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那个春天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年是1976年,是我记忆中最苦的一年。尤其到了开春后二三月间,我家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榆树皮、烂红薯,我们都吃过,一个个吃得黄皮寡瘦、皮包骨头。母亲望着我们,常常唉声叹气。
  那时讲阶级斗争,特别看重家庭成分。因爷爷是地主,土改时我们家的成分就划成了地主,全家都跟着倒了大霉。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家里没有分到自留地,全靠队上分一点少得可怜的粮食。我们家有6口人,父母和我们兄妹4人,虽然父母不管晴天雨天都在地里干活,可分得的粮食还是不够吃,我们碗里经常是稀得见影的糊汤。面,很少吃;馍,半年都吃不上一次。有时,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家的孩子吃馍,望得眼睛直冒火。母亲是个很硬气的人,每当这时候,她就会把我们喊回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母亲下了狠心,准备把妹妹送人。
  妹妹长得很机灵,虽然瘦,可一双圆圆的眼睛水灵灵地转着,一笑就露出两颗小虎牙,十分可爱。她很懂事,常提着篮子到田里扯猪草,帮母亲烧火。晚上,母亲和父亲下地回来乏了,她会端来一盆洗脚水。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妹妹,就连隔村住的姑姑几天没见到妹妹,都要来看看。姑姑来时,总会拿几个煮鸡蛋或者蒸馍给我们解馋。妹妹自然是分得最多的。
  姑姑那时已30多岁,嫁给姑父10多年一直没有生育,两口子一直盼望有一个孩子,眼睛都望花了。姑姑每次来总是一把抱住小妹就舍不得松手,仿佛亲不够似的。她经常对我母亲说:“我要是有小苗这么个乖女儿该多好啊。”这时,姑父也会在旁边打趣说:“想要的话,就给嫂子说说,把小苗送给我们算了。”说完,两人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母亲忙调过头,装作没听见,忙别的去了。
  姑姑又去逗妹妹:“小苗,跟姑姑回家好不好?”
  妹妹偏着小脑袋,眼睛眨啊眨地说:“我要跟姑姑了,妈妈没有了女儿咋办?”一句话让姑姑、姑父都笑了,母亲也笑了。
  随着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母亲终于硬下心来,决定把妹妹送给姑姑养。一天,她把我们4个孩子叫到跟前,红了眼圈,一个个望了一会儿,说:“喜欢吃馍吗?”
  “喜欢!”我们都高兴得两眼放光,以为母亲要给我们做馍吃。
  “你们姑父是老师,家里有馍有米有面,要是给你姑姑和姑父当孩子,就能顿顿吃馍。”母亲把姑父家的情况描述了一番,接着问姐姐愿不愿意给姑姑当女儿。
  姐姐忙摇摇头,说她不吃馍,也不去姑姑家。
  母亲看向我和二姐,我们都说我们也不爱吃馍,不去姑姑家。
  小妹眨着大大的眼睛,想了一会儿,说:“我想吃馍,可不想离开家,舍不得妈妈。”
  母亲听了,眼泪直流,一把抱住妹妹,拍着她的头,说:“妈妈没用,妈妈让你们受苦了。”然后抹着眼泪,让姐姐带我们出去玩。我们都高兴地跟着姐姐去院子里玩了,谁也没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
  一个星期天,姑父来到我家。那天上午,我们吃了一顿平时很少吃到的锅盔。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两个鸡蛋煮了给妹妹吃。妹妹坐在板凳上,一下一下地剥着蛋壳,把我们都馋死了。我们都围着妹妹,看着她手里的鸡蛋,眼里仿佛长出了舌头。妹妹很懂事,把一个鸡蛋剥开,吃了一半,然后让我们每人尝一点。
  母亲不许我们吃,红着眼睛对妹妹说:“赶紧吃,吃得饱饱的,到姑父家去,给姑父和姑姑当女儿,以后顿顿吃鸡蛋。”
  母亲话还没说完,嘴里还含着鸡蛋的妹妹就“哇”地哭了起来,喊道:“妈,我不吃鸡蛋,我不去。”我们急了,忘记了吃鸡蛋这回事,也都跟着哭起来,不让妹妹走。母亲更是眼泪直流,姑父和父亲都红着眼睛。母亲见妹妹哭得太伤心,害怕自己改变注意,忙对姑父挥挥手,说:“你们——就走吧。”
  姑父挠着头,望了一眼母亲,接过父亲怀中又哭又踢又喊的妹妹,背着,走了。沉沉的夕阳下,远远地传来妹妹的喊声:“妈,我不去,我不去——”
  母亲站在门外的大树旁,靠在树身上,呜咽着哭。母亲被父亲搀扶回房中,倒在床上大哭。我们也眼泪汪汪地围在母亲身旁,父亲坐在旁边一声不吭,“吧嗒吧嗒”地吸烟。
  大概一顿饭工夫,突然听见外面响起了“咚咚”的脚步声,接着一个人一头撞进来,是姑父。他满头大汗,十分着急地说:小妹丢了!
