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sky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丁·辛主演的《朝圣之路》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朝圣”的故事。放弃世俗的儿子一心想走完著名的“圣雅各之路”,抵达圣徒雅各的遗骨安放地,但却在途中不幸罹难。噩耗传来,长久以来一直无法理解儿子信仰的父亲,只能远赴法国处理后事。但在面对儿子遗体时,他对其朝圣理想的困惑乃至好奇开始无可遏制,最终他步其子后,也踏上了这条“朝圣之路”。途中经历种种事情之后,他开始慢慢明白儿子曾说过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过的生活和所选择的生活之间的差异。”
  仔细想想,这所谓“我们过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无非是红尘中的五欲利财、衣食住行,儿子“所选择的生活”却是一种试图超越世俗的生存状态。身为人父,多少会觉得这个以信仰为生命全部的儿子属“无事折腾”的类型,好好放弃安稳中产的日子不过,却要去追逐那虚无缥缈的朝圣之路。这两种态度,分明代表了世俗与信仰之间常见的对立状态,形成了某种难以调和的张力。只是让人疑惑的是,难道世俗与信仰就只能表现出某种“非此即彼”的局面?
  前不久,有机会带领学生前往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去参访。初到圣地,除开“海天佛国”的胜景令学生兴奋之外,最让这些年轻人普遍感到困惑的其实是朝圣者的信仰方式。
  在类似普陀山的朝圣人群之中,大略可分为三类:第一种占大多数,属于“泛祈福心理”的游客,他们没有明确的佛教信仰,但却有强烈的祈福心态,因此往往会在各大寺庙烧香祈福;第二种则是较为组织化的进香朝圣团,基本由居士群体组成,佛教信仰的色彩最为浓厚,除开燃香礼佛之外,还有诵经、拜山等形式;第三种则是个体化的朝圣者,他们的朝圣行为大多属个体行为,相对较独立。
  在这些信仰实践形式中,外人常较难接受的是那种“大张旗鼓式”的进香以及口中念念有词,仪式化浓厚的礼佛、拜山行为。前者或多或少让人感觉到某种贪求的性格,后者则常常让认同个人自由、平等的现代人多少会联想起一些负面的社会价值,如“封建”“不平等”等等,虽然许多人都会对这般虔诚的信仰行为表达出一些敬佩之意,但也往往会同时作此思维,“假如换作我,怎会在几尊人造塑像前卑躬屈膝?”这种复杂而多少矛盾的心态,或许在佛教圣地旅行的游人的普遍体验。
  朝圣自然是人们借助信仰超凡入圣的某种最初动机,但朝圣行为并不保证信仰者就有绝对保证无私、谦卑的态度。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无明暗敝难以涤除,尽管佛陀反复肯认众生皆有本具圆满的佛性,就大多数凡夫而言,要想清除“贪嗔痴慢疑”,实则需要一番踏实的修行磨砺才可达到。
  对于信仰者而言,在朝圣的路上,姑且都会遭遇到自己内心中自私我执的反复拉扯,也正因此,那些朝圣旁观者,经常看到朝圣而并无“神圣”之样貌,表面为修行人而往往与凡俗合流的悖谬画面。这到底是因为信仰的超越性从来就不可欲,还是我们这些旁观者们要求过高?以至于要以他们的瑕疵来为其信仰定论?
