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的灵光理论与艺术的终结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u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光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思想中可以参与到艺术终结命题的众声喧哗的重要证据。这一思想具有着多重指向,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从时间和进步观维度的理解。在本雅明看来,灵光艺术是一种时间上的持留,是一切如常的体验。它已经变成了进步观的直接体现者,与后者一起成为法西斯主义和丑恶现实的维护者。为摆脱这种情况,他论证了灵光的消逝可能性和机械复制时代的合理性,倡导终结灵光艺术,希望借此达到与现实对抗的目的。由此可知,本雅明所讨论的灵光艺术的终结,与上一世纪60年代以后的艺术终结命题的讨论存在差异,在他那里,这种终结不是对艺术命运的思考,也没有焦虑,而是艺术革命性的体现,是救赎社会的有效手段,因此更多的是乐观主义地对艺术的希冀。
其他文献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继承并发展了唐人传奇的情爱故事模式,然而对情爱中的“妒”两代文人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唐代文人清醒地认识到了“妒”的存在,并揭示出其根源.而明清文人采取
21世纪是传记的世界,传记史学是一个值得史界关注的新领域。全文对诸如传记史学的定义、特点、价值、意义作了理论思考。传记与传记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书写层面的,后者是
在中国当前矛盾多发和话语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舆论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情绪化的特点,面对新媒体时代出现的舆论新格局,主流媒体应当创造性地运用新闻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
女性主义对传统"政治-伦理"结构之文化建制的批判必然走向基于平等的性别正义诉求。无论是"性别中立"式、"女性中心"式的策略,还是"差异-解构"式的策略都未能摆脱西方二分式
罗兰·巴特是将符号学理论用于视觉传播领域的先驱,他1957年写成的《神话学》和1964年的论文《图像的修辞》都生动论述了符号理论与视觉传播的关系,至今仍是传播学、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