处处有声有色。例如第二乐章《运河朝阳》的序奏,音乐磅礴大气,而舞蹈却幽默风趣,很好地烘托出了大运河的壮观与繁荣。
  
  音乐创作上对剧场效果的追求,也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纯音响的噪音音乐在该剧中的大量运用,大大增强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夸张的音响色彩和变化莫测的打击乐,趁人不备,扑面而来,让人震撼,让人颤抖。大量气氛音乐、环境音乐的音响上的夸张处理,说明作曲家不只是考虑音乐的谱面效果,而更多的是在考虑到音乐的剧场效应,而这种接近电影大片般的音乐概念,节省了音符,而丰富了音乐。例如“雄鹰舞”中对草原的背景式描绘、“东方红”音调的突如其来、“女子打击乐舞”的炫技表演等,都有很好的剧场效果。
  纵观《紫气京华》全剧音乐,某些片段的音乐创作上,明显感觉到“拿来主义”,甚至包括一些观众十分熟知的音调、主题,在该剧音乐中毫无顾忌地运用,而这些“拿来”的元素,在加以巧妙的变奏之后,隐蔽地出现在某个时候,这样的有意无意的借用,虽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某种共鸣,然而,在该剧中的这种大胆的“偷借”,从音乐的原创性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硬伤。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宫灯舞”、《东方红》等音调的出现,虽然让人觉得熟悉而亲切,但也容易使人产生乏味之感。
  高雅艺术的大众化、平民化,是传统艺术院团走向市场的一条通道。而在《紫气京华》中,音乐是率先放下“高雅、严肃”的架子,走近广大观众、年轻观众的。说通俗舞剧也好,平民舞剧也罢,是指望观众换一副耳朵?还是创作者换一种思维?在舞台剧创作中也同样值得思考。该剧的音乐创作,虽然能看出年轻作曲家对于大型歌舞剧创作上的稚嫩面,但从市场对于该剧的关注程度看,或许正是这种对于传统的反叛,音乐思维上的异想天开,成就了一部现代舞剧市场上的成功。那些毫不吝惜的掌声,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动,当代舞剧音乐的另类派,是严肃音乐对于市场和商业的附和还是引领,是作曲家们学坏了还是观众口味在变化,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紫气京华》作为一台舞剧,赢得了市场的掌声,也赢得了许多到国外巡演的定单。而《紫气京华》音乐创作上的成败,对于中国作曲家的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远比花花而来的票房重要得多。
  
  (责任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结束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走出费城独立厅时遇到的一位老妇人问他:“富兰克林先生,你们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共和国,还是君主国?”他回答道:“夫人,一个共和国—如果你们可以保住它的话。”  一旦民主创建了,能保住它吗?世易时移,如今富兰克林这个问题也更像是给转型国家的人们提出的。按照国际主流评级机构的报告,自2006年以来,全球转型国家的民主就处在轻微衰退之中。这两年民主的坏消息似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