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化思想视角下的除法运算本质与教学建议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aife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单位化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也是重要数学思想。其核心是“确定‘谁’是单位”并通过“操作单位”解决问题。单位化思想贯穿小学数学始终,但对除法学习的价值被忽视。包含除的本质就是单位化,即数出“被除数里有多少个除数”,同样地等分除也蕴含单位化思想。二者是除法的基本模型,不可顾此失彼。除法意义教学要设计“较复杂的平均分情境”,对比分析等分除与包含除的异同,将包含除运用到分数认识与分数除法中。
  关键词 单位化思想 等分除 包含除
  一般地,人们在问题解决时,为了规范地、统一地度量某类对象,需要约定统一的量度标准以便于表达、交流与运用。在比较或度量某些事物时,往往设定一个或多个标准量作为度量单元(即单位或单位体系),有意识地用“单位”来量化研究对象,旨在简化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称之为“单位化思想”。单位化思想就是用统一的“单位(单位体系)”刻画概念、阐明思维过程,强化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使思维过程变得清晰有序[1]。
  单位化思想贯穿小学数学的始终。但在除法学习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当下教材、教学中淡化了“包含除”,不重视包含除也导致分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较难理解[2]。
  一、单位化思想对学习自然数除法的价值分析
  除法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从平均分的过程来看有两个不同模型,通常称为“等分除”与“包含除”。包含除中的单位化思想较为明显,等分除中好像不明显,但实际上“平均分”过程中的每一步(例如2个一份地分)都是按照“标准”分配,所以,单位化思想在这两种除法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1.除法意义的两个模型相互依存
  乘法的基本模型是“每份数×分数=积”,进一步抽象为“因数×因数=积”,对应不同的现实模型。作为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被定义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所以相应的除法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例如:求15里面有几个5,这是“包含除”,对应的除法算式是15÷5=3,单位化思想最为明显。但当下各个教材中忽视了包含除[2],也忽视了单位化思想在理解除法含义、计算以及算理方面的作用。除法另一种模型是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例如:把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这是“等分除”,对应的除法算式也是15÷5=3。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是通过一个平均分物的数学模型产生的,它们地位相等而且都与“份”“单位”密切相关,因此,从“单位”的角度认识除法意义有重要价值。
  2.除法运算背后的“单位化”思想
  (1)“包含除”更能体现单位化思想。乘法来源于加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更为便捷,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它的本质就是减去若干个相同数。这说明“包含除”对理解除法的意义以及借助单位化思想理解整数除法含义、算法算理等都有举足轻重作用。皮亚杰认为测量单位的概念包含任意地再分一个连续的整体(被测物体)。这与“包含除”表达的意义不谋而合。这也是为什么基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除法含义时,比起“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个相同的部分”,学生更容易想到除法就是“不停的减去相同的部分”,这样的理解更接近测量的本质也就是除法的本质,为此能够深入理解分数的性质、比的性质与除法商不变的性质等都是单位及其个数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学习除法的意义时首先应该从“包含除”模型来理解,也更凸显出单位化思想的作用。
  (2)“平均分”时“几个几个地分”仍然是单位化思想。“平均分”时“几个几个地分”仍然是单位化思想,只不过这时的“单位”需要不断地调整,没有“分完”之前的每一次“平均分”都可以说是“包含除”。例如,36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块?在平均分时如果直接“12个、12个”地分,这就是包含除;如果“1个、1个地”分给3人,继续分几次后,发现“分的速度”太慢,调整为“3个、3个”地分,可以说每一次“平均分”都有单位化思想,尤其不断调整“每次分几个”的过程,即是确定“合适单位”的过程。平均分的思考过程更复杂,其中的“单位”需要灵活调整,最终找到那个合适的“单位(每份数)”。这个调整“单位”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进而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不可忽视。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由于数量太少,学生要么一眼就能看出每份有几个,要么借助已有的乘法口诀的知识经验,不需要“平均分”的过程,直接就能确定这个“单位”,可以说没有“思维的投入”。如何设计活动才能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单位化”思想,进而理解除法的意义呢?下面给出一些教学建议。
  二、单位化思想助力除法意义学习的教学建议
  1.“初步认识”除法时要兼顾除法的“等分除、包含除”模型
  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常用的情境是“平均分物”。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单元,安排了3个例题教学“平均分”,作为学习除法的开始,例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探讨“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等分”;例3继续探讨“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包含”。教材这样编排,加强了“分”的认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经验,又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了亲切感。
