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从此,全国各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相继建立了赣西南、闽西、闽粤赣、湘鄂西、鄂豫皖、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左右江、东江、琼崖等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为了满足战时通信需要,各革命根据地赤色邮政机构诞生。最初各根据地的邮政机构是分散的,主要是免费为党、政、军提供通信服务,因而没有统一的邮政管理机构,也没有发行邮票。随着根据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通信需求逐渐增多。为了适应通信发展需求,各根据地相继建立邮政管理机构,并开始发行邮票。这个时期发行的邮票被称作“赤色邮票”或“赤色邮花”。
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迅速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和不安。蒋介石集中兵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围剿”。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扩大到跨20余个县。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以下简称“中央邮政总局”)在瑞金建立,统一管理和指导苏维埃邮政,并印制发行了邮票用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直辖各省。这标志着邮票的发行由分散的赤色邮票时期进入到相对集中的苏维埃邮票时期。
赤色邮票和苏维埃邮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发行的邮票,统称为“苏区邮票”。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最早发行赤色邮票的地区。1930年3月26日,第一个赤色邮政管理机构——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在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成立,并于5,6月间发行了苏区最早的赤色邮政邮票。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发现这套邮票的实物留存,只能根据档案记载获知有面值为1分邮票1枚。在中华邮政江西省邮务管理局给国民党交通部的呈文中,可见这套邮票相关的描述:“票系方形薄纸,盖以红硃,略似图记,四周及中央刻有星形,上有‘赤色邮政一分’等字样”。此外,还呈报了于都、吉安等地普遍使用赤色邮票的情形。交通部指示一旦发现此种邮票“应随时销毁,毋许传播”。这是在中华邮政江西省邮务管理局档案中发现的。这些档案记载充分说明赣西南赤色邮政曾经发行过这样的邮票,并在赣西南地区广泛使用。
同年10月,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再次发行了赤色邮票,一套3枚。面值为赣西南银币券1分、3分、8分3种, 颜色除3分为黄绿色外,其余均为蓝色,平版石印,毛边纸。邮票图案为“8”字形花框,内直列“赣西南赤色邮政”字样。称作“赣西南赤色邮政邮票”。这套邮票保存下来的极少,且基本上是以实寄封的形式留存。巧合的是,这些实寄封多数是由红三军团红五军一师所属部队官兵,于1931年2月从江西宁都南丰一带寄往湖南平江的(图1)。这类由同一部队,在同一时间,从同一地区寄往另一相同地点的实寄封遗存十分罕见。这些实寄封的由来还要从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说起。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余兵力,对红一方面军和革命根据地开始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的“围剿”,毛泽东、朱德依靠人民,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主动撤出吉安东固根据地。国民党公秉藩部新编第5师不费吹灰之力即“攻占”东固,以为抢了头功。当时正值浓雾弥漫,被蒋介石任命为前线总指挥的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不知东固已被公秉藩占领,率部向东固发起猛烈进攻。国民党军队之间旋即展开激战,双方各有伤亡。之后,立功心切的张辉瓒留下一部分兵力驻扎东固,仅带两个旅向龙冈冒进。这次他又恰好钻进了红军早已布好的埋伏之中,其率领的第18师师部及两个旅被全部歼灭,自己也被红军活捉。张辉瓒也因为毛泽东的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而家喻户晓,其上阕写道:“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齊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红军乘胜追击,在宁都县东韶围歼了谭道源第50师的3000多人。至1931年1月,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其中,参加第一次反围剿的红三军团红五军是由彭德怀等领导湖南平江起义队伍为主体组建的部队,部队指战员多为湖南平江县人。1931年2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五军驻扎在江西宁都、南丰一带,军队官兵利用修整时间纷纷给家人写信,报告胜利的喜讯。信封背面写有“胜利”“千里家音,一言难尽,内有要事,切勿遗失,企望回音”等字样(图2),这些字句表达了红军在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的喜悦和期盼收到家人回信的心情。然而这些信件尚未到达目的地,就在江西萍乡被国民党军扣留,所以信封上只有宁都、南丰至萍乡间的邮局、站的戳记。