  回到《朝圣之路》中的那对父子身上,在父亲与儿子的不同生活抉择中,我们多少会感觉到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即信仰生活不仅值得过,而且是与世俗生活存在强烈的紧张感。但在佛教的朝圣之路上,我们更多的看到是某种“和光同尘”般的信仰实践,当烧高香之人与苦行者接踵而行时,于佛法而言,觉悟与否只存乎他当下一念,前者如能以恭敬之心礼拜,则能折服心中之傲慢我执,后者假如以苦修面目而自得轻狂,于佛法而言,却已步入歧途。
  如此看来,佛教的信仰实践或许比我们习惯的二元对立思维要更为复杂,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神圣的场所和一群绝对无污染的信徒,也没有绝对世俗功利与无可救药的世间凡人,而是只在你心中当下升起的那一念,这一念不因你是修行人而更为圣洁,也不因是市井百姓而更为凡俗。
  所以,对于佛教的朝圣之路,可能常常会充斥各种世间极为不堪的画面,也与现代文明社会的种种价值有所抵牾,但我们或许要十分谨慎地去下结论,那一路上与我们摩肩擦踵的平凡香客,或许内心正升起无限的慈悲与智慧,而她刚好却因其生活习气,向身侧正吐出一口痰。前者唯有她扪心自知,后者吾等却亲眼目睹,凡俗之间,于我等心中立下决断,而此时,或许我们早已谬以千里。
  编辑/馨荷
其他文献
从前,山中有座庙,庙里没有石磨,因此,庙里每天都要派和尚挑豆子到山下农庄去磨,再将磨好的豆浆挑回山上。  一天,有个小和尚被派去磨豆子。在离开前,厨房的大和尚交给他满满的一担豆子,并严厉警告:“你千万要小心,庙里最近收入很不理想,路上绝对不可以把豆浆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去磨豆子。在回庙的山路上,他一想到大和尚凶恶的表情及严厉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挑着装满豆浆的大桶,一
期刊
汉光武帝刘秀,什么事儿也没有,每发诏书,先说自己不好,总说自己不够资格当皇帝。遇到大旱,他也下诏罪己,说自己做得不好,使“元元愁恨,感动天气”,才导致了大旱。总之,内心长存慎惧敬畏,至死留遗诏,还说“朕无益百姓”,不让大办丧事,一切效仿西汉文帝,简葬。光武帝之后,有许多帝王同样喜欢批评与自我批评。  ◎太武帝喜谏诤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性格豪爽,心胸开阔,最不怕臣下提意见,甚至很欢迎臣下的谏诤。有
期刊
林黛玉是个病西施。《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说到: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
期刊
我们站在岁月两端  其中有一种的无奈,便是这样: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这几行浅浅的词句既没留下题目,也寻不到作者,只是题在了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唐代铜官窑瓷器上,已在埋没的窑口荒凉多年。而诗者也
期刊
现世
期刊
记者从海淀区政府获悉,北京植物园明年将以黄叶村为核心,复建曹雪芹西山故里,再现其当年生活以及著书《红楼梦》的场景。  北京植物园园长赵世伟介绍,恰逢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之际,曹雪芹西山故里复建项目有望明年启动建设,历时约2到3年,建成后将作为博物馆,展览清代旗营文化和红学历史。  记者了解到,北京植物园所在地在清代属正白旗旗营,也是曹雪芹生活、著书《红楼梦》之地。据史书记载,当年的正白
期刊
谦卦的卦画是一阳五阴,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艮为山,山在地中便是谦卦的卦象。上一卦是大有卦,人们生活富裕了,富裕之后就会有攀比的不良风气,比谁有钱,比谁有势力,连学校里的孩子也开始攀比,所以在大有收获之后,切不可忘记“谦虚”二字。艮象征山,为止;坤象征地,为顺,地中有山,山高体大,但在地下,高能下,下谦之象。卑下之中,蕴其崇高,屈躬下物,先人后己,所以谦象征谦虚。山本来高于大地,但由于谦逊,它甘于埋
期刊
日下,正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主要情节是描写儿子告发母亲杀夫所致的悲情。联想到前关于“亲亲互隐”和孔子“直”“正”观念的辩论,觉得还有必要就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亲情恩怨问题进行讨论。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显然,孔子认为:如果想纠正虚伪的社会人格,最好在政治上提拔那些感情真诚的人。这是一条“正曲(枉)为直”的政治方法。  孔子仁学认为,为了实现仁的社会理想,不能将“直”的人格伦理化,以直行事
期刊
一位修佛不久的居士到寺庙里向大师求教,谈起世事无常、财色利益时唏嘘不已:“大师,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不是尔虞我诈,就是虚伪以对,实在是没意思。请问这是为什么,我该如何对待呢?”大师只是默默捻动佛珠,沉默不语。  这时,树上鸟儿扑棱棱地动了起来,零星的鸟粪落下,差一点儿沾到居士身上。居士举手指着鸟儿大骂:“该死的东西,没长眼睛。”  “善哉、善哉,”大师终于开口了:“檀越莫嗔,看你伸
期刊
古色古香的展板、写在竹简上的中国奇妙文字近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写在竹简上的中国经典——清华简与中国古代文明”专题展览日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举行。展览过后,清华大学还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共同举办了首次清华简海外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家共读共赏清华简。  据介绍,这是清华简首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最新发现,也是中国首次在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