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探究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恰当的学习情景可以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正确认识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多重作用,并学会合理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起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生物的志向。
  关键词:生物 情境 探究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建构的“学习情景”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情景素材,然后确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一、高中生物学习情景素材的选择
  
  生物课程中的学习情景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社会、科技、历史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不论选取什么素材,都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情景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
  2、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更愿意了解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选择情景素材时应已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同时还要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
  例如,新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体是怎样由小长大、发育成熟的?尤其针对中学生在青春期,身心会发生哪些急剧的变化?通过生殖发育这些素材的学习,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行为和良好的个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积极的情感氛围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引导、定向的作用。因此要选择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素材,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对学习素材的正确认识。
  例如,什么样的饮食才算营养合理的饮食?有的同学经常不吃早餐就去上学,这样做好吗?为什么?有的同学不爱吃蔬菜和水果,这样时间长了,身体里可能会缺乏哪些营养物质?挑食、偏食的习惯好吗?等等。这些问题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效地促竟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生物课堂情景的呈现方式
  
  生物教学中呈现学习情景的方式多种多样,它是由所选情景素材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所决定的。我认为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具体事实情景。通过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现象、事件和经验,与生物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生物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事实等等。
  例如,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奥秘,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癌症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治疗;利用浙江大学的科学家新近培育出的“螺旋藻”,体内蛋白质的含量非常高,一个成年人一天只需5克螺旋藻,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生活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将螺旋藻称为“21世纪最安全的保健品“,联合国号召将螺旋藻作为拯救人类生命的食用藻来开发,使螺旋藻和粮食、其他食品及营养品一道共同担负起维持人类生活、营养和生命的重任等等。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利用“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素材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科学观念。
  2、生物实验情景。生物实验即是生物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呈现学习情景的基本素材和方法。通过生物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
  例如,利用“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确定“凸透镜、白纸板”相当于眼球中的什么结构?具体的素材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
  3、模拟联系情景。抓住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模拟出特定的情景。模拟情景不仅与真实事物有很大的形式相似性,而且可融入丰富的感情,它比真实的事物更有启发性,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充分联想,学生在技术角色效应的影响下自觉地融入到学习情景中。挂图、模型等,都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景。
  例如,找一张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结合所学的内容,解读这张化验单,如果有困难,可以查阅资料或寻求家人、老师和医生帮助。
  恰当的学习情景可以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正确认识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多重作用,并学会合理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起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生物的志向。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目标,改进教法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
期刊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就必然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就不得不去思考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性与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有效地进行整合这个问题。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初中生,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
期刊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倍受非议。“少慢差费”是语文教学状况的形象描述,“误尽苍生”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法抬头。虽说这样评价语文教学有失公允,但扪心自问,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又教给学生什么了?无非是应试技巧,无非是架空分析,诸如此类,这难道都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过错?这样说恐怕也过于偏激。客观地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喋喋不休地大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意义争论,都影响和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期刊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鲁迅的思想博大渊深,其文出神入化。重视鲁迅作品教学,对于提高语文素质有重要的作用。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加上鲁迅作品的文言成分较浓,思想意蕴比较隐晦等,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审视这位文豪,为学生开辟一条认识鲁迅的道路。鲁迅作品的高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多次谈到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必须去叙述的,决不是使他无动于衷和可以缄口不谈的事物,应该是他不能不说和热爱着的事物”。为了进一步印证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特意找来《世界100位作家谈写作》,从头到尾只找到两位作家直接提到“激情”对他(她)的作用。其中阿根廷小说家阿道夫维奥埃卡扎雷斯说到:“创作
期刊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实现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课堂提问能有效组织和检查教学。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可以短线即时反馈了解教学双方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学生对原有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新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借以评价教学效果,并对以后的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学生
期刊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数学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数学教学应
期刊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然而,在现在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相当一部分学生或不为教师所动、或不为教材所动、或不为同学所动,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静听的“零思维”状态:课堂上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体验,同学朗读、表演、合作等等一切都似乎与他们无关,没有思维的意识与努力,事实上他们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奴隶。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进程
期刊
内容摘要:新课标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提问高度、角度、尺度。  关键词:高度 角度 尺度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如此的重要。设
期刊