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本文是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因素,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从而使研究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一项区别于普适性创业教育的标杆。
关键词:新农村;农科;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27-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型农民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对现有农民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来获得,另一方面更需要一大批农科专业人才在农村“下的去、留的住、用得上”。
一、开展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科技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优化升级。毋庸置疑,培养高素质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和实现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完成这一转换的关键环节。创业教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的现实要求
笔者对韶关、佛山、湛江、梅州、茂名五个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现状及新农村建设人才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地方农业局、19个乡镇、15个农场、各地规模比较大的实体公司和企业以及若干村干部和农民。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严重短缺以下三类人才:第一类是农村创业领头人。总体来说,农村创业领头人作用发挥得好的地区,经济发展就相对较快,农民富裕程度就越高,如梅县城东镇、顺德北滘高村、曲江区枫湾镇等;相反,经济发展速度就慢。第二类是农科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以上五个地区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以上五个地区的农村共有农科专业技术人员3062名,仅占农业人口总数的0.018%。湛江遂溪县作为广东农业大县,共有农业人口80余万,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科技人才仅有64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0.08%。第三类是企业经营人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难以进入较高层次和技术含量高的第二、第三产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收益。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这种发展趋势不仅需要高校培养出来的农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更需要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体系的支撑。
二、开展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一)政府的优惠政策为农科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启了方便之门
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大致包括办理营业执照、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小额贷款等。无疑,有了政策上的扶持,也就有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便之门。由于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是针对所有大学生,学校的类别、牌子以及毕业生的学历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所以,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创业的机遇与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是均等的,这就避免了由于传统观念对“农”字院校的偏见而令农科专业大学生产生不自信。
(二)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热潮逐渐形成
传统的农村生源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限制,“不想创业”和“不敢创业”的心态较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改变了旧有的观念,返乡就业、希望创业的热潮逐渐形成。在大学生中,流传了一些到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这对他们产生激励和示范作用。如聚集在化州市大山里的20多名大学生,探索稀有中药材——化橘红的培植与开发,形成规模化的基地。他们的经验广为宣传之后,对众多大学生产生了鼓舞作用,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希望开发家乡的特产,创造新的产业。据统计,虽然处于实际创业阶段的人数不多见,但是正在酝酿创业或者具有创业目标的占59.1%,超过被调查对象的半数。
(三)农业发展的新特点为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功能提供了可能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必定对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出颠覆性的挑战,农民的传统素质已经无法满足发展趋势的要求,农民由于对最新农业科技发展、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经营方式的接触不多,出现了观念无法跟上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况。而当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与经营形式对传统造成巨大的冲击时,农民往往无法应对,最后造成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因此,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培养大量的新型农民,为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功能提供了可能。
三、制约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当前,许多农业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未能将创业知识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者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是独立开展的。一些已经尝试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农业院校,任课老师一般都是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所传授的创业知识一般都是通识教育,如《创业学基础》、《风险投资》等,很少能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和讲解。而在开展专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往往也局限于专业本身的知识讲授,很少涉及创业方面的知识。
(二)创业教育重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明显
当前,政府大力提倡并出台了许多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措施,农业院校也相应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程、讲座、竞赛等教育举措,虽然形成了一股热潮和发展势头,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有许多,其中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始于90年代初,自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9所院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后,创业教育才开始引起更多的关注。
(三)创业教育较少关注现实国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王义军教授曾提出:“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没有符合国情的本土教材”。事实上,当前我国大多高校仍未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的实质内容,都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业高等院校,就必须关注现实国情,关注新农村建设,在“党的政策”与“农村工作的实际”、“有用的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结的“关节点”——“农科人才的培养和创业导向”上进行重点研究,使研究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一项区别于普适性创业教育的标杆。
(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在新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应始终站在“培养人才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和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1.完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首先是创业教育的“通识内容”,即培养大学生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于承担风险,并承受失败的心态,不断寻求并发现机遇的能力;产生创意的意识和激情,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战略性思维的能力;凡事争取主动、勇于担当的意识,以及具有与他人共事合作,能有效地开展谈判,具有自信心和说服力的能力;等等。其次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围绕着创业基本素质展开的关于创业实践的知识分析。例如“创业者”、“创业周期”、“创业法律、”“创业战略与商业机会”、“企业融资”等。
2.引导农科专业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的创业热潮。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创业已开辟了多种领域,有些成功的创业企业已发展和壮大,有些则受到不同因素影响而兴衰起伏。其中,有若干个领域既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也适宜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农科专业大学生去尝试,包括现代农业、特色养殖业、农副加工产业、资源开发产业、流通产业、服务产业等。这些领域既有农业优势、生态优势的特色产业类型,也有工业发展、商业服务的延伸产业类型,还有创意发展的新型产业类型。
3.促进农科专业教育与普识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在农业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有着优越条件。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1)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5-68.