除了赣西南邮政总局之外,其他根据地的邮政机构也相继发行了赤色邮票:
闽西交通总局于1930年10月发行了赤色邮票,一套2枚。面值分别为铜元2片和4片(即铜元2枚或4枚),颜色分别为棕红色和棕黄色,平版石印,纸质为玉扣纸或毛边纸,设计者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报》的美术编辑张廷竹,龙岩东壁斋印刷厂印制。邮票主图为空心五角星,内绘有铁锤和镰刀图案,锤镰交叉,开口向左下方,俗称“锤镰倒置”,邮票中有“闽西”“交通总局”“赤色邮票”字样。称作“闽西赤色邮政邮票 ”(图3)。
1931年1、2月间,闽西交通总局又发行了赤色邮花邮票,一套1枚。面值为铜元4片,颜色为墨绿色,平版石印,纸质为玉扣纸或毛边纸,《红报》印刷厂(原东壁斋印刷厂)印制。邮票图案与闽西赤色邮票相近,主图五角星内锤镰交叉图案开口向左上方,俗称“锤镰正置”,邮票中有“闽西交通总局”“赤色邮花”字样。称作“闽西交通总局赤色邮花”(图4)。
另一方面,印刷邮票的纸张、油墨及制版胶片等也相当匮乏。制版用的照相胶片需要通过地下交通从白区秘密购进,由于进购困难等原因经常断货。黄亚光跟印刷工人一起想方设法通过石印机自制子模再行翻印的办法制版,虽然工序繁琐、进度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印刷用油墨一方面依靠地下交通从白区购进,一方面由印刷工人用土法配制而成。印刷用紙则是完全依靠当地的毛竹为原料生产的土纸,除少数使用制作较精致的玉扣纸,大部分是质地粗糙的毛边纸。由于缺乏刷胶和打孔设备,苏维埃邮政邮票出厂时均无背胶和齿孔。小部分邮票边纸上不规则的齿孔是地方邮局销售之前,为便于分撕用手摇缝纫机等打制出来的,称为“地方打齿”。
苏维埃邮政邮票除了可以在苏区作为邮资凭证使用之外,还可以作为货币流通。在中央苏区,当红军战士去商家买东西,小面额的钞票不够时,会用邮票当零钱使用,商家找不开零钱也可以用邮票找零。党员同志在交党费时,也可以用邮票当做同面值的钞票使用。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攻下遵义,遵义原本属于白区不流通苏维埃货币。为了促进苏维埃货币在当地的流通,红军张贴布告宣布苏区货币可以在红军指定地点按1:1的比价兑换光洋。红军没收军阀王家烈的盐行后,通过低价售盐且只收苏维埃货币的形式鼓励当地群众使用苏维埃货币。盐在当时是紧缺物资,苏维埃邮票与钞票一样可以低价购买,而且红军言行一致,很快激发了群众使用苏维埃货币的积极性。 苏维埃邮票除中央苏区印制发行之外,湘赣苏区和闽浙赣苏区也分别印制发行了苏维埃邮票。这是由于在当时国民党的围剿及经济封锁下,湘赣苏区和闽浙赣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时断时续,中央邮政总局发行的邮票不能及时送达。所以湘赣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邮政管理部门按照中央邮政总局的文件和规定,自行印制發行了苏维埃邮票。
1932年5、6月间,湘赣省邮政管理局模仿中央邮政总局发行的邮票图案自行设计印制了苏维埃邮政邮票,棕色旗球图1分和红棕色五角星图3分两种,平版石印。称作“湘赣苏维埃邮政邮票”(图10)。
10月,国民党集中兵力“围剿”湘赣苏区,整个湘赣省处于敌人的分割包围之中。邮政工作者随红军转移,无法携带沉重的石印设备。为了使通信得到保障,湘赣省邮政管理局于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印制发行了油印邮票。邮票为誊写版,手工在蜡纸上刻版,手工草纸上印制,全张30枚,呈6×5排列,上面两行10枚为1分票,下面3行为3分票。1分邮票主图按照石印1分“旗球图”绘制刻印,3分邮票主图按照石印3分“五星图”的邮票图案绘制刻印而成。称作“湘赣苏维埃邮政油印邮票”(图11)。
苏维埃邮政是在赤色邮政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苏维埃邮票是在赤色邮票的基础上继承和完善的,是中央苏区第一次统一发行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的邮资凭证。
苏区邮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发行的,具有国家政权性质。苏区邮票的铭记多为“赤色邮政”“赤色邮花”“赤色邮务总局”“苏维埃邮政”“中华苏维埃邮政”等,表明了苏区邮政是红色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区邮政是人民邮政的开端,苏区邮票是最早的人民邮政邮票。苏区邮票最小面值为半分,最大面值也仅为3角,低廉的邮资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邮政从建立伊始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
苏区邮票图案构图简单,设计单一,纸张为根据地土纸,油墨颜色深浅不一,印刷设备简陋,印刷方法多为简易的平版石印甚至油印,更没有背胶和齿孔。这些邮票实物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艰苦岁月,反映了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苏区邮票图案虽然简单,但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且明确其宣传作用。锤镰图、五角星、苏维埃旗帜图宣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的存在;工农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工农革命的武装力量,表明了工农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红军战士图、战士冲锋图、行军图、指挥图展示了红军的威武英姿,鼓舞了革命斗志;球旗图、五星图使人们充满希望,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到来……