  在张奠宙教授的文章中曾呈现一组关于不同版本教材在编排主问题时,涉及“等分除”的情况远远多于“包含除”,张教授指出教材“亏待”了包含除[3]。也就是说教材在编排上虽然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无论在内容编排顺序还是内容的数量上仍然存在着厚“等分除”薄“包含除”的现象,这就使得教师教学时重视“等分除”,也忽视“包含除”。然而,忽视“包含除”后患无穷[2],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是影响学生对除法概念理解的深度。從除法的意义来看,等分和包含是同一个情境中两类互相依存的除法问题,是除法含义的两个方面,忽略包含除就忽略了“把除数作为‘测量单位’在分被除数”的这层含义,就不能说学生对除法意义实现了真正的理解。   二是限制学生对分数概念的全面理解。五年级学生学习分数意义,与三年级学习“平均分物产生分数”相比,知识的生长点在于感悟“测量产生分数”,也就是要回答一个小于单位“1”的量怎么表示,由此可以引出分数(或小数)。与包含除密切相关的情形是:先知道分到的一部分的大小,然后问“该部分在整体中占多少”。例如人教版教材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开头,呈现了几个人用等距离打了结的绳子测量一个箱子的边长,提出问题:剩下的绳子不足一节,怎么记?这时如果一节绳子恰好是三个尾部之长,那么尾部长度就可以表示为
其他文献
摘要  PBL导向的乡村教师培育模式就是将培育设置于问题的情境中,以问题为切入点和抓手,通过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来提升参培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满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PBL培育模式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重构问题驱动型学习情境、丰富以参培教师为中心的资源供给、构建自主学习和合作的机制以及构建PBL导向的乡村教师培育模式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  PBL 乡村教师 教师培训 培育模式 问题驱动  
摘 要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将主题意义探究和语言实践活动相结合,打破了以往单元教学中的碎片化模式,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实践性和意义性。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路径:解读关联,确立主题;基于主题,设定目标;整合板块,理清线索;整体设计,提升学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 主题意义 单元整体教学 英语学习活动观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教材为基础,用系统论的方法对
摘 要 “要素”理论创始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基于要素的认知,最后形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能理解、易接受的一系列“要素”,如审美要素、意义要素、情感要素和思维要素,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的世界,形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审美、意义、情感、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语用能力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要素理论 语用品质 实施路径  
摘 要 美国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提出了“专家级阅读脑”的论述,在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专家级阅读脑”是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导向。在此目标导向下,于阅读策略、阅读思维、阅读素养、自主发展四个方面研发任务学习单,并以此任务学习单为载体,深入开展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目标导向 学习单设计  “专家级阅读脑”是美国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要想培育“专家级阅
摘 要 以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例,通过“篇本类”联读,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的自主阅读。首先,找到 “篇”“本”之间的联结点,实现有起点的阅读;其次,借助项目学习单、阅读任务链、阅读策略群,由“篇”链“本”,开展有深度的阅读;最后,通过发现规律、追踪形象、对比阅读的方式,以“本”触“类”,进行有广度的阅读。这一整体化的思维范式,将为整本书阅读寻到新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民间故事 创造
摘 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习者需求更具个性化,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已是技术与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所具有的突破时空的视觉传达、思维可视的创意表达的学科特性更适切于这种模式应用。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有效使用,同时对新媒体选择性地嵌入,在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发创新性课程,实施基于教材创造性使用的主题学习策略和基于课程创新性开发的项目学习策略,从而转变基础美术学科教学模
摘 要 在班干部岗位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岗位需求这一现实情境下,各种奇葩职务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关注。种种现象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班干部岗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造成的,但其实质是教师、家长及学生对班干部职务缺乏理性认知。如何化解“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如何让想做、有能力、有素质的学生走上班干部岗位?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班干部队伍?这些都是班主任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班干部
摘 要 英语绘本蕴含思政元素和认知、美育、德育、哲理等育人价值,运用绘本成人、育人、树人、达人的教学策略,通过课本渗入、校本植入、班会融入、校园浸入等实施途径,能够实现绘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英语绘本 育人价值 教学策略 实施途径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是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英语绘本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有学者认为:“绘本是一种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