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体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点,民族文化始终影响着景观水体形态营建。本文从水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景观水体追求的韵味和意境、水体形态的文脉传承、水体形态包含的诗画情趣、水体形态体现的地域性五个方面阐述了民族文化特点及文化符号对景观水体形态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民族;景观水体;形态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水的滋润和养育。水是文明之源,是世界文明赖以诞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水体形态千变万化,不管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是潺潺流淌的小溪都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或激情或恬淡的感情体验。亲水爱水是人的本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来对水的钟爱是中国人永恒的情结,水文化是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比中华民族更了解水文化丰富的生命内涵,它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1.水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文化是环境的人为部分”美国人类学者赫斯特维茨指出文化“是自然地人化”。古代中国“文化”既指礼乐制度,又指修饰和教化。在西方,英语“文化”一词又作“栽培”意,而且“农业”、“体育”的词语中均有“文化”一词的构成。可见文化与农耕,与大自然,与人的活动都有某种联系。
水文化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虚实相生的形态观,雅俗兼备的情态观。并且,三者有机地统于一体。如同一个人,有他的生命机制、物质躯体和精神品格。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有用的东西,价值成了事物延续下去的理由。理水有它的实用价值。早期人类聚落无不以水位命脉,傍水而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一是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灌溉,需要泄水排涝;二是需要生活用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因大川而注焉,乃为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其人,以育牲畜”。《管子•度地》所谓“宁可食无鱼肉,不可居无好水”。人类在生存斗争过程中,与水结下了深深的情结,水给予了人类生存的保障,人类赋予了水特定的文化符号。因为水,人类得以延续传承。
水体景观的塑造是人们为实现某种实用需求或精神安慰的一种途径。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自然因人的感受而具有了美,人得到了与自然和谐的乐趣。
2.景观水体追求的韵味和意境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景观意境是景观审美的一种状态,是各种感性的景观意象,引起人的审美情感方面的意趣心绪,产生联想和想象,在意念和情感中激起物外之境,象外之象,景外之情。
景观意境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感性的景观意象,是景观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信息传递给人以后,人所感知的景观;二是人感受到的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气氛,这其中有情感、理解、趣味、氛围、感染力和张力等;三是前二者触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即象外“象”。这三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景观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产物,是景观水体营建完成后,在景观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
传统的水景欣赏讲究蕴含的韵味和体现的意境,这也是体现水景的匠心所在。在处理水体景观方面,意在引起观赏者心中的联想,如以各种水口的设置表达源远流长、深壑藏函的感觉。有时甚至不用实体的水来表达水的韵味,只用水呈现的形态特征,比如“旱园水作”即是“无水而有池意”(明计成《园冶》)。白卵石表示沙滩,黑石寓意水,点缀芦苇,产生无水而有水意的感觉,在这方面日本枯山水表达的意境似乎更深刻。
韵味的追求经常与意义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水意义的解读而得到意境的无穷韵味。结合历史和文学典故通过社会习见的手法创造并表现出来所要表达的“味”。无数文人墨客描绘水体景观的诗词名句更能引起无尽的遐思。中国古典园林在这方面的实践上屡试不爽,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水体景观佳境。
3.水体形态的文脉传承
水体文脉可以理解为水体与文化在地区中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地区风格,它是文脉在城市中的延续,可以增强城市的个性特点,提升城市的形象。在城市人工环境中,除了适宜的休闲娱乐功能和公用设施外,人们对城市环境追求更多的是高度的人情化和丰富的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对城市中水体设计的要求,集中体现了人与水、水与环境、人与自然地文化关联。不仅是城市中特殊的物质景观,而且应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
在亲水空间的设计中应注意形体特征和文化的关联,将人们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物化为景观形态,更使有关水与漂泊、水与归家、水与失意、水与心境的联想获得物质形态的注解。同时城市水体环境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水体形态文化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启示与动因。因此水体景观内涵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是人类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山水环境中的凝结化和形态化。