苏区邮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存在的实物明证,记述了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艰苦卓绝过程。苏区邮票经过了最残酷的战火硝烟的洗礼,浸透着邮政工作人员的鲜血和汗水,留存下来的非常之少而越发弥足珍贵。如今,苏区邮票实物已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迅速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和不安。蒋介石集中兵力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围剿”。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扩大到跨20余个县。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以下简称“中央邮政总局”)在瑞金建立,统一管理和指导苏维埃邮政,并印制发行了邮票用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直辖各省。这标志着邮票的发行由分散的赤色邮票时期进入到相对集中的苏维埃邮票时期。
赤色邮票和苏维埃邮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发行的邮票,统称为“苏区邮票”。
一、赤色邮票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最早发行赤色邮票的地区。1930年3月26日,第一个赤色邮政管理机构——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在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成立,并于5,6月间发行了苏区最早的赤色邮政邮票。遗憾的是至今仍未发现这套邮票的实物留存,只能根据档案记载获知有面值为1分邮票1枚。在中华邮政江西省邮务管理局给国民党交通部的呈文中,可见这套邮票相关的描述:“票系方形薄纸,盖以红硃,略似图记,四周及中央刻有星形,上有‘赤色邮政一分’等字样”。此外,还呈报了于都、吉安等地普遍使用赤色邮票的情形。交通部指示一旦发现此种邮票“应随时销毁,毋许传播”。这是在中华邮政江西省邮务管理局档案中发现的。这些档案记载充分说明赣西南赤色邮政曾经发行过这样的邮票,并在赣西南地区广泛使用。
同年10月,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再次发行了赤色邮票,一套3枚。面值为赣西南银币券1分、3分、8分3种, 颜色除3分为黄绿色外,其余均为蓝色,平版石印,毛边纸。邮票图案为“8”字形花框,内直列“赣西南赤色邮政”字样。称作“赣西南赤色邮政邮票”。这套邮票保存下来的极少,且基本上是以实寄封的形式留存。巧合的是,这些实寄封多数是由红三军团红五军一师所属部队官兵,于1931年2月从江西宁都南丰一带寄往湖南平江的(图1)。这类由同一部队,在同一时间,从同一地区寄往另一相同地点的实寄封遗存十分罕见。这些实寄封的由来还要从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说起。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余兵力,对红一方面军和革命根据地开始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的“围剿”,毛泽东、朱德依靠人民,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主动撤出吉安东固根据地。国民党公秉藩部新编第5师不费吹灰之力即“攻占”东固,以为抢了头功。当时正值浓雾弥漫,被蒋介石任命为前线总指挥的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不知东固已被公秉藩占领,率部向东固发起猛烈进攻。国民党军队之间旋即展开激战,双方各有伤亡。之后,立功心切的张辉瓒留下一部分兵力驻扎东固,仅带两个旅向龙冈冒进。这次他又恰好钻进了红军早已布好的埋伏之中,其率领的第18师师部及两个旅被全部歼灭,自己也被红军活捉。张辉瓒也因为毛泽东的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而家喻户晓,其上阕写道:“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齊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红军乘胜追击,在宁都县东韶围歼了谭道源第50师的3000多人。至1931年1月,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其中,参加第一次反围剿的红三军团红五军是由彭德怀等领导湖南平江起义队伍为主体组建的部队,部队指战员多为湖南平江县人。1931年2月,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五军驻扎在江西宁都、南丰一带,军队官兵利用修整时间纷纷给家人写信,报告胜利的喜讯。信封背面写有“胜利”“千里家音,一言难尽,内有要事,切勿遗失,企望回音”等字样(图2),这些字句表达了红军在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的喜悦和期盼收到家人回信的心情。然而这些信件尚未到达目的地,就在江西萍乡被国民党军扣留,所以信封上只有宁都、南丰至萍乡间的邮局、站的戳记。
除了赣西南邮政总局之外,其他根据地的邮政机构也相继发行了赤色邮票:
闽西交通总局于1930年10月发行了赤色邮票,一套2枚。面值分别为铜元2片和4片(即铜元2枚或4枚),颜色分别为棕红色和棕黄色,平版石印,纸质为玉扣纸或毛边纸,设计者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报》的美术编辑张廷竹,龙岩东壁斋印刷厂印制。邮票主图为空心五角星,内绘有铁锤和镰刀图案,锤镰交叉,开口向左下方,俗称“锤镰倒置”,邮票中有“闽西”“交通总局”“赤色邮票”字样。称作“闽西赤色邮政邮票 ”(图3)。
