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符合高校院校的基本教育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影响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仍然受到质疑。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究其实践能偶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主体
一、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
传统的知识观注重的知识量的传递,教师通过系统地分析教材,在教学辅导书的指导下传递知识,保证一节课教学中知识的丰富,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大容量的内存和共享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需要的基础知识借助网络能够迅速的提取,人才培养要求由“知识就是力量”向“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转化,教学由注重知识量向注重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优化组合转变,课堂由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向知识的实践运用转变,人才上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校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校院校在课程上安排了很多的实践课程和技能课程,来增加学生的记忆,这些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仍然无法满足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在课堂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仍然比较多,技能的学习仍然依靠模仿,学生在实践中仍然无法得到灵活的运用,这与高校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一致。高校院校学生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安排。
二、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与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课程的实施密切相关的,而保证其推行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是高校影视文化传播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动力,科学管理理念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教学这种复杂活动的特征,注重教学的个性化特征。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管理理念不仅注重课堂管理,而且注重实践课程;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养成,而且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管理单纯注重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是不够的,需要增加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和人性化,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设计课程内容,合理选择课程类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高校影视文化传播的课程中,有包括学生的实践操作、见习、实习等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监督和实行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现代的教育管理更应该关注这些课程的实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二)提供多样化的校外实践机会,增加实践的针对性
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丰富的实践机会,大多数高校院校安排的主要大三时候的实习,有的学校采用的是安排的方式,有的学校采用的是校园招聘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影视文化传播专业学生的实习并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学生只是去单位盖章,制作假的实习证明。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提供实践机会,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的监督,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监督,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同时,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公益性的培训机会,邀请用人单位人员到校进行培训,增加两者之间的互助性。另外,要及时和用人单位交流学生的实习需求,和用人单位讨论具体的实习细节,包括在实习期间为学生提供多长时间或者多少次的实践机会,以保证学生实习的实效性。
(三)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组织多样化的校园实践活动
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主动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学生校外实习的保证,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需要校园实践活动的支撑。高校学生具有自主性,在校园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组织各种特色活动。学校社团在每个周末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包括演讲、辩论等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组织一些到实践中参加一些企业组织的社会性活动等,这都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学校的资源,为学生联系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参与,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监督,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课程的改革,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而且要增加学生实践性,保证学生积极地进行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能力。在影视文化传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促进课堂的改革和实施;提供多样化的校外实践机会,增加实践的针对性;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组织多样化的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校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94-97.
[2]樊保臣.高校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的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111-113.
[3]焦伟红,谈玉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校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39-41.
关键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主体
一、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
传统的知识观注重的知识量的传递,教师通过系统地分析教材,在教学辅导书的指导下传递知识,保证一节课教学中知识的丰富,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大容量的内存和共享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需要的基础知识借助网络能够迅速的提取,人才培养要求由“知识就是力量”向“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转化,教学由注重知识量向注重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优化组合转变,课堂由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向知识的实践运用转变,人才上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校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校院校在课程上安排了很多的实践课程和技能课程,来增加学生的记忆,这些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仍然无法满足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在课堂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仍然比较多,技能的学习仍然依靠模仿,学生在实践中仍然无法得到灵活的运用,这与高校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一致。高校院校学生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安排。
二、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与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课程的实施密切相关的,而保证其推行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管理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是高校影视文化传播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动力,科学管理理念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教学这种复杂活动的特征,注重教学的个性化特征。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管理理念不仅注重课堂管理,而且注重实践课程;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养成,而且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管理单纯注重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是不够的,需要增加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和人性化,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设计课程内容,合理选择课程类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高校影视文化传播的课程中,有包括学生的实践操作、见习、实习等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监督和实行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现代的教育管理更应该关注这些课程的实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二)提供多样化的校外实践机会,增加实践的针对性
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丰富的实践机会,大多数高校院校安排的主要大三时候的实习,有的学校采用的是安排的方式,有的学校采用的是校园招聘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影视文化传播专业学生的实习并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学生只是去单位盖章,制作假的实习证明。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提供实践机会,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的监督,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监督,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同时,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公益性的培训机会,邀请用人单位人员到校进行培训,增加两者之间的互助性。另外,要及时和用人单位交流学生的实习需求,和用人单位讨论具体的实习细节,包括在实习期间为学生提供多长时间或者多少次的实践机会,以保证学生实习的实效性。
(三)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组织多样化的校园实践活动
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学生主动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学生校外实习的保证,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需要校园实践活动的支撑。高校学生具有自主性,在校园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组织各种特色活动。学校社团在每个周末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包括演讲、辩论等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组织一些到实践中参加一些企业组织的社会性活动等,这都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学校的资源,为学生联系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参与,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监督,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课程的改革,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而且要增加学生实践性,保证学生积极地进行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能力。在影视文化传播专业的教学中,教师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促进课堂的改革和实施;提供多样化的校外实践机会,增加实践的针对性;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组织多样化的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校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94-97.
[2]樊保臣.高校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的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111-113.
[3]焦伟红,谈玉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校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探索[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