  “丢了?!”我们都很愕然地望着姑父。姑父红了脸,好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原来,姑父背着小妹走了一段路,上厕所时把小妹放在路边,告诉小妹在那儿等他,等他从厕所出来一看,路上早没了小妹的人影。姑父喊了几声,也没人应答,他心里就慌了,就近找了一会儿,又问了几个人,都说没见过孩子,姑父便急急忙忙地跑到了我家。
  母亲一听,急得大哭起来。还是父亲沉得住气,说不要急,或许是藏在哪儿了,让我们赶紧分头去找。我们分成几路,一边喊,一边寻找,包括刺架、山洞、沟渠,都一一钻进去看,从太阳落山找到月亮升起,都没找到人。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地聚在村口。
  母亲坐在大树下悲痛地哭着,边哭边喊:“苗苗,快回来吧,妈妈再不把你送人了。”她嘶哑的声音在山里一声声回荡,可就是不见妹妹的影子。
  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还是先回去,吃了饭再打着火把来找,没有亮光,怕不行。”我们一个个都无精打采,扶着哭哭啼啼的母亲往回走。
  回到家,做饭时发现家里没有柴火了,母亲让我去抱。我家的柴草都放在屋子的后檐下,避免淋雨。一般情况下,我们晚上都怕到那儿去,因为黑黢黢的,很吓人。
  那晚月光很亮,月色照在后檐下的柴堆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我走到柴堆前,刚准备抱柴,突然听到柴堆里有声音,吓得转身就跑。
  父亲和姑父听了我的话,都睁大了眼睛,忙打着电筒,拿着木棍来到柴堆前,果然听到柴堆里传出细微的“哧哧”声。
  我们几个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靠在母亲身旁,生怕柴堆里跳出一只狼来。父亲一手拿着木棍,一手伸过去,一下子掀开上面的一捆柴草。明亮的月光下,柴草堆中躺着一个孩子,是妹妹!
  妹妹已经睡着了,眼睑上还挂着眼泪,嘴高高地噘着。母亲轻轻走过去,抱起妹妹。妹妹大概白天太累了,睡得很沉,梦里还说:“妈,我不去,我再也不馋嘴了,再也不要吃馍了。”
  母亲一把紧紧地搂住妹妹,一声声说道:“苗苗,妈再不把你送人了,妈再不把你送人了。”
  第二天,姑父准备回家,临走前,对我母亲说:“嫂子,孩子就不要送人了,日子再苦,大家帮衬一把,总会熬到头的,不要让孩子受委屈了。”姑父回去后,下午就和姑姑一人背了一袋粮食送过来,靠着那两袋粮食,我们熬过了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1978年分田到户,我家也分到了土地,从此再也没有挨过饿。
  30多年来,我们家的日子虽然一天比一天好,白米细面已成家常便饭,可我仍忘不了1976年春天的那件事。我想,那些年完全是亲情让我们度过了饥荒。亲情,有时比粮食更重要。
  (摘自《龙门阵》)
其他文献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追求盛大气象的国度,而最能体现这种盛大气象的诗歌,恐怕中学生最易想到的就是李白的饮酒诗了,与《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山中对酌》等不同的是,《将进酒》的
如此宽阔的写作,不但无损于他作为一个伟大小说家的地位,恰好是他成为一个伟大小说家的前提和基础。 Such a wide writing not only does not detract from his status as a
期刊
雨中的父母   转眼间,我们大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父母那种无话不谈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一段陌生的回忆。每次和朋友兴致勃勃地谈天说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可是,一旦回到家中,父母的唠叨总是翻来覆去的那么几句,让我听得简直耳朵都要起茧,觉得和他们简直无法沟通,思维直接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然而,这一抱怨,却在上周六的一个下午烟消云散。那是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初冬的寒意如同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笼罩了我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关公与佛寺简单组合的不合理性  (一)关公与佛教  关公由人到神,经历了多朝皇帝敕封。他也被纳入到佛教体系中,以“伽蓝菩萨”身份受人朝拜。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一高僧“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
《孔雀东南飞》描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最终以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死亡为终。下面笔者谈谈刘兰芝到底因为什么被遣。  一、从焦仲卿母亲的角度来看  《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人物描写非常成功,人物形象鲜明,在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占据重要位置,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  刘兰芝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她具备封建时代典型的优秀女性的外在形象,文章以优美的语言写出了刘兰芝的高贵和优雅。她身姿美丽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教育不是作秀,教师不是演员,教参不是台本,教法须由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费力去背别人的教案,可以把自己培养成演员,却永远也感受不到文本自身的魅力,也很难把她传达给学生。  当前某些语文老师,自己不去真正读作品,不去进行文本解读,而是从网上搜四、五个教案,拼拼凑凑就进教室。这样就把自己的工作做成了“体力活”,也不能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才会发出“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的感慨。傅修延
治家宜崇节俭,而在儒素之家,尤为紧要。凡用财须要思前虑后,必万不得已者方可用之。有钱在手,切不可一时用尽,必须留有余以防断绝。每见世之不善作家者,有银时辄侈其饮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