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旋转变换解初中几何问题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malu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讨巧用旋转变换解初中几何问题,能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旋转变换;初中数学;几何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2002602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存在的物体形状想象几何的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际物体的形象,这就是初中几何知识学习中学生必备的能力.初中几何涉及图形变换的内容包括平移、对称、旋转.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数学几何知识学习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独立解题的能力相对较差.本文主要探讨巧用旋转变换解初中几何问题.
  一、旋转变换的概念
  若从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个映射,并确保其中的一个定点保持不变,即对于任一点P映射到点P′,那么OP与OP′相等,∠POP′=θ,再从射线OP到OP′方向和给定的方向相同,这个映射也就是绕中心O,根据已知方向对θ进行旋转变换.如图1所示,那么O就是旋转的中心,θ就是旋转角.这个旋转变换的过程可记为R(O,θ).如果旋转角以180°为中心进行对称变换,那么旋转中心也就是对称中心.
  二、旋转变换的性质
  在初中数学的几何知识中,旋转变换的内容包括四点性质:(1)一个图形与这个图形在旋转变换后得出的新图形全等;(2)如果旋转中心相同,连着进行两次旋转变换,那么依旧只是一個旋转变换,可用R(O,θ1)·R(O,θ2)=R(O,θ1 θ2)表示.对一个图形取点O作为旋转中心旋转θ1,在保持O的旋转中心不变的基础上再旋转θ2,那么得出来的图形也就是原图形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θ=θ1 θ2而得到的图形;(3)旋转变换的逆变换为旋转变换,用公式表示为R(O,θ)=R(O,-θ),通过一个图形将O作为旋转中心旋转θ,如果要让这个图形再次回到原有的位置,那么还需要以O作为旋转中心旋转-θ并经过变换才能实现;(4)非恒等变换的R(O,θ)没有二重线,但有明确的二重点,也就是旋转中心的点,如果将△ABC这个图形将C作为旋转中心旋转θ变成△A′B′C,观察这个新的三角形不难发现,其中的直线位置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重合点却为C点,而这个点正是旋转中心.
  三、巧用旋转变换解初中几何问题
  1.利用旋转变换解决等边三角形的问题
  【例1】 如图2,已知P是等边三角形ABC中的一点,PB=2,PC=1,AP=5,那么∠BPC大小为多少?
  分析:由图2可知,图中的已知线段PA、PC、PB都不在同一个图形中,很多学生读题过程中不容易发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图形重组,让已知线段都能在一个三角形内,那么问题的思考也就更简单.从已知条件可知,三角形全等,存在三个60°的内角,所以可以通过旋转角为60°的图形进行旋转,旋转图形为三角形PP′C和2、1、5为边长的特殊三角形,得到结论是∠BPC为∠AP′P与60°的和,于是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出∠AP′P为90°,于是就能求解出∠BPC的大小.
  解答:将△BPC以点C为中心顺时针旋转60°,得出△AP′C,结合旋转的性质可知CP=CP′,∠PCP′=60°.那么△PP′C就是等边三角形,而∠CP′P=60°.因为PB=2,PC=1,AP=5,因此AP′=2,而P′C=1,又因为22 12=(5)2,所以可以推算出∠AP′P=90°,即∠AP′C=90° 60°=150°,所以根据旋转的性质可以得出∠BPC=∠AP′C=150°的结论.
  2.利用旋转变换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旋转问题
  【例2】 如图3,P是正方形ABCD中的一个点,∠BPA为135°,AP=3,BP=5,那么PC的长为多少?
  分析:这题的解题方向与上题比较相似,根据题意可以得出AB=BC=CD=DA的结论.而正方形的内角都为90°,所以可以通过变换组成PA、PB、PC三边的三角形,而旋转的角度为90°.
  解答:根据题意,将△BPP′以点B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出△AP′B,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BP=BP′,∠PBP′=90°,P′A=PC,那么△BPP′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BP′P和∠PP′B相等,均为45°,因为∠APB=135°,∠P′PB=45°,所以∠APP′=90°,又由于AP=3,BP=BP′=5,那么PP′=52,于是PC=P′A=32 (52)2
  =59.上述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旋转△BPC,使相关线段组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而得出最后的解.
  3.利用旋转求解不等关系的问题
  【例3】 如图4,已知△ABC是正三角形,在三角形中任意取一点O,要求证明OA≤OB OC.
  分析:这题由OA≤OB OC可以联想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此外从图形来看,需要证明的三条边都相对分散,肉眼不容易看出关系,那么同样要想办法将这三条边放在一个三角形当中,通过变换来得出结论.根据题意可以利用旋转变换将△BOC以B作为旋转中心,将其旋转到△BO′C的位置,从而确保三条边都能在同一个图形当中.
  此题型和例1的解答较为相似,具体的解答过程不做过多讨论.从中可以结合如“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边关系展开联想,由此来证实题目的解题结果.另外,还要看清题目给出的较为分散的条件,采用几何变换不改变大小的规律将这些分散的条件集中进行探讨,再从中寻求相关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就更容易厘清题目的含义,尽快找到解题思路.
  4.利用旋转在四边形中求边或角的大小
  【例4】 如图5,在四边形ABCD中,∠ADC=∠BAC=90°,AB=AD,如果四边形ABCD面积是24cm2,那么AC边长是多少?
其他文献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养成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61-02  在经济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和部分城镇下岗职工为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孩子由祖辈监护或寄养在亲朋家里,或寄住于托管中心。故在乡镇各级学校中形成了家庭监护缺失儿童群体,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特殊
学生就业问题是各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用人单位希望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不仅是学生、家长、老师关注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职会计专业的教
【关键词】课堂 静默 回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52-01  作为教师,往往都更喜欢那些口齿清晰、声音响亮、爱动脑筋,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当我走进八年级教室,看到学生们一双双专注、渴求和好奇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体验式创业教育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是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数据统计法等,对表象训练法在南武中学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乒乓球教学为切入点,旨在为促进高中体育课堂的创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
2015年12月,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邀请下,自治区教育厅组织我们广西名园长工程培训班的35名学员,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香港学前教育参观与学习活动。  负责全程接待我们的是香港教育学院的袁慧筠博士。这位留着短发、身材瘦小的知性女士,近年来一直为将学前教育纳入香港15年义务教育而奔波,目前,她的努力已获得当地高层领导的重视。袁博士德高望重,为人低调、谦和。我们在香港的半个月里,她每天独自乘坐地铁,提前
【关键词】生活元素 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90-01  小学数学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也源于学生生活,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元素,让生活元素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深入反思成因,积极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
【关键词】阅读文化 阅读理念 阅读制度 阅读环境 阅读行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04-02  对于阅读的好处,人们可以一口气说出很多:阅读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阅读可以获取广博的知识,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阅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命运,阅读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
[摘 要]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该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用现实生活中成功的设计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热情。  [关键词]通用技术;高中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1-0074-02  笔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