4.水體形态包含的诗画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史空间的艺术。水体景观环境既需“动观”,也要“静观”,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水体景观形态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理水的创作,是水体和其他造景要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性。它运用各个艺术的特性熔铸于水景艺术之中,使得水体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种特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水体景观中以具体的形态复现出来,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水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于文学艺术的结构。正如钱咏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大水体的动观游览路线绝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在迂回曲折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也就是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组合,务求开合起承、变化有序、层次清晰。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和结尾,形成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结构。
因此,人们在游览中国古典园林所得到的感受,往往仿佛朗读诗文一样的酣畅淋漓,这也是园林水体和其他造景元素所包含着的“诗情”。
5.水体形态体现的地域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自然条件促使其形成了地区风格,地域性是城市基本属性之一。芒福德曾说“未来城市的职责是充分发展地区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多样性与个性”,因此水体在参与城市建设、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水体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城市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研究城市的文化形象特征,才能把握城市文化脉络的走向,规划创造出充满地方特色、性格魅力和生命活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水体文化的地域性体现了城市市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改造和利用,主要反映在城市形态与自然景观和社会风俗的协调方面,如天津、郑州等城市的沿海沿河景观给人步移景异的魅力特征。
一个好的城市人工水体景观应具备的特点,首先是建立在满足地域特点的水景语言模式基础上的艺术和文化的符号表达;其次,水体景观的终极目的是为满足生活其中的人,水景形态各要素的尺度、式样、色彩、材质等各方面应适应人的需求;第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水体应该满足行为群体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包含民族特色、易辨性等。
6.结语
水体景观文化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在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后,前人贤哲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信念也会通过水体景观文化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得到确认和加强。因此,在水体景观形态的创造过程中,要不断的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符号,使这些有特征的文化符号在水体形态中得以展现,培养人的爱水情怀,倡导人水和谐理念,更新治水观念,增强人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刘钢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2] 武廷海.追求城市的灵魂[J].城市规划,03/1997:P25-28
[3] 余以平.城市景观的特性及塑造[J].中国园林,04/2000:P53-55
[4] 计成,园治[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4
关键词:文化;民族;景观水体;形态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水的滋润和养育。水是文明之源,是世界文明赖以诞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水体形态千变万化,不管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是潺潺流淌的小溪都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或激情或恬淡的感情体验。亲水爱水是人的本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来对水的钟爱是中国人永恒的情结,水文化是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比中华民族更了解水文化丰富的生命内涵,它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1.水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文化是环境的人为部分”美国人类学者赫斯特维茨指出文化“是自然地人化”。古代中国“文化”既指礼乐制度,又指修饰和教化。在西方,英语“文化”一词又作“栽培”意,而且“农业”、“体育”的词语中均有“文化”一词的构成。可见文化与农耕,与大自然,与人的活动都有某种联系。
水文化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虚实相生的形态观,雅俗兼备的情态观。并且,三者有机地统于一体。如同一个人,有他的生命机制、物质躯体和精神品格。
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有用的东西,价值成了事物延续下去的理由。理水有它的实用价值。早期人类聚落无不以水位命脉,傍水而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一是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灌溉,需要泄水排涝;二是需要生活用水。“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因大川而注焉,乃为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其人,以育牲畜”。《管子•度地》所谓“宁可食无鱼肉,不可居无好水”。人类在生存斗争过程中,与水结下了深深的情结,水给予了人类生存的保障,人类赋予了水特定的文化符号。因为水,人类得以延续传承。
水体景观的塑造是人们为实现某种实用需求或精神安慰的一种途径。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自然因人的感受而具有了美,人得到了与自然和谐的乐趣。
2.景观水体追求的韵味和意境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景观意境是景观审美的一种状态,是各种感性的景观意象,引起人的审美情感方面的意趣心绪,产生联想和想象,在意念和情感中激起物外之境,象外之象,景外之情。