[2]易自力,任湘,王慧.农业高校创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8,(3):1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改革大学生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果之一(华南农教[2010]71号第1项-JG10102)
关键词:新农村;农科;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27-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新型农民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对现有农民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来获得,另一方面更需要一大批农科专业人才在农村“下的去、留的住、用得上”。
一、开展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科技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优化升级。毋庸置疑,培养高素质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和实现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完成这一转换的关键环节。创业教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的现实要求
笔者对韶关、佛山、湛江、梅州、茂名五个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现状及新农村建设人才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地方农业局、19个乡镇、15个农场、各地规模比较大的实体公司和企业以及若干村干部和农民。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严重短缺以下三类人才:第一类是农村创业领头人。总体来说,农村创业领头人作用发挥得好的地区,经济发展就相对较快,农民富裕程度就越高,如梅县城东镇、顺德北滘高村、曲江区枫湾镇等;相反,经济发展速度就慢。第二类是农科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以上五个地区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以上五个地区的农村共有农科专业技术人员3062名,仅占农业人口总数的0.018%。湛江遂溪县作为广东农业大县,共有农业人口80余万,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科技人才仅有64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0.08%。第三类是企业经营人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一方面难以接受新农业科技知识,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当前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难以进入较高层次和技术含量高的第二、第三产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收益。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这种发展趋势不仅需要高校培养出来的农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更需要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体系的支撑。
二、开展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一)政府的优惠政策为农科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启了方便之门
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大致包括办理营业执照、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小额贷款等。无疑,有了政策上的扶持,也就有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便之门。由于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是针对所有大学生,学校的类别、牌子以及毕业生的学历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所以,对我国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创业的机遇与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是均等的,这就避免了由于传统观念对“农”字院校的偏见而令农科专业大学生产生不自信。
(二)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热潮逐渐形成
传统的农村生源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限制,“不想创业”和“不敢创业”的心态较为突出。近几年来,我国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改变了旧有的观念,返乡就业、希望创业的热潮逐渐形成。在大学生中,流传了一些到农村创业成功的案例,这对他们产生激励和示范作用。如聚集在化州市大山里的20多名大学生,探索稀有中药材——化橘红的培植与开发,形成规模化的基地。他们的经验广为宣传之后,对众多大学生产生了鼓舞作用,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希望开发家乡的特产,创造新的产业。据统计,虽然处于实际创业阶段的人数不多见,但是正在酝酿创业或者具有创业目标的占59.1%,超过被调查对象的半数。
(三)农业发展的新特点为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功能提供了可能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必定对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出颠覆性的挑战,农民的传统素质已经无法满足发展趋势的要求,农民由于对最新农业科技发展、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经营方式的接触不多,出现了观念无法跟上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况。而当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与经营形式对传统造成巨大的冲击时,农民往往无法应对,最后造成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因此,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培养大量的新型农民,为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功能提供了可能。
三、制约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当前,许多农业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未能将创业知识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者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是独立开展的。一些已经尝试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农业院校,任课老师一般都是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学生辅导员,所传授的创业知识一般都是通识教育,如《创业学基础》、《风险投资》等,很少能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和讲解。而在开展专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往往也局限于专业本身的知识讲授,很少涉及创业方面的知识。
(二)创业教育重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明显
当前,政府大力提倡并出台了许多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措施,农业院校也相应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程、讲座、竞赛等教育举措,虽然形成了一股热潮和发展势头,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有许多,其中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始于90年代初,自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9所院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后,创业教育才开始引起更多的关注。
(三)创业教育较少关注现实国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王义军教授曾提出:“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没有符合国情的本土教材”。事实上,当前我国大多高校仍未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不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的实质内容,都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业高等院校,就必须关注现实国情,关注新农村建设,在“党的政策”与“农村工作的实际”、“有用的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结的“关节点”——“农科人才的培养和创业导向”上进行重点研究,使研究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一项区别于普适性创业教育的标杆。
(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在新农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应始终站在“培养人才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和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1.完善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首先是创业教育的“通识内容”,即培养大学生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于承担风险,并承受失败的心态,不断寻求并发现机遇的能力;产生创意的意识和激情,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战略性思维的能力;凡事争取主动、勇于担当的意识,以及具有与他人共事合作,能有效地开展谈判,具有自信心和说服力的能力;等等。其次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围绕着创业基本素质展开的关于创业实践的知识分析。例如“创业者”、“创业周期”、“创业法律、”“创业战略与商业机会”、“企业融资”等。
2.引导农科专业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的创业热潮。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创业已开辟了多种领域,有些成功的创业企业已发展和壮大,有些则受到不同因素影响而兴衰起伏。其中,有若干个领域既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也适宜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农科专业大学生去尝试,包括现代农业、特色养殖业、农副加工产业、资源开发产业、流通产业、服务产业等。这些领域既有农业优势、生态优势的特色产业类型,也有工业发展、商业服务的延伸产业类型,还有创意发展的新型产业类型。
3.促进农科专业教育与普识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在农业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有着优越条件。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1)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小兵.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5-68.
[2]易自力,任湘,王慧.农业高校创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8,(3):1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项目《改革大学生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果之一(华南农教[2010]71号第1项-JG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