1931年1、2月间,闽西交通总局又发行了赤色邮花邮票,一套1枚。面值为铜元4片,颜色为墨绿色,平版石印,纸质为玉扣纸或毛边纸,《红报》印刷厂(原东壁斋印刷厂)印制。邮票图案与闽西赤色邮票相近,主图五角星内锤镰交叉图案开口向左上方,俗称“锤镰正置”,邮票中有“闽西交通总局”“赤色邮花”字样。称作“闽西交通总局赤色邮花”(图4)。

另一方面,印刷邮票的纸张、油墨及制版胶片等也相当匮乏。制版用的照相胶片需要通过地下交通从白区秘密购进,由于进购困难等原因经常断货。黄亚光跟印刷工人一起想方设法通过石印机自制子模再行翻印的办法制版,虽然工序繁琐、进度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印刷用油墨一方面依靠地下交通从白区购进,一方面由印刷工人用土法配制而成。印刷用紙则是完全依靠当地的毛竹为原料生产的土纸,除少数使用制作较精致的玉扣纸,大部分是质地粗糙的毛边纸。由于缺乏刷胶和打孔设备,苏维埃邮政邮票出厂时均无背胶和齿孔。小部分邮票边纸上不规则的齿孔是地方邮局销售之前,为便于分撕用手摇缝纫机等打制出来的,称为“地方打齿”。


苏维埃邮政邮票除了可以在苏区作为邮资凭证使用之外,还可以作为货币流通。在中央苏区,当红军战士去商家买东西,小面额的钞票不够时,会用邮票当零钱使用,商家找不开零钱也可以用邮票找零。党员同志在交党费时,也可以用邮票当做同面值的钞票使用。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攻下遵义,遵义原本属于白区不流通苏维埃货币。为了促进苏维埃货币在当地的流通,红军张贴布告宣布苏区货币可以在红军指定地点按1:1的比价兑换光洋。红军没收军阀王家烈的盐行后,通过低价售盐且只收苏维埃货币的形式鼓励当地群众使用苏维埃货币。盐在当时是紧缺物资,苏维埃邮票与钞票一样可以低价购买,而且红军言行一致,很快激发了群众使用苏维埃货币的积极性。 苏维埃邮票除中央苏区印制发行之外,湘赣苏区和闽浙赣苏区也分别印制发行了苏维埃邮票。这是由于在当时国民党的围剿及经济封锁下,湘赣苏区和闽浙赣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时断时续,中央邮政总局发行的邮票不能及时送达。所以湘赣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邮政管理部门按照中央邮政总局的文件和规定,自行印制發行了苏维埃邮票。
1932年5、6月间,湘赣省邮政管理局模仿中央邮政总局发行的邮票图案自行设计印制了苏维埃邮政邮票,棕色旗球图1分和红棕色五角星图3分两种,平版石印。称作“湘赣苏维埃邮政邮票”(图10)。
10月,国民党集中兵力“围剿”湘赣苏区,整个湘赣省处于敌人的分割包围之中。邮政工作者随红军转移,无法携带沉重的石印设备。为了使通信得到保障,湘赣省邮政管理局于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印制发行了油印邮票。邮票为誊写版,手工在蜡纸上刻版,手工草纸上印制,全张30枚,呈6×5排列,上面两行10枚为1分票,下面3行为3分票。1分邮票主图按照石印1分“旗球图”绘制刻印,3分邮票主图按照石印3分“五星图”的邮票图案绘制刻印而成。称作“湘赣苏维埃邮政油印邮票”(图11)。

苏维埃邮政是在赤色邮政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苏维埃邮票是在赤色邮票的基础上继承和完善的,是中央苏区第一次统一发行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的邮资凭证。
三、苏区邮票发行的历史意义
苏区邮票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发行的,具有国家政权性质。苏区邮票的铭记多为“赤色邮政”“赤色邮花”“赤色邮务总局”“苏维埃邮政”“中华苏维埃邮政”等,表明了苏区邮政是红色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区邮政是人民邮政的开端,苏区邮票是最早的人民邮政邮票。苏区邮票最小面值为半分,最大面值也仅为3角,低廉的邮资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邮政从建立伊始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
苏区邮票图案构图简单,设计单一,纸张为根据地土纸,油墨颜色深浅不一,印刷设备简陋,印刷方法多为简易的平版石印甚至油印,更没有背胶和齿孔。这些邮票实物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艰苦岁月,反映了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苏区邮票图案虽然简单,但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且明确其宣传作用。锤镰图、五角星、苏维埃旗帜图宣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的存在;工农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工农革命的武装力量,表明了工农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红军战士图、战士冲锋图、行军图、指挥图展示了红军的威武英姿,鼓舞了革命斗志;球旗图、五星图使人们充满希望,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到来……
苏区邮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存在的实物明证,记述了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艰苦卓绝过程。苏区邮票经过了最残酷的战火硝烟的洗礼,浸透着邮政工作人员的鲜血和汗水,留存下来的非常之少而越发弥足珍贵。如今,苏区邮票实物已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