景观意境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感性的景观意象,是景观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信息传递给人以后,人所感知的景观;二是人感受到的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气氛,这其中有情感、理解、趣味、氛围、感染力和张力等;三是前二者触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即象外“象”。这三者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景观意境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产物,是景观水体营建完成后,在景观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
传统的水景欣赏讲究蕴含的韵味和体现的意境,这也是体现水景的匠心所在。在处理水体景观方面,意在引起观赏者心中的联想,如以各种水口的设置表达源远流长、深壑藏函的感觉。有时甚至不用实体的水来表达水的韵味,只用水呈现的形态特征,比如“旱园水作”即是“无水而有池意”(明计成《园冶》)。白卵石表示沙滩,黑石寓意水,点缀芦苇,产生无水而有水意的感觉,在这方面日本枯山水表达的意境似乎更深刻。
韵味的追求经常与意义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水意义的解读而得到意境的无穷韵味。结合历史和文学典故通过社会习见的手法创造并表现出来所要表达的“味”。无数文人墨客描绘水体景观的诗词名句更能引起无尽的遐思。中国古典园林在这方面的实践上屡试不爽,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水体景观佳境。
3.水体形态的文脉传承
水体文脉可以理解为水体与文化在地区中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地区风格,它是文脉在城市中的延续,可以增强城市的个性特点,提升城市的形象。在城市人工环境中,除了适宜的休闲娱乐功能和公用设施外,人们对城市环境追求更多的是高度的人情化和丰富的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对城市中水体设计的要求,集中体现了人与水、水与环境、人与自然地文化关联。不仅是城市中特殊的物质景观,而且应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
在亲水空间的设计中应注意形体特征和文化的关联,将人们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物化为景观形态,更使有关水与漂泊、水与归家、水与失意、水与心境的联想获得物质形态的注解。同时城市水体环境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水体形态文化景观的塑造提供了启示与动因。因此水体景观内涵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是人类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山水环境中的凝结化和形态化。
4.水體形态包含的诗画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史空间的艺术。水体景观环境既需“动观”,也要“静观”,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水体景观形态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理水的创作,是水体和其他造景要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性。它运用各个艺术的特性熔铸于水景艺术之中,使得水体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种特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水体景观中以具体的形态复现出来,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水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于文学艺术的结构。正如钱咏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大水体的动观游览路线绝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在迂回曲折中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也就是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组合,务求开合起承、变化有序、层次清晰。这个序列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和结尾,形成丰富多彩、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结构。
因此,人们在游览中国古典园林所得到的感受,往往仿佛朗读诗文一样的酣畅淋漓,这也是园林水体和其他造景元素所包含着的“诗情”。
5.水体形态体现的地域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自然条件促使其形成了地区风格,地域性是城市基本属性之一。芒福德曾说“未来城市的职责是充分发展地区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多样性与个性”,因此水体在参与城市建设、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水体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城市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研究城市的文化形象特征,才能把握城市文化脉络的走向,规划创造出充满地方特色、性格魅力和生命活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水体文化的地域性体现了城市市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改造和利用,主要反映在城市形态与自然景观和社会风俗的协调方面,如天津、郑州等城市的沿海沿河景观给人步移景异的魅力特征。
一个好的城市人工水体景观应具备的特点,首先是建立在满足地域特点的水景语言模式基础上的艺术和文化的符号表达;其次,水体景观的终极目的是为满足生活其中的人,水景形态各要素的尺度、式样、色彩、材质等各方面应适应人的需求;第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水体应该满足行为群体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包含民族特色、易辨性等。
6.结语
水体景观文化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人们,在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后,前人贤哲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信念也会通过水体景观文化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得到确认和加强。因此,在水体景观形态的创造过程中,要不断的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符号,使这些有特征的文化符号在水体形态中得以展现,培养人的爱水情怀,倡导人水和谐理念,更新治水观念,增强人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刘钢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2] 武廷海.追求城市的灵魂[J].城市规划,03/1997:P25-28
[3] 余以平.城市景观的特性及塑造[J].中国园林,04/2000:P53-55
[4] 计成,园治[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